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芳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我國有關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的探索起始于2010 年11 月《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特別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這一表述。而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于2017 年5月17 日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其中提出的到2020 年實現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在園幼兒總數的比例)達到80%左右的目標,更是說明了普惠性幼兒園已成為黨和政府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一項戰略部署。
筆者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題,在知網進行檢索,共檢索出學位論文32 篇,學術期刊137 篇,實踐橫跨2010 年至今。從數據上看,有關普惠性幼兒園問題的研究已經積累了相當的資料與經驗,同時也反映普惠性幼兒園問題依然是學前教育領域的一個須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眾多有關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本文將對這些研究進行適當梳理,以便明晰當下的一些研究方向。
趙番、孫浩然在《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的成效分析與對策建議》一文中,基于普惠性學前教育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及成效分析,對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指出了財政經費、監管力度、師資水平三方面的問題。財政經費方面,據《2016 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公報》顯示,教育經費總投入中僅有7.21%用于學前教育,幼教事業獲得的財政支持偏少。而據 2017 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學前教育當前共 23.98 萬所學校,其中民辦幼兒園約占總量的64.3%,民辦幼兒園在校生達2437.6589 萬人。相對于龐大的在園學生數和民辦園比例,學前教育事業的財政支持顯得杯水車薪,這使得我國學前教育在改善設施和管理運營方面受到較大的限制。監管力度方面,為實現“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左右”的戰略目標,各式民辦幼兒園應運而生。這些幼兒園的出現雖然對緩解家庭對學前教育需求的激增有一定效果,但其是否符合普惠性幼兒園認證標準及其對普惠力度都有待驗證。更有部分地區為了達成普惠園建設指標,存在將保教質量不合格的民辦幼兒園認定為普惠園的現象,影響了普惠園普惠性的發揮。師資水平方面,則存在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為了壓縮辦學成本,沒有按標準進行校舍軟硬件建設,聘任無教師從業資格證書和缺乏基本保教知識的幼兒教師等現象,學前教育的師資水平無法得到保障。
杜育紅在《學前教育成本控制:政府規制與市場競爭的邏輯》一文中,則從成本控制與成本分擔方面對政策進行了分析。指出市場定價的幼兒園在市場機制下其資源獲得以及園所運營方面具備較大的自主性,因而這類幼兒園發展較快,但也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也容易導致虛高的價格和運營無視幼兒園的發展規律的問題。而是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或接受政府指導價的普惠性幼兒園,則需要在四個堅持的基本原則下,制定普惠性幼兒園服務標準及標準成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完善普惠園的成本補償機制,以便更好發揮普惠性幼兒園在整個學前教育事業中的中堅力量作用。

于嬌嬌在其碩士論文《普惠性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中指出對普惠性幼兒園師資的健康發展產生嚴重阻礙作用的原因包括、內生動力不足、師資質量不高、師資配置不合理四個方面。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又主要是由于幼兒家長認可度低、幼兒教師待遇偏低、幼兒師資隊伍缺乏質量保障、教育經費分配不均衡。
殷潔在《普惠性幼兒園教師隊伍穩定性對策研究》一文中,就如何穩定普惠性幼兒園師資提出了以下一些對策。為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可建立績效機制,提醒教師應立足教學,同時組織競賽活動,為教師個人才華的施展提供平臺,滿足其心理需要。為加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應進行職業規劃培訓,通過各項培訓幫助教師拓寬視野,認識到在幼教事業上大有可為。此外,還可評選“優秀管理者”幫助教師從不同領域凸顯自己的價值。同時,為提高師資隊伍的穩定性,還應完善教師保障機制,保障教師的個人生活,關懷教師的家庭,使其能安心從教。
“普惠性幼兒園”這一概念自其提出起就與“教育公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秦旭芳,王默在討論“何謂‘普惠性’”時指出,“普惠性則是公平性、公益性在教育上的延續,其目的是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為弱勢群體提供教育手段,使其有可能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進而促進社會公平?!倍@一普惠性、公平性也具體體現在教育對象的大眾化、優先保障弱勢群體的入園機會、保證實施結果的公平。
