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貴權
佛山市建盈發展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現代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綠色公路”等理念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要求提高,仁新高速項目在建設之初就提出了“平安、耐久、綠色”的建設理念,石子崎隧道采用“零仰坡”進洞及單向掘進貫通出洞,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洞口段的開挖,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并節省了成本。文章主要結合石子崎隧道工程實例,介紹“零仰坡”開挖進洞與單向掘進貫通出洞技術。
石子崎隧道位于廣東省連平縣隆街鎮長沙村南側山脈,呈183°方向展布,設計為洞口小凈距式,洞身分離式隧道,設計速度為100km/h,雙向6車道,左線長659m,右線長620m,屬中隧道;左線進口端與右線出口端設置端墻式洞門,左線出口端設置削竹式洞門;洞口段為Ⅴ級淺埋圍巖,隧道最大埋深約為126m,隧道進出口段均是接橋梁,進出口及洞身無道路抵達,交通條件差。
石子崎隧道位于低山地貌區,隧道進出口端山坡坡度較陡,自然坡度一般為30°~40°;植被發育,水土保持較好。進口位于一北向斜坡上,地層為強風化砂巖揭露厚度22m,斜坡臨空面方位355°,與路線走向呈大角度斜交,巖層產狀348°∠21°;出口位于一南西向斜坡上,上覆全~強風化層厚28m,與路線走向大角度相交,巖層產狀320°∠34°;進出口端洞口段巖石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完整性差,圍巖分級為Ⅴ級,圍巖易坍塌。
原設計隧道按開挖邊仰坡方案進洞,做好排水系統后,先開挖邊仰坡;采用30m長的管棚預支護;采用I22工字鋼及φ22mm藥卷式錨桿進行錨噴初期支護;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
原設計貫通方式為雙向貫通,貫通位置選擇在隧道中部圍巖較好段落,在兩開挖工作面間的距離剩下10~15m時,從一端開挖貫通。
由于隧道進出口場地狹窄,無可用道路抵達,兩端橋梁施工期長,如開辟兩處工作面,臨時設施建設需增加大量用地,需投入2套設備,開辟施工便道長,破壞環境,且工期長、投入大。鑒于上述條件限制,經研究洞口地質情況和多次現場踏勘,結合項目總體進度計劃和施工可行性分析,決定采用“零仰坡”從出口端進洞,單向掘進采用CD法貫通出洞。具體以左線為例,其技術方案如下。
(1)“零仰坡”開挖進洞就是盡量降低洞口仰坡高度,減少洞口邊仰坡的防護工程量,盡量減少洞口仰坡原始植被的破壞,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左線出口端原設計暗洞止點樁號為ZK359+141,為實施“零仰坡”進洞,將暗洞加長,明洞縮短,即將暗洞止點外移至ZK359+146,覆蓋層厚度約70cm,其超前支護洞口第一環采用φ108mm管棚、φ42mm洞內小導管,環向間距為40cm;初期支護采用22b鋼拱架,縱向間距為50cm,并采用φ22mm藥卷式錨桿及雙層鋼筋網進行錨噴支護;開挖方法由雙側壁導坑法調整為三臺階預留核心土開挖法。隧道出口端“零仰坡”進洞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出口端“零仰坡”進洞效果
(2)原設計為雙向掘進在隧道中部貫通,進口洞口段設計為雙側壁導坑法開挖,ZK358+497~502段為明洞,按照“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結合現場地質,決定將暗洞出洞樁號外移2.5m,調至ZK358+499.5,ZK358+497~499.5段為明洞,從出口端向進口端單向貫通出洞,采用CD法開挖,超前支護采用φ50mm單層注漿小導管,環向間距為40cm;初期支護采用22b鋼拱架,縱向間距為50cm,并采用φ22mm藥卷式錨桿及雙層鋼筋網進行錨噴支。隧道進口端出洞減少仰坡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隧道進口端出洞減少仰坡效果
(1)施工準備。根據隧道洞口的設計情況、標高和自然坡度準確計算出明暗交接點的樁號(ZK359+146),利用全站儀放出套拱輪廓的位置,并以此控制洞門兩側拉槽分臺階的開挖,在洞口開挖前設置洞頂截水溝和地表防排水系統。進洞施工順序:測量放樣確定“零仰坡”進洞的位置→套拱施工→長管棚施工→洞身開挖(三臺階預留核心土)。
(2)“零仰坡”進洞位置的確定。為了做到“零仰坡”開挖,根據鋼拱架的間距,鋼拱架從明暗交接點(ZK359+146)向外施工。
