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266
神經性皮炎為慢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在青年群體中發生率較高。發病后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病程周期較長,易于復發。嚴重者可干擾患者睡眠,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對于神經性皮炎,中醫學認為疾病多基于神經精神心理與免疫等因素所引發,可分為不同病型,需針對性用藥,或配合針灸等療法。現對神經性皮炎的中醫療法分享如下,為讀者提供參考。
1 ?神經性皮炎的表現及病因
神經性皮炎是多因素作用下所引發的疾病,總結常見因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神經因素。臨床認為精神因素是神經性皮炎的主要誘發因素。如情緒過于波動或持續高度緊張及焦慮不安等,可導致神經性皮炎癥狀反復發作。第二,局部刺激。若日常衣著的衣領部過硬,在反復摩擦下容易引發皮炎。另外,受到化學物質刺激與陽光照射等也均可誘發神經性皮炎。第三,腸道功能與內分泌。腸道功能障礙與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及體內慢性感染病灶可引發過敏性反應,進而發展成為神經性皮炎。中醫學認為,神經性皮炎多基于風濕熱邪客于肝脾二經、心火旺盛所引發。發病之處以風濕之邪阻滯皮膚為主要病因,或情志不遂及肝火郁滯也可作為主要誘因存在。
2 ?神經性皮炎的中醫治療
2.1中藥內服療法
對于神經性皮炎,中醫以對癥藥物治療為主。神經性皮炎為脾經濕熱與肺經風毒客于肌膚腠理之間,兼感風濕熱邪所致。針對血熱型患者的治療,以涼血清熱與消風止癢為主要治療方向。組方為生地黃與牡丹皮及苦參等。對風燥型患者的治療,以養血潤燥與消風止癢為主要治療方向。組方包括熟地黃與當歸及紅花等。針對肝經郁熱型患者的治療,以疏肝理氣與清熱散風為主要治療方向。常用藥為柴胡與生地黃及白芍等。針對風濕蘊阻型患者的治療,以祛風除濕與養血潤膚為主要治療方向。可采用全蟲方進行治療。針對虛風燥型患者的治療,以養血潤燥與祛風止癢為主要治療方向,可采用止癢合劑進行治療。
2.2中藥外用療法
在中藥外用治療神經性皮炎中,常見方式為中藥制備成不同外用劑型,治療神經性皮炎外用劑型常見為傳統劑型與現代外用劑型。其中傳統外用劑型包括散劑與油劑及熏蒸劑等。將土茯苓與苦參及大青葉等中藥用純度較高的白酒浸泡3天,獲取到的藥物涂抹到患處可有效解除神經性皮炎癥狀。現代劑型常用軟膏劑與沐浴劑及熏洗劑等。中醫藥外治法治療神經性皮炎,可促使藥物直接作用到皮損處,有助于縮短藥效發揮時間。外治可避免口服用藥對胃腸道及肝臟刺激,副作用小,且操作方面,還可短時間內緩解瘙癢癥狀。外用法治療神經性皮炎中,需要將中醫辨證療法作為基礎,與內治法辨證在藥物選擇上相近。治療期間所用藥物多為具有除濕止癢功效的藥物。常用藥包括滑石粉與地膚子及苦參等。
2.3中醫熏藥療法
熏藥常用組方為蒼術、大楓子、苦參、白鮮皮、五倍子、松香等,將中藥研磨成粉。藥熏方法為,將熏藥放置到熏爐內燃燒的炭塊上,促使其冒煙。患處皮膚緊貼熏爐進行治療。另可應用紙卷熏法治療,將熏藥卷到草紙內燃熏。針對皮損結合厚薄程度確定熏藥時間,常規為15-30分鐘。熏藥過程中接觸皮膚的溫度控制在40-80℃之間,結合患者耐受情況靈活調整。熏藥前神經性皮炎患者皮損局部對觸覺與濕度感覺遲鈍。熏藥治療時高溫熏在皮損部位,自覺舒適。皮損部位與鄰近正常皮膚對熱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若采用同樣溫度可導致正常皮膚發紅或起泡。恢復期間,皮損局部對溫熱耐受力逐漸降低,對觸覺與溫度感覺逐漸恢復。熏藥治療中,可能有少數患者出現不適反應,與皮損程度與個體化差異等因素相關。熏藥過程中可基于熏煙引發輕度口咽干燥不適感,極少數患者可出現惡心與頭痛等不適反應。部分患者聯合應用中藥膏與內服用藥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療效。熏藥治療效果與病程周期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病程周期較長且皮損較厚,則治愈周期較長,病程周期較短且皮損較薄患者療效更為顯著,且治療時間較短。熏藥療法治療神經性皮炎常規沒有嚴格禁忌癥,僅有局部皮膚急性炎癥或血管、痣部位發病者不能夠應用此種方法治療。針對合并高血壓、心臟病、身體過于衰弱患者熏煙可能出現不耐受情況,需停止治療。
2.4中醫針灸療法
針灸以血海、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為主要穴位,以大椎、風門、風池為輔助穴位。主穴中,對穴位處皮膚消毒后,直接針刺血海穴與風池穴,向上斜刺大椎穴。若針刺后出現強烈針感向上肢或下肢放射,則需將針提到較淺部位。合谷穴位與足三里均采用直刺法,皮膚局部運用平刺法,與皮膚夾角小于15度,針刺方向為皮損中心部位,沿病損皮膚邊緣,間隔2cm刺一針。輔穴中,向下或向脊椎側斜刺膈俞穴,向鼻尖方向刺入風池穴。大椎穴消毒后用三棱針快速點刺3針,對擠使出血數滴,用消毒棉球擦拭。直刺風池穴與陰陵泉穴,向下斜刺脾俞穴。針刺后留針30分鐘,在此過程中行針2-3次。用重度刺激法行針,捻轉幅度3-4圈,捻轉頻率每秒3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10天為1個療程。
2.5中醫艾條治療
針對神經性皮炎的治療,以熏灸法較為常用。熏灸時穴位或患部有溫熱感,皮膚紅暈但無灼痛感為耐受力度。操作人員將一手指置施灸部位旁,手指測定局部受熱程度,隨時調節施灸距離,避免導致皮膚受損。熏灸后,在艾柱燃點處倒水澆滅。艾灸火力直接作用到皮膚,深通經絡。艾灸具有較強的激發機體免疫作用,有助于提升機體免疫功能,強化患者抗病能力,促使真皮與皮下組織神經,血管與淋巴管的肌肉功能可逐漸恢復。常規艾灸3天后,瘙癢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失,抗過敏止癢與鎮靜作用顯著。患者皮損部位若外用皮炎平等藥物,聯合艾條治療可進一步縮短治愈時間。若神經性皮炎復發,則可繼續用艾條延長數天治療,控制復發。
綜合以上,對于神經性皮炎的治療可采用多種中醫療法。其中,內用中藥以辨證施治為主,外用藥可取適當組方研磨成粉后涂抹于患處,有助于快速止癢。除此之外,還可配合艾條與針灸等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