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怡
在國際形勢和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國積極探索與法國等歐洲大國構建新形勢下的科技合作關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前世界發展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威脅”的同時大力鼓動歐洲與中國開展對抗。盡管歐洲國家并不愿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但美國的霸權干涉與刻意拉攏仍會導致歐洲對中國態度的搖擺,G7 峰會聯合聲明干涉中國內政、《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凍結就是證明。在國際形勢和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國積極探索與法國等歐洲大國構建新形勢下的科技合作關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法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長期以來中法關系具有“敢為人先”的特點。法國是首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1964年建交以來中法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并于2004年升級為“全球戰略伙伴關系”。中法在2001年建立戰略對話機制后,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建立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機制和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2018年以來,中法最高領導人和政府官員多次互訪,在重點領域深化合作與推動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中法作為東西方兩個文明大國,在過去擁有深厚的人文基礎,現又在全球治理和多邊主義上擁有共同的志向。
但出于意識形態差異,法國在中法雙邊關系中始終強調關注中國的“人權”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法國試圖在產業鏈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國拜登總統上臺后,法美關系趨于緩和,法中友好關系的不確定性增強。法國總統馬克龍在G7 峰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達對中國的態度,將中國定義為與七國集團存在分歧的“不民主大國”和“經濟競爭對手”,但同時也指出“七國集團不是一個敵視中國的俱樂部,將就中國愿意與我們合作的所有全球性問題開展合作。我們希望正視分歧,但不夸大。”
總體而言,新形勢下法國在與中國持續合作的同時將會更強調歐洲自主,對中國對美國都采取平衡合作的態度。
新形勢下法國在與中國持續合作的同時將會更強調歐洲自主,對中國對美國都采取平衡合作的態度。
法國是首個與中國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西方大國,自1978年以來,雙方的科技合作從人員交流、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合作向重大科技工程合作等不斷深入,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民用核能、航天、航空、衛生健康等傳統領域深度合作。核能方面,1987年中法從大亞灣核電站開啟合作,2018年臺山核電站1 號機組成為全球首臺商業運營的EPR 機組;航天方面,中法海洋衛星歷經13年合作于2018年成功發射,中法天文衛星擬于2022年發射,中國的天問一號和嫦娥五號發射均有法國參與;航空方面,中法2010年即設立民航工業合作工作組,兩國主要民航集團在商業飛機、直升機、航空發動機上緊密合作,2017年以來天津空客A330 與A350 完成和交付中心先后落成;衛生健康方面,中法共建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04年揭牌成立,武漢P4 實驗室2018年正式投入運行,為國際傳染病防治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此外,2019年中法在“極低溫區國際基準級溫度測量”方面的聯合研究取得了世界級的突破,實現測溫精度全球最高,使中國首次實現該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環境和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深空探測、數字化等新興合作領域得到拓展。2019年2月,中法重啟科技聯委會,在第十四屆會議上確定衛生健康、農業、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空間、環境和粒子物理7 大優先合作領域;2019年11月,《中法關系行動計劃》提出在保護地球方面繼續就應對氣候變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展合作;2020年1月,法國教研部長與中方在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空間等方面簽署協議;2021年1-5月,中法元首與政府官員在多個視頻會晤中強調,將加強在農業、新發傳染病、抗疫合作、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變化、碳中和、數字經濟等方面合作。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法國原子能與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是中國主要合作的法國科研機構。中法兩國通過科技合作協議牽引重大合作,在國家層面簽有環境保護、核能、衛生和醫學、外層空間、預防和控制新發傳染病、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等協定;在部委層面簽有衛生、農業、民用航空、工業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或相關協定。2019年以來,兩國空間、能源、基礎研究、農業等領域的重要科研機構間簽署多個合作協議。例如,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等。

2020年6月23日,南京巴黎伙伴創新合作暨第三屆中法創新發展大會在江寧開發區舉行
中法聯合實驗室布局全面。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法先后共建聯合實驗室60 多個,來自兩國600 多家科研機構的3000 多名科研人員在此工作。據不完全統計,中法聯合實驗室中約有醫學聯合實驗室9 個、核能7 個、化學7 個、信息和通信技術6 個、能源環境6個、人文與社會科學6 個、生物4 個、基礎物理4 個、應用物理3 個、數學3 個。
中法人員交流密切。中國在法留學生約4 萬多名,是法國第三大外國留學生群體,在華法國留學生約1 萬多名,是中國第一大歐洲留學生群體。中法兩國簽有文憑互認協議,法國駐華使館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多個著名高校間簽有“法國政府—高校合作獎學金協議”。法國外交部、教研部和中國教育部設有“蔡元培項目”支持中法科研人員的交流和聯合培養博士生。
在大國戰略博弈的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加劇,但國際科技合作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要求。
新的國際形勢下中法科技合作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在美國試圖拉攏歐盟一起對抗中國、歐盟在國際合作中強化意識形態等背景下,中國與法國持續合作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法國2022年大選在即,現任總統馬克龍民意走低等也為中法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但另一方面,法國致力于歐洲戰略自主,不追隨中美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則中國的對外開放與美國的霸權主義相比,更符合法國的訴求。
中法深化科技合作符合兩國共同利益和科技發展的規律。在大國博弈的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加劇,但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客觀要求。中法兩國在致力于多邊主義、全球治理上擁有充分的共識,在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事務時建立了互信,在以科技創新走上(重返)強國之路上具有戰略共同點。
中法可基于雙方的利益交匯點深化合作。一是在重點領域基于共同興趣合作。法國在近期陸續公布了一系列國家戰略和優先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氫能、新發傳染病等。中國在“十四五”規劃確定了科技攻關的方向,雙方在延續傳統領域的合作之外,在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等方面的未來發展可形成利益交匯點。例如,圍繞基礎研究和新興科技的融合發展趨勢,結合數學、人工智能與倫理開展合作;基于中國石化集團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的氫能合作備忘錄開展加氫站與氫燃料電池汽車合作;基于中法在環境、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成功合作模式,繼續推進全球治理,實現碳中和目標;在火星探測、空間站等問題上持續合作。二是把創新作為合作重點之一。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孵化器Station F,2020年國際投資吸引力位列歐洲第一,71 個競爭力集群和34 個卡諾研究所推動形成了良好的協同創新生態。2018年中國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和法國巴黎大區設立產業創新中心,是中法創新合作的有益嘗試。三是共同開拓非洲第三方市場,基于法國對非洲的重點關注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第三方市場合作或可規避美國部分封鎖,實現中法非共贏、多贏的局面。
中法可加強民間合作、拓寬合作渠道。一是利用科研人員的交流帶動更深層次的合作,亦可發揮兩國留學生的橋梁作用;二是加強大學間的合作,法國的大學在經過重組后實力和國際排名上升顯著,中國可與法國近年來新成立的大學集團建立聯系;三是加強城市間的科技創新合作,法國擁有巴黎、格勒諾布爾等多個創新高地,2019年中國懷柔科學城公司與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為懷柔和格勒諾布爾兩大科創中心深入交流合作奠定基礎。
中法兩國致力于形成多邊合作、均衡發展的國際格局,擁有40 多年堅實的科技合作基礎,雙方若能擱置分歧,找到利益交匯點,以更多的誠意開展平等、互利、共贏的合作,未來合作前景將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