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娜
(常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
“發展型資助”是相對于傳統的以經濟形式為主的“保障型資助”而言的,資助管理部門在為受助對象提供基本經濟保障資助的基礎上,創新資助模式,拓展資助渠道,推出發展型資助項目,旨在幫助受助對象克服自身經濟困難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提升綜合能力,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更高層次、更長遠的發展。
“地方發展型學生資助體系”是指地方為本轄區學校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包括但不限于資金的多種形式資助,從而建立的一種學生資助體系。
目前常州市學校各學段的學生資助體系情況如下:中等職業學校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免學費為主,以校內獎助學金、頂崗實習等為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幫困獎優;普通高中以國家助學金、建檔立卡等學生免學費為主體,學校從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提供補助,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幫困獎優;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生活補助,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幫困獎優;學前教育階段政府對在園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予以資助,并對規定范圍內的學生予以減免學費,幼兒園從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提供特殊困難補助等。
審視常州學生資助體系可以發現,該體系是以國家資助為主、學校資助和社會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資助為補充的“保障型資助”特點較明顯的資助體系,該資助體系能基本滿足和保障學生的正常生活需求。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滿足物質需求已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如何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及精神需求問題成為新的挑戰,構建地方發展型學生資助體系勢在必然。
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是由新加坡著名實業家、江蘇省慈善總會名譽會長陶欣伯先生在其故鄉南京創辦的一家非政治、非宗教的非公募基金會,基金會以“資助貧困有志,獎勵品學兼優;鼓勵回鄉創業,服務基層社會”為宗旨,開展三大類公益項目活動:第一,“伯藜助學金”項目,在江蘇省內22 所項目合作院校設立“伯藜助學金”,資助農村地區貧困有志且品學兼優的學子完成大學學業,“伯藜助學金”的獲得者被稱為“陶學子”。伯藜助學金的年度資助規模為4,500 人左右,資助標準為每人每年5,000 元,資助政策為“一助四年”。第二,“資助育人”項目,基金會鼓勵陶學子們組成以“自助、互助、助人”為宗旨的學生社團“伯藜學社”,并依托此平臺開展項目制活動,集濟困助學、賦能增識和創新創業于一體,基金會主要通過項目化管理和骨干培養的方式為各項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并對品學兼優者進行獎勵。第三,“創新創業”項目,鼓勵“陶學子”積極融入創新創業大潮,為大學生個人發展探索新的路徑,基金會聯合社會資源,搭建“創業教育和支持生態體系”,通過創業認知、創業規劃、創業扶持三個階段多個項目,為有創業意向的陶學子賦能,提升個人競爭力,發現和培養優秀創業種子,扶持“陶創客”的發展。

2021 年3 月,常州市召開全市學生資助工作會議
1.項目規劃凝聚價值認同
陶欣伯項目制資助體系設計把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把個人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將素質教育、實踐能力鍛煉納入體系設計,有針對性地開展素質培養和能力培訓,引導學生在資助實踐中轉變觀念,磨礪意識,鍛煉能力,增強價值認同。
2.項目內容注重激勵功能
有效的激勵可以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和重要保證。陶欣伯發展型資助體系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基礎,創設包含資金、學業、心理、創業、素拓、社會實踐或調研等類別的資助項目,激發學生產生正確的動機和良好的發展愿望,明確努力方向,通過實際行動,在實踐中成長,樹立自信,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3.項目運行凸顯約束機制
陶欣伯項目制資助體系設計促使管理者、項目申請者自我約束和管控,按制度要求運行和實施。學生申請項目、獲得資助,必須按照要求進行項目立項,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改變了被動接受資助的狀況,強化學生的需求意識和責任意識。[2]
當前,位于全國經濟第一方陣的江蘇省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實現了教育階段全覆蓋和不同性質學校全覆蓋。常州市作為江蘇省經濟較發達的地級市,資助經費保障體系完善,但是在政府資助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發現總有些特別困難的學生不愿意申請政府資助,排除身份認定誤差的原因,發現學生顧慮較多,特別是初高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自尊心強,特別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常州市在教育部、省教育廳大力推進大數據使用的背景下,主動擴大信息采集渠道、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和加工效率,簡化申助流程,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從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教育公平,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政府資助主要是助困,金額等次應根據家庭經濟情況來區分,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學校資助和社會資助項目則可以落實優秀典型與一般學生之分,對于學習刻苦、態度端正、文體活動有特殊貢獻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補助,在某種程度即能起到獎勵的作用,從而激發更多的學生向上向善,通過實際行動,促進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常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大市范圍內實施的“牽手成長計劃”和“陽光愛心行動”社會資助項目是針對品學兼優的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具有的一定的獎優激勵性。有些學校自設的學校資助項目和社會資助項目也比較傾向于品學兼優的學生。這些學校和社會資助項目不僅讓學生獲得愛心助學金,還能收獲更多精神激勵,為其未來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實現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以各類項目和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開展項目、組織項目和參與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進取精神、嚴謹求實精神以及反思總結的習慣,并在相關項目中增強責任意識、感恩意識,不斷提升綜合能力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長、實現資助育人功能。常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對參與“牽手成長計劃”和“陽光助學愛心行動”的學生都提出了定期向結對善友反饋成長發展情況的要求,為此精心設計并不斷完善《學生成長發展反饋表》,其中包含增強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的內容填寫。當社會愛心人士接受到這些反饋后,參與項目的積極性會相對穩定,學生不僅能穩定的獲得經濟資助,積極的心理品質也會潛移默化的形成。


2018 年8 月,常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社會助學項目——“陽光助學愛心行動”現場勵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