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5 月29-30 日,第一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暨國際傳播學會(ICA)第71 屆年會“區域中心”中國分會場系列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功舉辦。這是國際傳播學會(ICA)面對疫情影響,首次與中國學者設立“區域中心(Regional Hub)”的重大改革創新舉措。本次系列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系及新創立的交叉學科平臺“計算社會科學與融媒體研究所”承辦。來自全球數十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與青年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匯聚一堂,圍繞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中國、計算傳播前沿趨勢、計算社會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人機傳播等主題開展了深入探討。

5月29日上午的開幕式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新近引進回國的朱孟瀟特任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大科研部部長黃方、國際合作與交流部副部長王晨出席并致辭,科技傳播系執行主任周榮庭教授從“新文科”學科交叉的視角闡釋了科大聚焦“計算傳播學”的美好前景。最后,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教授代表主辦方向與會嘉賓、師生表示誠摯歡迎。褚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科大與Noshir Contractor 教授、George Barnett教授、Jonathan Zhu(祝建華)教授等ICA 知名學者近20 年的學術交流,暢談了進一步拓展“計算傳播學”學科視野,建構問題旨趣更為廣泛的“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學術愿景。

科研部部長黃方教授致辭

國際合作與交流部副部長王晨致辭

科技傳播系周榮庭教授致辭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褚建勛教授致辭
本屆論壇以“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中國”為主題,旨在增進學術交流與跨領域合作,彰顯計算社會科學特色,以新穎視角看待與分析中國問題。會議第一天為主題演講,第二天為專題論壇。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教授、ICA候任主席、國際傳播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Noshir Contractor教授介紹了有關人力資源網絡數據計算的最新進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國際傳播學會會士George Barnett教授從網絡視角介紹了其團隊對推特上疫苗相關討論的深入洞察,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研究委員會創辦負責人、國際傳播學會會士祝建華教授講述了計算社會科學學術共同體從新冠疫情中獲得的經驗,ICA 計算方法分會主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沈粹華帶來了基于年輕人與老年數據的社交媒體行為與生活滿意度的比較研究,清華大學社會網絡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與社會資本研究專業委員會創會主席羅家德教授系統講述了社會計算的內涵與研究方法論,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副教授粟春科,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未來媒體與人機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牟怡,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計算傳播學實驗室主任王成軍,還有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朱孟瀟特任研究員、紀嬌嬌特任研究員分別作了關于知識共享、人機交互、信息擴散、學習行為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傳播等多方面的精彩的主題演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了計算社會科學發展的多樣性和引領性。
在5月30日上午的第一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上,來自康奈爾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汕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圍繞計算社會科學、計算傳播與媒介大數據研究等研究方向進行報告。整場報告會組織緊湊,與會人員就計算社會科學展開了充分而具有學術深度的研討,為計算社會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深化了學科既有的問題意識。

科技傳播系朱孟瀟特任研究員主持

科技傳播系紀嬌嬌特任研究員主持

海內外著名學者線上視頻交流

中國科大褚建勛教授總結發言
作為跨越社會科學、數學、統計力學、復雜性科學、網絡科學、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的新興學科,自2009年2月6日宣告學科成立的“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一文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以來,計算社會科學一直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和強勁的創新動力。依托于對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應用,計算社會科學在探索政治選舉、股市波動、流行病爆發、文化變遷等重要社會科學問題上不斷有全新的建樹。本次ICA 年會在線中國分會場暨首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為我國的計算社會科學界與世界前沿科研力量搭建了溝通橋梁,多位世界一流學者全程出席并作主題演講介紹計算社會科學前沿進展,還積極鼓勵青年學者投稿,促進幾代傳播學者間的學習交流,推動海內外高校間的學術互動,鼓勵研究之創新,方法之突破。本次會議的圓滿舉辦,充分踐行了中國科大人文學院秉持“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積極建設新文科、發展特色人文交叉學科的有益探索,在計算社會科學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