此外,普惠性幼兒園問題還集中體現在農村的學前教育上。因此,農村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問題也是我們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如羅燕在《農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現狀與發展對策——以陜南地區為例》中對農村幼兒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首先是由于政策體制的缺失,導致了普惠性運轉不暢。很多農村幼兒園屬于村辦或者家庭作坊式的,在性質上既不是公辦也不是民辦。村辦幼兒園難以得到政策扶持,家庭式幼兒園缺乏資質,軟硬件設施堪憂,園所淪為托兒所。一些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因為無法享受更多的福利,為維持園所正常運行,改變了辦園的初衷。其次是教育力量的欠缺。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幼兒教師的學歷水平整體偏低,大部分幼兒教師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培訓。并且,幼兒園的舉辦者往往將精力投放在硬件建設上,而對師資的建設關注不夠,農村幼兒教師較少獲得提升的機會。第三是園長及其他崗位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教學質量不高。這一問題首先體現在園所工作人員配備欠缺上,保健醫生、安保和后勤往往缺少專門人員,存在較多互相兼職或缺失的現象。第四是農村幼兒園的“小學化”問題嚴重,很多農村幼兒園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口號,采用小學的教育方式教授小學的內容,違背了幼兒發展的規律,剝奪了幼兒的天性。第五,普惠性特征未得到進一步彰顯。由于學橋教育的總體投入不夠以及財政投入結構失衡,農村普惠園只好通過簡化設施、降低福利待遇和縮減規模等方式來確保生存。
熊艾莉在《萍鄉市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現狀調查——以萍鄉市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為例》一文中,對萍鄉市的學前教育發展進行了研究。研究指出自2017 年起,萍鄉市幼兒入園率連續三年保持在95%以上,全市學前教育基本普及;萍鄉市公辦幼兒園總數不斷增加,至2019 年公辦園總數超過了非公辦園數,以公辦園為主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在教學質量保證方面,萍鄉市的幼兒教師隊伍不斷提高自身學歷水平,同時注意增強大家的免疫力,幼兒教師的整體學歷水平不斷提高。萍鄉市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由于在教師配備、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公立私立幼兒園、城鄉幼兒園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學前幼兒的“入園難”問題逐漸轉變為“入好園難”;幼兒園資源進入統合階段,大量的非公立園轉化為普惠園、公立園,當地的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速度整體放緩;教師的學歷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超一半的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應用講授法讓幼兒識記知識,超一半的幼兒教師認為自己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應得到提高;幼兒教師的數量仍然不足,同時大多數幼教老師的工資待遇偏低,明顯影響職業幸福感,對自身工作的激情與成就感明顯不足。
陳新在其碩士論文《廈門市S 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效率評價研究》中指出,在公辦學前教育方面,S 區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幼兒園功能室不被擠占和班級規模合理的基礎上增加學前教育學位的供給,在充分保障辦學質量不滑坡的基礎上,緩解學前兒童入學的供需矛盾;因此,就公辦學前教育來說,應將財政投入的方向進一步調整為在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重點保障以學位供給增加為出發點的導向性支出。在非公辦學前教育方面,財政投入的效率處于較高水平,也就是說財政投入的預期效果達到了,財政上的政策性扶持提高了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幫助無法就讀公辦幼兒園家庭減輕了保育教育費負擔,“入園難、入園貴”的社會矛盾得到了緩解,促進了多源優質資源供給的豐富,滿足了群眾個性化、多層次的需求,使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得到了擴大;因此,在對待非公辦普惠性幼兒園時,財政應加大扶持力度,進而更多地吸引民辦幼兒園加入普惠園的行列,更好促進幼教事業的發展。

有關普惠性幼兒園的研究,立足點眾多,除了上述方面外,針對目前的普惠園生存狀況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劉穎、張斌、虞永平在她們的研究中指出了近兩年的困境給普惠園的“質量”和“可負擔性”帶來的隱憂。首先,2020 年特殊情中下存在收支困境的幼兒園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副業等方式和呼吁公共財政扶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選擇削減開支,特別是削減薪資待遇方面的開支來維持運行。但教師薪資也是教師離職行為和離職意向最重要的預測指標,可以預見削減薪資將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并且隨著幼兒園收支缺口向職工薪資的進一步傳遞,教職工的離職率可能進一步升高。而薪資對教師隊伍的影響也必然對教育質量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幼兒園可能采取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的方式來補償特殊時期形成的收支缺口。但減少支出則有可能使得經費供給不足以支持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運行,進而導致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下降;而增加收入,則必然會增加家長的教育投入,進而影響學前教育的“可負擔性”。因此,對普惠園的“質量”和“可負擔性”可能會造成長時間的影響,特別是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這種影響將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