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霞
7月16日以來,河南省遭受特大強降雨,造成鄭州、新鄉、鶴壁等16市受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小編從銀保監會獲悉,截至9月8日,河南保險業共接到理賠報案52.25萬件,預計承擔損失124.32億元,已決賠款77.4億元。此次河南強降雨,保險業預計賠付占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超過11%。
同時,銀保監會正在積極與相關部委溝通,研究推動將臺風洪水等常見自然災害納入巨災保險制度體系。
根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此次河南強降雨造成1478.6萬人受災,303人死亡,4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080.9億元。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災情發生后,銀保監會第一時間印發《關于做好財產保險業應對重大災害事故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行業全力做好應急救災、暢通保險服務、支持災后恢復重建等相關工作。
1、迅速啟動應急響應
第一時間聯系河南銀保監局,建立工作群組,確保24小時應急值守,密切跟蹤災情變化,保障財險服務暢通。
2、立即建立工作機制
指導河南銀保監局在辦公樓斷電斷水的極端不利情況下,用手機與保險機構建立點對點聯系,迅速開展保險損失情況摸排,持續跟蹤災情進展情況,全力配合地方政府科學抗洪。
3、全力開展救援及理賠等相關工作
指導河南財險業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河南“7·20”暴雨災害指揮部,聯動總公司在全國范圍內調配資源,合力防汛救災。
督促財險公司采取24小時接聽報案、開通理賠綠色通道、提前預付賠款、運用無人機查勘定損等有效措施,確保保險賠案有報必接、應賠盡賠、預賠快賠。
保險機構通過捐贈資金和保險等多種方式助力抗汛救災工作。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保險業累計賠付16.2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的13.9%;
2013年“菲特”臺風,保險業累計賠付超6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的10%以上;
2021年“7·20”河南暴雨,保險業預計賠付超12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超過11%。
近年來,受到疫情流行、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自然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高發態勢。
巨災保險作為防范化解各類災害風險的市場化機制,在管理風險、經濟補償和撬動資源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惠民惠農的重要舉措之一。
據了解,2016年7月,原保監會指導保險業以地震風險和群眾住房為切入點,先行先試建立了全國地震巨災保險制度。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運行近5年來,地震巨災保險已累計支付賠款7374萬元,為全國1554萬戶次居民提供了6125億元的巨災風險保障。
此外,結合地方災害特點,銀保監會指導地方性巨災保險試點在全國15個省市落地,保障范圍向臺風、洪水等災害擴展,保險責任涵蓋政府救助責任,形成綜合性的風險解決方案。
例如,2018-2020年,廣東地區的巨災保險累計支付賠款9.84億元,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經濟支持。
“通過此次河南暴雨,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巨災保險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巨災保險產品不夠豐富,針對臺風、洪水、強降雨造成的城市內澇等多災因的保險保障還不夠完善;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渠道尚未建立,行業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保險意識欠缺,家財險等險種覆蓋面不高,巨災保險在巨災風險管理體系中的作用發揮還不充分。”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健全巨災保險制度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相關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各部門、各利益主體的共同努力以及群眾參保意識的逐步提高。
上述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推動形成全國統籌、各方參與、市場化運行、全方位保障的巨災保險制度設計,切實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1、統籌推進
推動將臺風、洪水等災害納入巨災保險制度體系,完善支持配套政策,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巨災保險理論體系,把好發展方向。
2、深化協同
探索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同共享機制,推動共建統一的災害數據管理體系和巨災風險數據庫,形成發展合力。
3、高效運作
充分調動行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科技賦能水平,推出線上服務平臺、巨災模型等工具,加快發展步伐。
4、全面保障
繼續提高巨災保險承保能力,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多層次風險分散機制,創新豐富多災因巨災保險產品,提升宣傳銷售力度和理賠服務質量,提高保障能力,進一步發揮保險防災減災作用,切實提高整個社會抗擊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水平。
摘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