(3)套拱施工。拱部按設計先施工錨桿支護與拱部鋼拱架(至少1榀)焊接牢固,長管棚支護先在鋼拱架上定出導向管的位置,再將導向管焊接在鋼拱架上。套拱采用C30混凝土,厚度為70cm,長度為2m,套拱內共安裝4榀I22b鋼拱架,每榀鋼拱架之間用φ22mm鋼筋連接,連接鋼筋環向間距為1m;按以上參數及要求施工完成后安裝頂模與端模,套拱一次澆筑完畢。
(4)長管棚施工。套拱混凝土強度不小于75%時,方能進行管棚鉆孔施工,管棚采用φ108mm×6mm熱軋無縫鋼管,單根管棚長30m,共51根,環向間距為40cm,外插角為1°~3°,導向鋼管采用φ133mm×4mm鋼管,沿拱部120°范圍環向間距40cm均勻布置在工字鋼鋼架上;管棚四周鉆φ10mm注漿孔,尾部250cm范圍不鉆孔,作為止漿段;管棚注漿采用水泥漿液(添加水泥漿液體積5%的水玻璃),水灰比為1∶1,注漿初壓為1.0MPa,終壓為2.0~2.5MPa。
(5)洞身開挖。洞口段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方法開挖,上臺階高度為4.0m,中臺階高度為3.45m,下臺階開挖至仰拱填充頂面,最后進行仰拱開挖,每循環進尺0.5~1m;各臺階步距控制:上臺階長度控制在3~5m;上、中臺階距離為8~12m,中臺階左右側錯開2~3m;中、下臺階距離為10~15m,下臺階左右側錯開2~3m;下臺階開挖10m,洞口段施作一段3m長的仰拱;上臺階拱腳部位增設擴大基礎確保穩定,上臺階擴大拱腳連接鋼板尺寸為120cm×30cm,鋼板厚度為2.0cm,在鋼板與鋼架間連接一根I22b工字鋼,作為鋼板與I22b工字鋼的斜身支撐,拱腳兩側鎖腳為4根φ42mm小導管,長度為4m,鎖腳錨管在鋼架拱腳底部緊貼鋼架兩側邊沿按下傾角45°打設,尾部與鋼架焊接牢固。三臺階預留核心土開挖順序及上臺階擴大拱腳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三臺階預留核心土開挖順序及上臺階擴大拱腳示意圖
(1)CD法施工技術。石子崎隧道左線在出洞前采用三臺階開挖法,在距離進口端20m處(即樁號為ZK358+522),工法由三臺階轉換為CD法(施工范圍20m)貫通出洞,施工到樁號ZK358+522時,左側壁先行導坑施工至出洞,左側壁采用二臺階開挖,小導洞最大寬度控制在7m范圍;再施工右側壁導洞,右側壁采用三臺階開挖,同時加快仰拱施工至樁號ZK358+522位置,二襯在左側壁導坑出洞前施工至樁號ZK358+531位置;根據圍巖情況與監控量測數據加臨時支護、臨時仰拱支護等應急措施,確保安全。
(2)CD法開挖工序。石子崎隧道單向掘進CD法貫通出洞開挖施工工序如圖4所示,具體如下。①先行導坑出洞,即先開挖1部,最大開挖寬度控制在7m內,并隨挖隨掛網噴錨,架設鋼拱架,中壁加設I16工字鋼支撐施工初期支護(2),左側開挖采用二臺階法。②左側及洞身挖掘推進,1部先行導坑出洞后開挖3部,隨挖隨掛網噴錨,架設鋼拱架,中壁加設I16工字鋼支撐施工初期支護(4);3部正常推進后右側采用三臺階開挖法施工,即開始施工5部后行導坑上部,并做好相應初期支護(6),施工7部后行導坑中部,并做好相應初期支護(8),施工9部后行導坑下部,并做好相應初期支護(10),臺階縱向長不超過5m。③施工仰拱(11),并進行混凝土澆筑,最后進行全斷面(12)二次襯砌封閉。④每部開挖的初期支護完成后,開始施工超前支護,超前小導管設計為4.5m,每循環進尺為型鋼間距0.5m,小導管尾部從鋼拱架腹部穿過支承鋼架,與水平面夾角不大于10°。⑤1、5部導洞開挖后每隔3m設置1道臨時仰拱。⑥5、7及9部的掌子面不應比邊墻超前過多,臺階縱向長不超過5m。⑦左側小導洞出洞后立即組織進口端套拱、長管棚等施工。

圖4 CD法施工工序示意圖(單位:mm)
在隧道“零仰坡”進洞及單向掘進出洞施工過程中,由于洞口段圍巖埋深淺,圍巖自穩性較差,需加強監控,指導全過程施工。該隧道進行的監控量測項目有洞口淺埋段地表沉降觀測、拱頂下沉、洞室周邊位移等,每天監測次數不少于1次,每5~10m擬布設一道監測斷面,每個斷面擬布設7個點,并及時記錄數據向現場反饋。地表沉降監控量測時間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地表沉降監控量測時間曲線
“零仰坡”開挖進洞技術在保證了隧道進洞的安全前提下,避免了邊仰坡的大量開挖,有效保護了洞口地形地貌,達到了安全、優質的進洞效果,實踐了隧道綠色施工新工藝;單向貫通出洞技術,消除了施工場地限制的條件,省去了一端配套的臨建設施和施工用地(尤其是在短隧道施工時,采用單向掘進貫通出洞可顯著節約成本),同時,洞口的仰坡基本維持了植被的原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該工法已成功應用于仁新高速石子崎隧道施工,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供同類隧道工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