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遲惑
2016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奧西里斯-雷克斯探測器前往“貝努”小行星。與“隼鳥號”選擇的堅硬目標不同,“貝努”是一顆松散結構的小行星,質地不算很軟也不算很硬。于是美國宇航局為它設計了一種奇怪的采樣方式,簡單說就是“吹”加“吸”。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過程,看起來充滿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幻動畫片的風格。在探測器上,除了各種遙感儀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采樣機械臂。它有一個復雜的名字,叫做“接觸和前進樣品獲取機構”,簡稱TAGSAM。TAGSAM 長約11 英尺(3.35 米),有3 個關節,圓盤型的樣本采集頭在最前面。在飛行過程前期,TAGSAM 都處在收攏狀態。
在采樣期間,TAGSAM 沿著探測器的質心將采樣盤伸出去,距離有效載荷安裝面3 米左右。當采樣盤接觸到小行星表面時,機械臂內部的彈簧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然后觸發機械臂上的微動開關,監控接觸加速度,共同確定采樣盤是不是與表面接觸了。一旦確認,計算機就會啟動氮氣瓶噴射。
采樣盤的結構是氣管在外、收集槽在內。氮氣從氣管噴出,垂直吹到小行星表面,把土壤和石子顆粒吹起來,強迫它們頂開收納槽表面的聚酯薄膜,進入收納槽內部。收納槽外圓周上設置了孔徑只有38 微米的不銹鋼篩網,氣體可以通過,但土石樣品無法通過。這樣可以有效收集塵埃尺寸的表土。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方式模擬圖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盤模擬圖
在地球上的試驗期間,人們發現,這種設計只要1 秒鐘就可以收集足夠的樣品。根據設計,TAGSAM 可以采集150 克樣品。其實科學家們只想要60 克就夠用了,因此TAGSAM 采樣成功的標準就是60 克。在地面測試期間,TAGSAM 達到的最大采集質量紀錄為1.9 千克。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工程師在檢查采樣機械臂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接近相機
因為距離遙遠,所以地面控制團隊和“奧西里斯-雷克斯”之間沒有辦法直接通信,各種操作只能是由探測器自主完成。在一些關鍵節點上,需要團隊發送指令,但是收到反饋要等很久。這也成為深空采樣的一個最主要困難。
2018年10月17日,“奧西里斯-雷克斯”丟掉了TAGSAM 的頂蓋;10月25日觸發了爆炸螺栓,將TAGSAM從收納狀態施放出來;11月14日,TAGSAM 首次完全伸展開來,完成了各項測試。但這時距離真正的采樣還遠。
對“貝努”小行星的探測工作總體上稱為“近距離作業”,采樣工作是其中的一部分。“近距離作業”階段于2018年11月開始,包括以下子階段:初步勘測,軌道A 機動,詳細勘測,軌道B 機動,測繪,TAGSAM 采樣預演,TAGSAM 實施。測繪階段之前的所有階段,都是為了不斷深化對“貝努”表面的測量,最終為TAGSAM 采樣服務。
因為距離地球遙遠,一旦失敗沒有補救的機會,所以在真正采樣之前,任務小組還是進行了一些預演。

▲“奧西里斯-雷克斯”發射升空
第一次預演被稱為“檢查點”,主要是把“奧西里斯-雷克斯”從繞飛軌道過渡到采樣軌道。具體內容包括獲取導航圖像、激光雷達測距和制導導航控制,將TAGSAM 部署到采樣位置,以及實現導航所需姿態。這次預演僅僅接近到“貝努”表面125 米的位置,然后發動機點火,返回繞飛軌道。之后,“奧西里斯-雷克斯”將所有導航數據傳輸到地球,供任務小組確認距離、速度、姿態、事件序列等是否正確。
第二次預演稱為“匹配點”,不但要重復“檢查點”預演的所有步驟,還要執行以下操作:發動機開啟,將探測器送入前往“貝努”表面的下降軌道,然后再次推進,讓探測器與小行星旋轉速率匹配,并緩慢下降到“貝努”表面。執行上述動作后,探測器再次推進,返回繞飛軌道。這項操作完成后,同樣需要把數據全都傳回地球。
兩次預演取得成功后,2020年10月13日和17日,“奧西里斯-雷克斯”進行了最后定相推進,微調自己和“貝努”的相對位置,以便在接觸采樣的那一天實施軌道偏離機動,機動速度僅有0.5 毫米/秒。10月19日,任務控制小組上傳了接觸采樣動作的最終命令。
按照計劃,“奧西里斯-雷克斯”按照預演的程序,先脫離繞飛軌道,進入下降軌道,接近“貝努”表面的過程中,利用激光雷達等手段實施制導導航控制。當采樣盤接觸到小行星表面時,從采樣機械臂的一個高壓氣瓶中噴射高純度氮氣,把“貝努”表面的物質吹起來。噴射會持續5 秒,采集了足夠多樣品后,發動機再次點火,奧西里斯-雷克斯離開“貝努”表面回到繞飛軌道。

