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鄒浩彥
(1.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89;2.空裝駐西安地區第一軍事代表室,陜西 西安 710089)
隨著國家倡導開發可再生的綠色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等[1]在發電系統中的應用得到了大力提倡與發展。但其自身存在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且容易隨著環境而產生較大的波動,因此需要采用電力儲能技術經電力電子變換后,向負載提供能量。
近幾年,在電力電子技術應用領域中,開關型DC/DC變換器以其高可靠性,高轉換效率以及較小體積等優點獲得了工業、軍事、計算機控制系統、不間斷電源、汽車制造業、國防航天、無線通信和電子變頻器等領域的青睞[2]。特別是電力電子變換技術越發成熟,雙向DC/DC變換器已被廣泛應用于需要能量雙向流動的場合。由于負載的多樣性與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對變換器造成的各種擾動使得輸出電壓產生波動,不利于負載的穩定運行。因此,尋找合適的控制策略以保證系統參數的不敏感性與高可靠性,以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白立鵬[3]采用PID控制與滑模控制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雙向DC/DC變換器在電源或負載變化下輸出電壓的穩定控制。文獻[4]根據雙向DC/DC變換器CCM和DCM模式下的電路特性,提出了一種結合滯環控制的滑模控制方法,并通過實驗驗證了Buck模式下的魯棒性與快速性。文獻[5]基于高階滑模控制實現了Buck-Boost變換器在大擾動下的魯棒性。
論文從雙向DC/DC變換器的參數不敏感性和輸出穩定性出發,針對變換器模型的非線性與時變性建立變換器狀態方程,設計基于Super-Twisting(ST)的電壓外環、電流內環控制算法,對非線性參數變化、電源和負載擾動對變換器性能的影響進行分析。
圖1為非隔離型雙向DC/DC變換器拓撲,它可以看作是Buck電路與Boost電路的組合,當S2工作S1截止時,電路中的能量流動方向為V1至V2,當S1工作S2截止時電路中的能量流動方向相反。通過模態分析可知,不論能量的流向,S1和S2互補工作,V1和V2間的關系相同,因此變換器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圖1 非隔離性雙向DC/DC拓撲結構
按照小信號模型條件,變換器工作在電流連續模式(CCM)下的Buck模式的狀態方程為:

式(1)、式(2)中,u為S1工作狀態,iL為電感電流。
由文獻[6]可知,ST算法具有需要知道切換面的信息少、算法相對階數為1、計算簡便、抖振小等優勢。論文所設計的雙向變換器控制策略如圖2所示。電流內環、電壓外環均采用ST算法分別設計。

圖2 ST控制策略框圖
由ST控制律選取滑模面s1=iL-Iref,Iref為電感電流參考值。內環控制律為:






搭建雙向DC/DC變換器仿真模型,變換器參數見表1所列,電源、負載和電路參數變化范圍設定為±20%。控制器參數為α1=100,λ1=0.12,α2=2 000,λ2=4.015,α3=500.05,λ3=1.25,α4=950,λ4=3.1。

表1 變換器電路參數
選取的工作點和電路參數見表2所列。

表2 工作點和電路參數
從圖3、圖4可以看出,輸出電壓曲線無超調,調節時間為1.3~2.3 ms。變換器的輸出電壓在電路不同參數的條件下一致且無超調,調節時間約為1.3 ms。ST算法自身對參數不敏感,使得使用雙閉環滑模(ST+ST)控制時,變換器在各種情況下的輸出特性基本相同。

圖3 Buck模式下變換器參數變化輸出電壓

圖4 Boost模式下變換器參數變化輸出電壓
模式切換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state變量表示電路的工作狀態:state=1表示電路工作于Buck模式;state=0表示電路工作于Boost模式。
由圖5可知,在0.02 s時改變系統原來的工作狀態,由Buck模式切換至Boost模式時,高壓側電壓突降至119 V,約2 ms恢復,電感電流由3 A變化至-4.3 A。由Boost模式切換至Buck模式時,低壓側電壓突降至22 V,約1 ms恢復,電感電流由-4.3 A變化至3 A。由此可知,系統實現了電流的兩象限運行。仿真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前文對電路拓撲工作模態分析、模型建立及控制器設計的正確性。

圖5 模式切換仿真結果
論文從雙向DC/DC變換器參數敏感性和模式切換出發,對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控制策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設計了電路在2個不同工作模態下的電流內環、電壓外環ST滑模控制器。仿真結果證明了變換器模型以及控制策略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