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盧茹彩
TNC 作為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正和當地政府合作,通過打造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開拓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農牧業發展之路。
“相比工業排放,大家對農業生產領域的碳排放關注不高。但實際上,農業生產領域的碳排放很高,尤其是在化肥、農藥等的生產環節。”大自然保護協會(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以下簡稱TNC)內蒙古項目總監林闊成說,TNC 作為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正和當地政府合作,通過打造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開拓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農牧業發展之路。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西溝村是中國TNC 實施的農業項目所在地之一。這是一個僅有316 戶常住戶的小村子,村黨支部書記武春林說,為恢復曾經被破壞的植被,還農牧民以好的生態,從2015年開始,國家開始在這里實施退耕還林,有專門負責綠化的公司進行恢復植被,退出耕地的村民可以拿還林補貼。退耕還林后,全村尚有耕地8000 畝,人均接近5 畝,村民種植的莊稼以玉米和高粱為主。
在與中國TNC 合作之前,村民們一直維持祖輩留下的種植傳統,多數靠天吃飯,在灌溉引入后,春播及干旱時則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來灌溉。這里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日照充足,全年70% 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的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2017年,林闊成作為TNC 巴林左旗深度貧困村綜合提升工程項目的負責人來到這里,他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耕種方法。
“我們希望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來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同時解決生態和村民增收的問題?!绷珠煶烧f,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NbS的定義是,“通過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復自然或人工的生態系統,從而有效地、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并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的行動”。依托TNC 全球資源與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指導,他們在當地實施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恢復林地草地、河道生態治理、濕地保護修護、農牧業技術指導與培訓等綜合的項目試點。具體到西溝村,他們要說服村民改變原有的種植方式,采用全覆膜雙壟溝播種植技術,進行集中連片種植。新技術的好處是,用地膜覆蓋到耕種土地上,使得天然降水能夠涵養在地下,而不是更快地蒸發。同時,在受到雨水侵蝕的水溝里修建可以攔截水土流失的谷坊,既涵養了水源,同時也保護了耕地。
他們要破解的是,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導致土地不斷退化、迫使農民不斷擴大農業耕作面積以獲得足夠的收益這一難題。TNC 給出的方案是,在修復地不斷恢復的生態功能的庇護下,探索環境友好的生態旱作農業,而林闊成和團隊在西溝村的試點,即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他們充分利用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的氣候特點,只依靠天然降水進行旱作種植,盡量不用除草劑和農藥,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投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以增加產值,實現農民收益的更大化。
實驗的結果讓參與的村民感到滿意?!懊慨€增收500 元左右?!蔽浯毫终f,這樣的結果讓項目第二年的推廣工作變得容易。2020年,西溝村采用新型種植技術的土地從400 畝大幅增加到5000 多畝,超過全村耕地的一半。西溝村的實踐,也讓隔壁的村子看到了好處,即便沒有項目資金的支持,他們也已加入其中。
林闊成總結說,項目希望通過“以小換大”,實現小面積土地獲得比原來大面積土地更高的經濟利益,讓農業生產得益于并依賴于生態修復。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貝子府鄉黃杖子村,村民在利用現代化農用機械種植谷子
從西溝村出發往南大概五六十公里,就到了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查干套海嘎查(嘎查,蒙語意為行政村)。跟以農業為主的西溝村不同,這是個典型牧村,大自然保護協會另外一個試點項目就選在這里。
正值水草豐美的時節,由于早已實現禁牧,成片的草場上不見牛群和羊群,遍地的綠草與藍天交相輝映,讓人很難想到這里曾經因為過度放牧而水土流失嚴重。2019年1月,在大自然保護協會和政府的支持下,隆高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這個項目運作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更少的投入增加牧民的收入,實現帶動牧民的示范效應。在禁牧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解決牲畜的飼料問題,那么對這些以傳統牧業為生的村民來說,禁牧就難以為繼,即便這對生態來說只有好處。
在合作社的“鮮草工廠”內,合作社的負責人萬福展示如何制作“鮮草”飼料—將飼用燕麥、大麥、小麥等籽粒,在專門設計的溫室棚內加水培育轉化為青苗飼料,這些鮮嫩的青苗和收割后剩余的秸稈、干草做成的飼料一起,可以改善飼料的口感,讓牛羊愛上這種復合加工的食物?!斑@種方式帶來養殖成本的下降,每只羊在三個月左右的成長期,能節省180 元左右的成本?!比f福說,不僅如此,相比外出放牧,新的養殖方式還節省了人力。既然用新式舍飼的方式好處看得見,加入合作社的牧民也從最開始的7 戶,增長到現在的30 多戶,“未來肯定還會增加”。萬福是典型的蒙古族牧民,他說,轉變觀念對祖祖輩輩放牧的鄉親們來說并不容易,但轉變已經發生。
“對很多村民來說,沒有增收,他們就不會去關注氣候變化這個跟他們的生活看似關系不那么大的問題。所以,政府、村民和我們公益組織,需要在不同層面上關注各自的需求。比如農民關注生產,TNC 這樣的組織關注生態建設,而政府則關注生態與生產的結合?!绷珠煶烧f,不論是西溝村還是套海嘎查的試點,都是要讓老百姓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好了,農牧業生產會更好。
在這個多方參與的項目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企業界合作伙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資金的可持續性。
“從2003年開始,三峽集團幫扶巴林左旗已經持續了18年,累計投入資金已經近3 億元。我們跟TNC 在內蒙的合作始于2017年。”三峽集團掛職巴林左旗的副旗長張燕介紹說,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在西溝村等深度貧困村綜合提升項目中,三峽集團和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出資,每年均投入了220 萬元資金。這些資金被用于購買全覆膜播種機、撿膜機及地膜等維持項目運作的生產資料,還用于項目運行的人工費用。
“雖然我們也出部分資金,但更多的是提供智力支持,項目運行要得益于三峽集團的資金支持。”林闊成說,在農村地區做項目,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是,在開始的時候不能讓收入不多的農民“出錢”,但是“出力、出地”可以。因此,在項目運行第一年,參與的村民可以免費領取地膜等生產資料,而從第二年開始,村民以勞動力和家里的牲畜糞換取地膜,“不用出資這樣的方式讓參與的村民感到風險最小”。即便這樣,在2019年項目開始時,項目仍然設計出“兜底”的環節。“如果采用新的技術農作物絕收,要給出地的村民每畝補貼400 元?!绷珠煶烧f,只有打消了村民的顧慮,才能更順利啟動項目。
轉眼,林闊成來赤峰巴林左旗已經三年有余,他希望把巴林左旗打造成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國家示范點。在內蒙古,TNC 已經開展了十多年的生態修復和社區幫扶工作,在巴林左旗的項目也已經成效初顯。
接下來,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無害化回收與處理種植產生的廢棄地膜。引入處理工廠、使用可降解地膜等選項都已經在跟村民們的討論之中,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方式,這項工作已經提上日程。對于普通的村民來說,變化也顯而易見,幾年前原本連地膜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村民,脫口就能談論降解這類專業術語,氣候變化已經與他們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