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斌,黃賽東,張 波
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6
建筑對于室內通透空間的追求,常導致結構豎向構件不連續而需轉換,常用的轉換方式有實腹梁轉換、桁架轉換、搭接轉換、箱形轉換、厚板轉換、斜柱轉換等[1]。其中,實腹梁和桁架轉換方式最常見,但實腹轉換梁截面尺寸大,桁架轉換需設置腹桿,均影響建筑使用功能。此時,斜柱轉換是合適的選擇,其傳力路徑更直接,水平地震作用下應力集中程度減緩,構件自重輕。文章結合湖南文化廣場(二期)超高層框架-核心筒結構工程實例,針對該工程外框架斜柱轉換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供相應的設計方法,可為類似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該工程位于長沙市解放路和韶山路交匯處東南角,屬于芙蓉區中心地帶,主要用于商業辦公及娛樂服務。總建筑面積約8.3萬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6.1萬m2,地上33層共179.0m,構架頂高度為201.0m,地下4層,底板標高-17.8m。地下室為車庫及設備用房,1層為大堂,2~4層為影院,5~8層為商場,其他層為辦公場所,9層、18層、27層為避難層。首層層高7.0m,二層高4.2m,3~4層高6.3m,5~8層高5.6m,9層高6.8m,10~12層高4.5m,13~33層高5.4m(27層高4.5m)。8層結構平面圖如圖1所示,主要構件截面尺寸如表1所示。

圖1 8層結構平面圖(單位:mm)

表1 主要構件截面尺寸
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使用年限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防類別為丙類。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基本風壓W0為0.35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為C類,風載體型系數為1.46和1.40,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為1.10。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別為Ⅱ類,地震影響系數αmax為0.05,場地反應譜特征周期Tg為0.35s。底部加強區、斜柱、拉結斜柱框架梁抗震等級為一級,其余構件為二級。
因影院布置在2~4層中的15~18軸,導致塔樓16交E、H軸處的外框柱無法直接落地,若在第5層處抬柱高位轉換,則嚴重影響影院凈高。最終選擇斜柱轉換的方式,沿X方向向外從首層傾斜到8層樓面,將15軸以左的柱偏移6.2m過渡到16軸,傾角約為9°,斜柱立面如圖2所示。

圖2 斜柱立面圖(單位:mm)
該工程塔高度超過6度區A級高度150m的限值,屬于B級高度的一般超限高層建筑。結合項目特點,其抗震性能目標定為C級[2]。采用SATWE、Midas Gen兩種分析程序進行計算比較,按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多遇地震、風荷載作用下的彈性分析及小震彈性時程分析;采用SATWE進行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中震彈性及中震不屈服分析,各項指標均滿足抗震性能目標要求;采用ABAQUS軟件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在確保滿足抗震性能目標要求的同時,找出結構薄弱部位。考慮到斜柱拉梁的重要性,定義其為關鍵構件,斜柱及相關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如表2所示。

表2 斜柱及相關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
斜柱軸向剛度對結構側向剛度有提高作用,對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受力特點產生明顯影響,斜柱軸力的水平分力通過樓面梁板平衡。該工程斜柱外傾,其相連梁板在上部樓層受拉,在下部樓層受壓。
當斜柱傾斜角度較大時,部分軟件把斜柱作為支撐斜桿來考慮而非按柱單元處理,此時應按規范進行內力調整,按照組合后的內力,重新對斜柱進行配筋驗算[3]。嚴格按規范要求控制小震和設防地震作用下斜柱的軸壓比,大震作用下斜柱底部最大剪力值為1575kN,小于0.15fckbh0。采用截面分析軟件Xtract計算斜柱的偏壓承載力,得到大震作用下底層斜柱最大控制軸力和彎矩N-My的關系,如圖3所示,斜柱能夠滿足大震不屈服。

圖3 底層斜柱N-My曲線
框架拉梁設計時為提高安全度,不考慮周邊樓板的貢獻,中震彈性與大震不屈服工況下的拉梁軸力設計值如表3所示。8層拉梁出現最大軸拉力為4053.5kN,7層快速下降為1652.1kN,6層僅為359.7kN。可見,8層以上的豎向荷載傳遞到斜柱產生的水平拉力,大部分在8層樓面平衡,越往下層衰減越快。

表3 各層拉梁軸力設計值
為平衡斜柱的水平分力,由于變形協調,拉梁附近的樓板也會參與工作。剔除應力集中點,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拉梁周邊樓板X向正應力最大值為5.5MPa,Y向樓板正應力最大值為3.5MPa,均大于2.01MPa。7層相同位置樓板X向正應力最大值為2.4MPa,而Y向樓板應力的形態跟僅承受豎向荷載時非常接近,板跨中未出現拉應力,再次驗證斜柱的水平分力大部分在其頂部樓層平衡。
按規范要求,選擇三條波對結構進行了大震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斜柱混凝土沒有明顯損傷,鋼筋沒有明顯的塑性變形。斜柱拉梁出現受拉損傷,即混凝土開裂,拉梁鋼筋出現輕微的塑性變形,按型鋼混凝土構件設計的拉梁鋼筋和型鋼沒有出現塑性變形。8層拉梁相關范圍樓板出現中度損傷,鋼筋塑性應變相對較大約0.006。8層樓板混凝土受壓損傷和鋼筋受拉等效塑性應變如圖4所示。

圖4 8層樓板混凝土受壓損傷和鋼筋受拉等效塑性應變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7、8層尤其是8層的斜柱拉梁軸拉力較大,設計應重點加強,以確保斜柱的可靠轉換。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在不影響建筑功能的情況下,把5層以下斜柱改為直柱,僅斜跨越5~8層,并優化直柱位置,減小斜柱水平過渡距離為3.6m,傾角增大到約12°,傳力路徑更直接。優化斜柱布置后不考慮樓板貢獻的各層拉梁軸力設計值如表4所示。

表4 調整后的各層拉梁軸力設計值
(2)5~8層斜柱拉梁全部按型鋼混凝土梁設置,其中7、8層型鋼混凝土梁鋼骨伸入剪力墻內足夠長度到11軸以左,確保拉力在核心筒剪力墻中的可靠傳遞,并在伸入核心筒的起點和終點位置設置豎桿連成整體。7、8層拉梁按應力控制進行設計,型鋼尺寸為H500mm×200mm×40mm×40mm,按全部拉力由型鋼承擔,最大拉應力值不超過200MPa。
(3)拉通5~8層12~13軸電梯前室的梁,并在第8層內置鋼板,加強剪力墻的整體性。
(4)加強斜柱拉梁相關范圍(圖1陰影區)樓板,7、8層板厚分別為150mm和180mm,雙層雙向配筋率按不小于0.5%控制。
超高層框架-核心筒結構外框柱外傾對結構受力是不利的,設計時應特別重視斜柱及相關構件的受力分析,拉梁在斜柱頂部樓層的拉力最大,隨著樓層的降低急劇減小。拉梁內宜配置型鋼,以足夠的錨固長度確保水平拉力在核心筒剪力墻內的可靠傳遞,并按應力控制進行構件設計,有必要加強拉梁周邊樓板的截面和配筋,提高水平構件受拉的富余度。優化布置后的斜柱傳力路徑更直接,通過性能化設計并采取相應的設計加強措施,能確保實現斜柱、拉梁等重要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