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國教育界掀起了課程思政的一股熱浪,不僅因為這直接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更因為課程思政下的學生能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將專業與德育無縫銜接,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一般的高校并未普遍為留學生專門開設思想政治課程,所以留學生的德育進展相對比較緩慢,滯后于全國課程思政發展水平,導致了留學生法律法規意識淡薄、行事方式自由散漫、思想道德問題凸顯、教育管理難度較大,這與課程思政的初衷背道而馳。
中國文化課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必修課,但是其受重視程度不夠,內容零散不系統、呈碎片化。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難以兼顧時效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選取文化要素,難以越過語言障礙,準確引導學生達到一定的文化深度。留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了解到某個文化現象的表面理論知識后,開始失去興趣繼續學習,或者轉移注意力到語言知識的學習上。傳統的教學法側重老師的“一言堂”灌輸理論知識,改進后的教學法注重學生在“做中學”,重視學生的文化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體會文化項目。然而前者課堂枯燥,效率低下;后者生動形象,但是深度不夠,淺嘗輒止。
中國優秀文化不僅包含五千年以來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還包含新時代的價值觀和精神風尚,其包含的文化要素豐富多彩,涉及的內涵博大精深。中國文化課涉及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風俗等板塊可以作為留學生課程思政的主陣地,發揮核心和基石的作用。課程思政下的中國文化課可以提高留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促進留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中國文化傳播者,提升國家軟實力,彰顯國家影響力。
中國文化課的設置往往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向留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優秀主流文化。因此,中國文化課一般包括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兩方面的內容。然而,過多的古代元素會讓留學生產生心理上和審美上的距離感,認知常常停留在了解層面,缺乏分析和思考,不能對這些文化元素進行思維上的深加工,難以運用到實踐上;而過多的現代元素會讓中國文化課偏向于思想政治課,不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專業設置方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取得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平衡、古今結合、以古鑒今是設置中國文化課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課程思政則是達成此平衡的有效砝碼。合適的思政元素能將中國文化從古代自然過渡到現代,向留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的運用,啟發留學生思考文化承擔的傳載和發揚的作用,促進留學生理解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準則,有利于留學生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規范自己的行為。

劉志紅&毛曉霞(2007)編著的《中國文化概覽》將中國文化分為教育、藝術、文學、健康、建筑設計等10 個主題。龍毛忠(2016)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覽(第2 版)》將中國文化分為中國概況、歷史簡介、教育、姓名、語言文字等23個主題。方映(2016)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覽(修訂版)》將中國文化分為歷史、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8個主題。此外,還有許多教材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中國文化。將其整理歸納后,可將這些文化要素整理為9 個板塊:中國概況、思想語言、藝術、科技、建筑、飲食和服飾、節日和習俗、傳統手藝和醫療保健。不同的文化板塊涵蓋了不同的思政元素。
中國概況這一文化板塊主要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介紹中國。空間上,包括中國的地理位置、國土面積、地形、行政區劃分等元素;時間上,主要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中國主要王朝的更替、國土面積的改變和行政區的劃分等元素。了解這些基本內容后,課堂上可以引入近幾年中國解放軍為守護中國領土、領海和領空而做出的各種斗爭和犧牲,可從這一板塊中提取出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體的思政內容為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讓留學生了解中國人民維護祖國完整和統一的決心,深刻了解中國人民“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信念的由來。
思想語言這一文化板塊主要包括哲學思想、宗教、漢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三方面的元素,哲學思想和宗教的思政元素比較豐富。
孔孟之道聞名遐邇,代表著中國主流的哲學思想,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觀念有助于每個人的全面發展,與之對應的思政元素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孔孟之道出發落腳到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讓留學生感受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熱愛和平、追求社會穩定和嚴格自律的文化傳統,更進一步理解中國在當今國際中“不稱霸”原則的由來。
藝術板塊主要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文化元素。中國古代藝術對世界貢獻巨大,如今也形成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作品既蘊涵了大師們突破常規、大膽探索的改革創新思想觀念,又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湛手藝,使各種抽象的藝術形式用具體的器物或者典籍保存下來。中國文化課應選取典型的藝術形式,結合本土特色給留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的藝術,讓留學生切身感受到普通百姓對這些藝術的喜愛,了解中國人民為傳承這些藝術形式而做出的各種努力。
