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青
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自我國廣泛開展園林城市建設活動以來,城市園林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園林類型日益多樣,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但是也對城市園林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綿理念下的園林建設,強化了城市自我調節能力,促進了城市系統的自我消化與代謝,有益于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多樣化策略的融入充分發揮出城市彈性優勢,對雨水進行回收與合理應用,強化了園林綠化系統的綜合性。由此,對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綿城市指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對自然降雨進行收集,通過自然下墊面構造及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原理,通過植被、土壤與濕地等改善水質,使得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對雨水進行吸收和釋放,也可根據周邊環境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1]。通過這種自我調節、自我代謝方式,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并且符合生態標準相關要求。就我國發展現狀來看,“海綿城市”已成為城市建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凸顯城市的“海綿”特性,需從城市雨水滲透系統、雨水吸收系統兩個方面入手,確保城市面臨自然災害時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實現“彈性”功能。“海綿城市”是基于“彈性城市”理念衍生出來的,而“彈性城市”中的“彈性”標準十分復雜,根據多元化分類原則可將其技術彈性、組織彈性、社會彈性與經濟彈性等。其中技術彈性即為城市基礎設施與海綿城市的結合體,而“海綿城市”有效結合了城市排污系統與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將城市生命線性狀改善為健康趨勢。
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水系統功能的修復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有一重要前提,即不跨越藍線范圍,對原有水體進行保護和修復,擴大自然河流與湖泊等水域的水面接線。建設的主要內容為對河內系統的現有問題進行治理,充分利用城市內水體系統的循環功能,通過其滲透、凈化與積存作用,完善循環系統結構。基于此,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園林景觀設計必須將生態性作為首要原則,促成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園林規劃設計時需注重水資源利用與環境問題的治理,從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自身出發,解決水環境徑流與內澇問題,優化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方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因園林景觀建設涉及的專業內容復雜,設計人員需統籌全局,滿足“海綿城市”的彈性要求,推動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需注重適應性內容的設置,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結合當地區域的環境現狀與水文特征。在設計之前,需對區域內地質條件與水文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將采集的數據信息輸入信息系統,創建對應的三維立體模型,弱化園林建設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建設成本,通過園林系統的調節作用,維護城市生態環境,保留地域特色。
某城市公園改造前地面積水嚴重,蓄水能力弱,后對其進行改造。改造后生態植草溝覆蓋面積為179m2,雨水花園面積為462m2,下凹式綠地面積為71m2,生態滯留帶面積為791m2,生態透水鋪裝面積為1150m2,濕塘面積為174m2,地下蓄水回用池面積為300m3。該公園設計中,基于海綿城市里面,通過下凹綠地等措施對徑流雨水調節與利用,通過滲透設施促進地下水資源利用。城市公園提升思路框架圖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公園提升思路框架圖
(1)雨水花園。雨水花園通常多為人工挖掘形成或自然存在淺凹綠地,可匯集屋頂或地面的雨水,生物滯留效應突出,是現代園林設計中常用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在該項目中,雨水花園設計與原有公園的水系配置相結合,對自然水循環系統進行了調整,構成復合型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統,為雨水的自然下滲創造有利條件,也可通過花園中的植物優化配置實現土壤、植物對水質的凈化作用[2]。
(2)透水鋪裝。該設計方案中應用了大面積的透水鋪裝,在增加路面使用功能的同時提高生態效益,設計人員根據項目中功能區域、占地面積等不同區分使用不同的透水材料。主園路與主入口位置因人流量大,使用頻繁,要求鋪裝材料必須具有較強的負荷能力,為確保行人的行走安全,地面鋪裝必須平整,因此選用混凝土透水磚、青磚、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風積沙透水磚等材料;停車場,鋪設草坪的同時也使用了青磚,強化了草坪地對雨水徑流的處理能力;休閑園區因使用率較低,對鋪裝的負荷及路面平整度要求不高,因此選擇了鵝卵石、碎石、青瓦及砂礫等材料,提高了雨水的滲透凈化能力,而這種質樸材料的應用使得公園景觀更加真實。
(3)植草溝。依據該公園地形進行合理設計,確保雨水可依靠重力自行排放,各植草溝收集能力均衡。為此,需進行以下計算,確定結構參數[3]。植草溝傳輸的雨水徑流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為雨水徑流量;A為橫斷面面積;R為橫斷面的水力半徑;i為植草溝的縱向坡度;n為阻力系數。
植草溝長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L為植草溝的設計長度,m;v為雨水在植草溝中的流速,v=Q÷A,m/s;t為水力停留時間,min。
在該項目植草溝設計過程中,植草溝坡度的設置與作用效率相關,因此邊坡坡度水平距離設置為垂直距離的3倍,以降低流速,緩解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作用,保護植草溝系統;縱坡坡度設置為1%~2%,強化結構的匯集能力,實現對地表徑流過濾與下滲處理功能;由于場地高差豎向條件符合,將植草溝與市政管網相連,起到地下管網的作用。
(4)下凹式綠地。該公園中半開敞空間均設有下凹式綠地,通過開放空間采集和存儲雨水,在面積有限的空間里對地表徑流進行集中處理,減少污染,以改善水環境。綠植要求具有強耐澇能力。污染嚴重位置選種具有抗性和凈化能力的綠植,可過濾水體,植物配置需模擬自然植物,保證植被群落穩定,豐富園區景觀[4]。該項目綠地與場地的交接位置,設計人員利用平道牙將地表徑流排入下凹綠地。當路緣石略高于場地標高時,會阻擋徑流傳輸,項目各段設置了缺口,缺口的距離為20~60cm。同時在缺口位置設置了鵝卵石等消能設施,在污染嚴重位置加設截污設施,有效控制污染范圍。
(5)湖泊駁岸。該項目湖泊駁岸設計方案策略如下:①疊石駁岸,該公園湖泊岸邊用高硬度疊石堆砌造型,步道與疊石間種有植物;②自然駁岸,自然緩坡上種植植物,與岸上的景觀相銜接,過渡自然,景觀層次豐富;③階梯式硬質駁岸,對園區南部階梯式駁岸的立體架構進行調整,硬質駁岸的親水性更強、更美觀,也可為市民提供休閑空間。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必須對各影響因素進行統籌規劃,確立區域影響因子,基于地區生態環境與水文環境特征采用適宜的設計策略。在充分發揮水文循環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的同時,利用海綿城市的優勢,保證園林景觀設計的科學合理,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活動空間,促進景觀園林產業的良性發展。經分析,文章所述園林工程經設計改造后,面源污染去除率為80%,雨水資源化利用率為56.4%,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占比為51%,綠化用地中下凹式綠地占比為30%。各設計指標均滿足預期目標,滿足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質凈化的要求,設計方案可行性和生態效益較好,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