嚴毅梅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全球變暖已經不是一個新名詞。在人類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中,有9年出現在了過去10年里。如果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氣候變暖將使地球上的生物面臨一個灰暗的未來。
由于氣候變暖,兩極的冰也在加速融化。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從1994年到2017年的23年里,整個地球已經有超過20萬億噸的冰發生融化,其中6.1萬億噸的冰來自高山冰川融化,7.6萬億噸的冰來自北極海冰,南極冰架則融化了6.5萬億噸,還有3.8萬億噸來自格陵蘭冰蓋。根據衛星觀測研究發現,在這些融化的冰中,58%來自北半球,42%來自南半球,并且其中有68%的融冰是氣候變化所致。
溫暖的海洋
對于受氣候變化影響更為明顯的北極來說,從消失的海冰到酷熱的氣溫,再到由枯死的植物和苔蘚引起的火災,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北極,并且這種轉變可能是永久性的。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國際北極研究中心(IARC)的一位氣候專家認為,在過去的15年里,北極變暖和海冰融化的速度驚人地加快,而且這些影響正在迅速累積,以至于“沒有理由認為30年后任何事情都會像今天這樣”。
為更好地了解北極地區的變化情況,從2006年開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每年持續發布北極年度報告,總結這一地區的環境狀況。該報告不僅記錄了隨著地球變暖,北極這一脆弱區域的變化,而且概述了這種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天氣模式以及人類社會的影響。根據2020年底發布的最新一份報告,北極的情況并不太好:當年6月份,北極地區的積雪覆蓋率達到54年來的最低水平,沿海永凍層正在加速融化,格陵蘭島的冰川和冰原繼續呈現“顯著的冰川流失”趨勢。總體而言,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方變暖速度的兩倍,北極2020年的氣溫比全球平均氣溫高出1.9℃,這一年份因此成為至少自1900年以來北極第二熱的年份。同年8月份,北極的海水平均溫度也持續走高,比1982年—2010年之間的8月平均海溫高出3℃。
伴隨溫度的升高,北極海冰在春季開始減少的時間也早于常年,夏末的冰覆蓋率則減少到42年來的第二低。為研究北極冰層流失的情況,北極多學科漂流觀測站的研究人員乘坐破冰船漂流在北冰洋上,以進行實地調查與資料收集。雖然數據尚待完整分析,但研究人員發現,北極海冰的冰層“非常薄”,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浮冰進行跟隨,因為海冰會不斷破裂和移動。
持續的火災
春天本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但由于氣溫持續升高,導致2020年的北極又迎來了新的災難——西伯利亞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突發大火,局勢相當嚴峻。根據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國際北極研究中心的數據,持續的高溫和干旱引發了700多場野火,大火燒毀了超過9800平方千米的森林。從衛星云圖上看,大火冒出的滾滾濃煙,將大氣層染成了詭異的黃褐色。
盡管引發當地大火的主要誘因是人為和雷暴因素,但從更深層次看,上述災難正是這一地區氣候異常的佐證。盡管該地區火災季節多變,不過自21世紀以來,北極地區因發生火災導致嚴重損失的年份變得更為常見。引發北極大火的不僅是樹木,還包括由枯死的植物和苔蘚組成的腐殖質層。
過去,北極地區的嚴寒減緩了枯死的植物和苔蘚的分解速度,死亡的植物有機體得以慢慢分解并層層堆積。這些腐殖質儲存了全球土壤中30%~40%的碳,并隔離了永凍層,但溫暖的環境導致北極的泥炭與腐殖質高度易燃。當它們被點燃時,即使明火被熄滅,這些物質也能在整個冬天陰燃,并在第二年夏季重新燃起大火。這些“不死”的野火在北極地區引發的破壞性火災中起著關鍵作用,導致數百萬英畝土地被燒毀。
密集的沙塵暴
如果你以為北極變暖的影響僅僅局限在北極附近,那就大錯特錯了。
2020年6月,一場創紀錄的沙塵暴從撒哈拉沙漠延伸到加勒比海。這場沙塵暴的影響范圍幾乎與美國陸地的面積相當,它攜帶著2400萬噸重的沙塵,其體積相當于上千個奧運會規格的泳池。這股席卷非洲的巨大沙塵暴被稱為“哥斯拉”,據說它的出現也與北極變暖有關。
研究顯示,西非海岸附近的異常風模式使撒哈拉風暴的級別遠超以往,這可能是由于海冰減少和海洋溫度上升造成的。這也意味著,北極變暖和全球風模式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每年從春末到初秋,撒哈拉地區每隔3~5天就有大量干燥的灰塵進入到大氣中。它們最高可飛抵6000米的高空,并且能夠穿越大西洋飛行數千英里,使美國墨西哥灣沿岸以西的天空變暗,最終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形成營養豐富的沉積物。
大風雖然年年都有,但2020年的風暴“哥斯拉”異常強大,其攜帶的沙塵橫跨大西洋,直達加勒比海和美國南部。“哥斯拉”如此強勢,與引起沙塵暴的高壓系統不無關聯——撒哈拉沙漠上空的急流——非洲東風急流加強了。
與此同時,北極地區的海冰覆蓋率在2020年6月異常偏低,“大約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由此導致大范圍的空氣環流異常,北極風比平時偏南,有可能擾亂其他環流系統,導致高壓系統的形成和持續的東北風,從而催生了“哥斯拉”。如果未來全球繼續變暖,類似“哥斯拉”這樣的風暴發生的頻率也將增加。
還有研究表明,當密集的沙塵暴在大西洋上空盤旋時,它們可以通過冷卻海水來抑制熱帶氣旋的生成。令人驚訝的是,在去年6月的特大沙塵暴之后,出現了一個有記錄以來最活躍的颶風季。難怪有人認為:“要么2020年是一切都顛倒的一年,要么我們真的需要重新評估沙塵如何影響氣候系統。”
因禍得福的弓頭鯨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變暖的趨勢將不太可能減緩。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的模型顯示,北極失去的海冰越多,氣候變暖的速度越快,而北極的變暖可能會超過地球其他地區的水平。
不過,北極變暖帶來的并不都是壞消息。一個好消息與北極的弓頭鯨有關。作為唯一一種只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須鯨物種,弓頭鯨曾因人類的捕殺瀕臨滅絕;但在過去30年里,它們的種群數量不斷攀升,部分原因是海洋變暖給北極帶來的浮游生物數量大增,使得弓頭鯨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北極的弓頭鯨數量是否會繼續增加,還有待觀察。因為越來越薄的海冰加大了弓頭鯨被虎鯨襲擊的可能,加之隨著海洋變暖以及座頭鯨和長須鯨等其他須鯨物種對北冰洋越來越頻繁地造訪,弓頭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存競爭壓力,也增加了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我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提出的這一碳中和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2℃溫控目標”下全球在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對全球的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