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華瑋
今年資源類資產走勢“一騎絕塵”,如果投資人錯過了資源類資產,幾乎就是錯過了今年結構性牛市的主流行情,可能深刻領悟了許多人生哲理,比如滿倉踏錯、空倉加錯、加倉加錯……
反之,如果投資人買了資源類資產,就算是在最近的大漲大跌行情中,也沒什么可怕的,因為資源股每次下跌之后都有反撲。
今年表現最好的就是資源股,或者說是順周期股,石油、煤炭、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的表現讓人很放心。
截至9月17日,今年以來,在申萬28個一級行業指數中,傲視群雄的4大行業是鋼鐵68%、采掘66%、有色金屬56%、化工55%,把第5名遠遠甩在身后。
資源股很有些去年白酒的味道,跟煤炭、鋼鐵、化工、有色等順周期板塊相比,吵吵鬧鬧的“茅指數”和“寧組合”爭了個寂寞。
但是,資源股和資源類基金漲了這么多后,還能投資嗎?會不會嗨過頭要進ICU?
疫情導致的經濟結構性和流動性問題帶來了今年資源股的強勢。
比如,年初至9月17日,兗州煤業漲228%,陜西黑貓漲158%,石大勝華漲566%,合盛硅業漲551%,包鋼股份漲189%,首鋼股份漲122%……
在這種行情支撐下,資源類基金也是今年漲得最猛的基金,沒有之一。
今年業績最好的TOP10基金中,有4只資源類基金,包括煤炭ETF的96.91%、國泰中證煤炭ETF聯接A的92,39%、國泰中證煤炭ETF聯接C的91.99%、煤炭LOF的90.55%。
其他6只收益TOP10基金非資源類基金,不少也重倉了有色金屬,比如鋰、鈷等。
舉例來說,今年業績排名第一的信誠新興產業A(000209.OF),今年以來回報98.23%。半年報顯示,其十大重倉股中有華友鈷業、贛鋒鋰業等。
不過,能賺到資源股這波收益的人可能不多。作為“落后”的傳統資源股,不少投資人感慨今年“滿倉踏空”。
事實上,今年是資源股的大年,資源股大漲有堅實的邏輯。
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指出:“雙碳政策下的供給側改革改變了行業的供需格局,產品供需偏緊,價格大漲。以煤炭、化工、有色為代表的資源股在價格暴漲、盈利大幅提升的提振下獲得了機構的追捧。”
龍贏富澤資產總經理童第軼分析,從大邏輯上看,今年資源板塊表現出色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國內層面的供給側限制,無論煤炭還是鋼鐵,都有一些限產政策,這推動供需進入到一個緊平衡的格局。
二是國際層面的貨幣寬松,為應對疫情影響,歐美都在搞貨幣寬松,這推動通脹上行。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商品價格上行。
從情緒上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持續火爆,也對最上游的資源板塊起到了不小的拉動作用。
資源股和資源類基金漲了這么多后,還能投資嗎?
“本輪的周期有可能會超過歷史水平。”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說。
但是,胡泊認為,周期股在上漲的過程中,整體的波動會不斷的放大,短期籌碼獲利了結帶來的調整風險也不小,因此持股的體驗可能會比較差。
胡泊認為結構性行情還在,“周期股的頂部比較難以預測,但周期股并未走完整個周期,還有繼續上行的空間。不過這要進行具體的細分,其中能源板塊可能還會有一定的空間,黑色系則可能要另外對待。”
與之相對,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認為,周期股的上漲已經處于末期,從收益風險比來看,不適宜重點配置。
他給出三點理由:一是美聯儲會議已經確定在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將逐步縮減購債規模,雖然暫時沒有確定加息的時間表,但這是全球貨幣政策的一個信號。也就是說貨幣政策繼續寬松的邊際效應大大遞減,這將對未來大宗商品產生重要影響。
二是全球疫情目前不斷反復,美國8月份就業數據不及預期,表明當前大宗商品的上漲,并不是完全由需求帶動的。
三是自去年6月份以來,相關鋼鐵、有色、煤炭周期類個股上漲幅度已經較大,獲利盤豐厚,拋壓較重。
對資源股或目前的順周期股,多數機構投資人都持擔憂的態度。
童第軼表示:“當前來看,支撐資源板塊上行的大邏輯仍在,不過情緒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暫時先觀望,等待修整回調到位后再跟進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博時周期一體化小組組長沙煒指出,周期板塊投資難度相對是比較大的,因為很多行業供給端技術壁壘不高,需求端很多也主要依賴傳統的基建地產而長期有下行風險,因此本身行業景氣波動較大。
“我們對國內的投資需求長期有一定的擔憂,因此我們在選擇周期板塊的時候,更多的側重于需求集中在制造業和衣食住行的化工、有色等行業。”沙煒說。
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也認為,資源類產品的價格不會無限上漲,一旦價格上漲停滯或者出現拐點跡象,股價就會大幅度回調。鑒于資源類產品價格普遍處于高位,建議謹慎投資資源類基金。
但另一方面,王春秀表示,雙碳政策是基本國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改變,因此資源類產品供需緊平衡的格局會長期維持,產品價格雖然會回落,但是會維持在較高水平。資源股的周期屬性變弱,投資價值變高。
王春秀也認為資源股有結構性行情。“那些有資源、成本優勢,未來產能有較大提升空間的成長類資源股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