▲“奧西里斯-雷克斯”拍攝到的“貝努”表面
按計劃,這時候要實施兩次采樣稱重活動,看看到底采集了多少樣本。
兩次稱重方法并不一樣,但都充滿了奇思妙想,看上去就像做廣播體操一樣。
第一次稱重是“伸臂運動”,把機械臂高高舉過頭頂,讓陽光照進采樣盤里。然后對采樣盤內部拍照,通過求陰影面積來測定采樣質量。因為舉起機械臂的動作很慢,人們倒是不擔心把樣品掄飛出去,而是比較擔心陽光會不會對樣品造成破壞。計算表明,當“貝努”距離太陽不足1.15 個天文單位時,陽光照射的升溫可能超過75 攝氏度,有一定風險。如果“貝努”距離太陽1.15~1.25 個天文單位,升溫超過75 攝氏度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相對較低。進一步分析表明,如果在2020年7月進行采樣,那么太陽光會以30 度角入射采樣盤。此時,雖然“貝努”和太陽的距離在1.15~1.25 個天文單位之間,但由于入射角很小、采樣盤邊緣可以起到一定遮擋作用,因此升溫不會超過75 攝氏度。如果“貝努”距離太陽超過1.25 天文單位,那么無論什么入射角度,陽光都不會造成升溫太多。
采集到的樣品如果太少,可能會完全處在采樣盤邊緣造成的陰影中,無法被有效測量。所以,任務小組還設計了一個“轉體運動”。

▲ 技術人員在檢查“奧西里斯-雷克斯”的返回艙

▲ 建造中的“奧西里斯-雷克斯”
一旦采樣完成,就要把樣品裝進返回艙里。“奧西里斯-雷克斯”的返回艙和多數載人飛船一樣,由圓臺形本體和防熱大底組成,但是它的防熱大底能夠向上掀起。機械臂把采樣盤直接放進返回艙里,然后大底合攏扣緊,看起來很像老款科幻動漫的設計。為了確保這個過程正常,“奧西里斯-雷克斯”上還安裝了一個攝像機,監視整個過程。樣品進入返回艙后,探測器就完成了工作,進入軌道飛行準備,運行到變軌點后啟動發動機返回地球軌道。
雖然設計了這么多看起來很完善的措施,但宇宙當中充滿了未知。采樣失敗的風險到底有多大,連設計師們都無法預測。因此,如果通過陽光測量和轉動慣量測量發現沒有弄到樣品,就再試一次,一共有3 次機會。為此,探測器上設計了相關的燃料余量、時間余量和壽命余量,還設計了3 個獨立的氮氣瓶。
2020年10月22日,“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活動已經過去兩天了,但是任務小組才剛剛收到有關圖像。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采集到了至少60 克小行星表面材料,星際地質學家們已經迫不及待了。

▲ 正在測試的“奧西里斯-雷克斯”

▲ 準備發射的“奧西里斯-雷克斯”

▲ 設計師展示“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盤
美國宇航局負責科學的副局長托馬斯g 祖爾布欽說:“我們非常激動地看到,似乎有豐富的樣本,它們將在今后的幾十年里不斷激發科學的靈感?!?/p>
“奧西里斯-雷克斯”按計劃實施了第一次“伸展運動”。任務小組一共收到了3 幅圖像,顯示TAGSAM 頭部布滿了從“貝努”上收集的巖石和灰塵,看起來采樣機構工作正常。不過圖像顯示,新的麻煩出現了。其中一些樣品顆粒正在慢慢脫離采樣器頭部。這主要是因為采集的樣品太多了,一些顆粒把采樣器頭部的聚酯薄膜瓣略微頂開,漏出去了。這可能是因為樣品中有一些比較大的石子,薄膜鎖不住它們。
既然薄膜沒有把樣品鎖住,那么動作太大可能就會把樣品撒進宇宙里,顆粒無收。于是任務小組決定放棄原定于10月24日進行的樣品質量測量活動,也就是那個“轉體運動”的過程,還取消了原定于第二天進行的制動推進,盡量減少對航天器的任何加速度。全部工作重點集中到如何把樣品安全放進返回艙(SRC)上。只要放進去并且密封,這些樣品就算是安全了。
既然實施了那么多次地面測試,為什么還是會發生意外?根據任務團隊分析,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貝努”的結構比預想的要松散,采樣頭并不是浮在小行星表面進行吹吸動作的,而是直接插進土壤里好幾厘米。這樣,高壓氮氣瓶打開之后,吹起來的表面物質遠遠不止60 克,超過了容納能力。或許,“奧西里斯-雷克斯”設計一個抓斗就足夠了,不需要吹吸這么復雜的方式。
到2020年11月2日,任務小組總算可以放下心來了。“奧西里斯-雷克斯”返回的數據顯示,10月28日,它成功地把樣本送進返回艙并密封好,可以開始后續工作了。2021年3月,“奧西里斯-雷克斯”啟程返航,將于2023年9月24日把返回艙送回地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