從由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由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為代表的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國科技一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留學生對科技主題非常感興趣,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也正是因為被中國的高科技所吸引而選擇來中國學習的。除了向留學生介紹這些大眾化的科技以外,中國文化課還有必要涉及現代高端科技,包括軌道交通、航空、5G人工智能大數據、大型技術項目等方面取得的領先優勢。因此,科技板塊的思政元素集中表現為中國人民敢于創造、奮勇爭先和追求進步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中國古典建筑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盛名享譽全球。向留學生介紹建筑這一文化板塊時,可從中國建筑的臺基、開間、大梁、斗拱、彩畫、屋頂、山墻、藻井和木頭圓柱等建筑結構入手,引導留學生用中國人的思維去將中國建筑中的美學與力學完美結合,并根據建筑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和民俗民風去體驗不同區域的建筑群的特色。課堂上可將故宮博物院這一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作為典型代表給留學生介紹,還可以選取留學生學習所在地最著名的建筑向學生展示,讓留學生切實感受古建筑中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匠心,以及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呈現。建筑為主題的中國文化課可以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特征的工匠精神,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浸潤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飲食文化主要包括其理論基礎、區域性特征、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民俗、傳統食品與傳統烹調特色、傳統食禮等內容。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享稱為“八大菜系”,反映出了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特點。同一菜系、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的口味和風格差異。留學生學習所在地一定有對應的菜系和特色菜。中國文化課可以帶領留學生感受當地的特色菜,并結合特色菜的典型特征分析其流傳和深受百姓喜愛的原因。用傳統菜的意境提高留學生的人文素養,用餐桌禮儀增強留學生的交際能力。此外,飲食文化中的茶文化體現了現代思政元素中淡泊與寧靜的思想精神。茶文化對禮儀的獨特理解結合思政元素可以成為培養學生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思想基礎。
中國56 個民族各有各的傳統服飾,而漢族的服飾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服飾。此外,旗袍為代表的滿族服飾也深受留學生喜愛。在介紹服飾文化時,除了說明傳統服飾在材質、樣式上與現代服飾的迥異之外,也要介紹傳統服飾所反映的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不同服飾的材質、類型、顏色和圖案所代表的不同階層。進而結合當今中國的實際,強調平等自由的重要性,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信念。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的文化要素都包含其歷史起源、慶祝形式、特色食物和習俗。留學生對中國節日非常感興趣,老師在中國文化課上常常也會重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帶領留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各種食物的制作方法,在課外和中國人一起慶祝傳統節日。一系列文化體驗活動后可引入思政元素,加深留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理解,可將文化要素沉淀下來,引導留學生去體會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家國情懷,進而將文化與德育有機融合起來去影響留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陶瓷、木雕、髹漆、景泰藍、玉雕、刺繡、中國結、剪紙、琉璃、竹編等中國傳統手藝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中國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這些成品。講解傳統手藝文化板塊時,教學內容既要有高度又要結合當地特色,選擇適合課堂講解、課外體驗、能進行合理思政的典型器物代表。從傳統手藝的技藝要求、標準要求和成品要求出發,挖掘思政元素,引導留學生去感悟中國人民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勤奮刻苦的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
中醫、中藥、太極、氣功等傳統醫療保健項目是留學生在海外最先接觸的中國文化板塊,是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一張閃亮的名片。中醫中的推拿、拔罐、針灸、刮痧等吸引了大量留學生來華學習,而中藥理論深受來自“漢文化圈”國家留學生的青睞。一般來說,講授中國文化課的老師都是英語專業或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老師,他們了解中醫中藥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操基礎,因此,中醫中藥的文化課需要借助“外援”,請專業教師帶領留學生切身去感受中醫中藥的魅力。同理,太極和氣功也需邀請專業人士帶領留學生現場觀摩、學習。傳統的醫療保健項目強調陰陽對立統一、天人合一的辯證唯物觀點,可將此理論融于思政元素,引導留學生客觀看待問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確對待生活和學習上的得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課程思政的對象由教師和學生兩部分組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中國文化課的老師不僅要強化業務素質,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培養出“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使者為己任。中國文化上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背景選擇具體的授課內容,深挖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去影響留學生。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證明其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可,對其進行德育有很多有利的先天優勢,加之后期中國文化課的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熏陶,可助其國際使者身份的完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