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全,常瑞峰,徐云飛,李 軍
(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以往國內現澆箱涵的模板支撐體系參照房屋建筑施工經驗,多采用“支撐體系反復安拆”施工方法,每澆筑一節安裝一次支架,待混凝土達到強度后,拆除支架并轉運到下一節再次安裝。該方法勞動強度高,工效低,且每次架體的安裝質量差異較大。
根據部分水利工程線狀施工、箱涵大部分為標準斷面的特點,對傳統箱涵支撐體系進行改進,主要分2 種:一種是鋼臺車桁架結構作為支撐體系配合預埋軌道進行移動;另一種是整體式鋼管扣件腳手架支撐體系配合滾輪、槽鋼及牽引裝置進行移動。2 種方案均可實現模板支撐體系一次成型、重復利用的目的,但需要機械牽引,單靠人工無法移動,機動性差。第一種方案鋼臺車桁架結構本身成本較高,對預埋軌道安裝精度要求高,若施工過程出現偏移,則將進一步加大鋼臺車桁架結構移位難度;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除頂模及側模,只保留架體移動,仍需耗費較多人工安拆頂模與側模。
在獨流減河倒虹吸工程中,經過不斷摸索、試驗,結合箱涵結構模板支撐體系施工特點,將整體式鋼管扣件腳手架支撐體系以3 m 為單位進行分節,配合滾輪運輸車,設計出便捷式鋼模支撐體系。該體系具有穩定可靠、機動靈活、綜合成本低等優點,可供類似箱涵工程施工借鑒。
工程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大港水庫北圍堤與萬家碼頭泵站間,設計流量30 m3/s,年設計引水量3 億m3,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輸水箱涵(包括獨流減河倒虹吸干線箱涵3 152.43 m及供水聯絡線箱涵551.33 m)興建;北大港水庫穿堤閘(包括箱涵段、閘室段、消力池段、引渠段和連通段)及萬家碼頭泵站出水池改造。新建獨流減河倒虹吸干線箱涵上接“津石高速公路與獨流減河左堤路堤共建段水利設施改造工程”中在建的洪泥河穿堤涵閘工程,終點入北大港水庫;供水聯絡線箱涵上接“津石高速公路與獨流減河左堤路堤共建段水利設施改造工程”中在建的獨流減河倒虹吸預留段工程,終點為干線連接井。
輸水箱涵和穿堤閘閘室段均為三孔(3.5 m×3.5 m)鋼筋混凝土結構。箱涵結構共243 段箱涵,結構形式為A2轉彎段、A3轉彎段、A型箱涵、B1型箱涵、B2型箱涵、斜坡段箱涵、通氣孔和連接井,單段長度10~18.9 m。典型斷面A型箱涵橫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斷面A型箱涵橫斷面
倒虹吸工程箱涵為地埋式低流速過水箱涵,是天津市重點水利工程,按照2021 年度汛“6·30”節點要求,混凝土澆筑工期極為緊張,需采用多作業面流水作業方可按時完工。外墻為平面墻體,內部為3.5 m×3.5 m 倒角正方形流道,對內外墻混凝土外觀質量要求較高。模板施工以人工為主,配備1臺25 t汽車吊進行運輸。綜合考慮工程特點、施工質量、成本、進度等,采用穩定性好、周轉率高的組合鋼模板。面板以厚3 mm 的P6015 普通組合鋼模板為主,配合部分P3015、P1015普通鋼模板,邊框、筋板分別采用4 mm×52 mm、3 mm×52 mm 扁鋼,橫肋采用2.75 mm×50 mm×50 mm 方管,底板、頂板倒角部位根據模數采用定制尺寸鋼模板。頂板采用U形頂托和雙木方作龍骨,木方尺寸為40 mm×90 mm,側墻采用壁厚3 mm的Φ48 普通鋼架管作主龍骨,模板間采用對拉螺桿和“山”字形卡對拉緊固。
2.2.1 荷載分析
箱涵混凝土施工分為底板和邊頂兩部分,主要考慮邊頂施工箱涵內部支撐系統的施工荷載:①根據設計,箱涵頂板混凝土厚度0.55 m、長14.97 m、寬12.60 m,以澆筑厚度0.55 m 鋼筋混凝土作為內部支撐體系的基本荷載;②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及澆筑設備、工具等施工荷載;③支撐體系模板自重荷載;④新澆混凝土側壓力荷載。
2.2.2 支撐體系
本工程箱涵底板平順,單節箱涵分為底板和邊頂拱2 次施工,施工縫位于底板以上900 mm 處,底板施工采用底腋角模板拼裝澆筑,如圖2所示。

圖2 箱涵底板腋角支撐示意
箱涵內外側墻模板均采用標準P6015 小鋼模板拼裝,以對拉螺桿固定,外側搭設雙排腳手架作為模板拼裝平臺。箱涵橫斷面支撐體系,如圖3所示。

圖3 箱涵橫斷面支撐體系
箱涵內墻模板支撐系統采用鋼管扣件搭設,單節箱涵長度14.97 m,單節箱涵之間設置30 mm 沉降縫。按照截面尺寸,內部支撐系統標準長度15 m,為方便移位,將支撐系統等分為5個標準節,每個長度3 m,不連接,如圖4所示。

圖4 箱涵縱斷面支撐體系
在設計模板時,將頂腋角轉折點處設置為鉸接,頂模與側模采用插銷連接件連接,拆模時模板可隨連接件轉動,便于拆裝。
現澆箱涵便捷式模板支撐體系施工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現澆箱涵便捷式模板支撐體系施工流程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導則》(SL721-2015)和《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箱涵頂板面荷載超過15 kN/m2時需編制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根據論證通過的專項施工方案,對作業人員進行交底,采購材料進場時通過監理驗收。內支撐體系采用Φ48、壁厚3 mm 鋼管,當立桿采用對接接長時,對接扣件應間隔布置,兩相鄰立桿的接頭不得設置在同步內,同步內隔1 根立桿的2 個相隔接頭在高度方向錯開距離500 mm 以上,各接頭中心至主節點的距離不大于步距的1/3,呈梅花形上下錯開。
腳手架必須設置縱、橫向掃地桿。立桿縱橫間距按照700 mm 布置,橫縱斷面間隔1 跨設置剪刀撐,確保架體穩定性。架體搭設完成后,對架體進行聯合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為保證作業人員安全,在箱涵兩側縱向搭設雙排腳手架,高出箱涵頂1 200 mm,每4 跨設置1 道豎向剪刀撐,由底至頂連續設置,架體兩端設置“之”字形剪刀撐。模板支撐體系搭設完成后,由測量員、質量員會同監理對模板進行復測,復測合格后進行后續作業。
鋼筋、模板、止水及其他埋件安裝完畢并驗收合格后,由監理下發澆筑令,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為保證澆筑連續性,本工程由2 家拌合站互為補充進行供料。混凝土澆筑垂直運輸采用52 m 汽車泵泵送入倉,水平運輸采用15 m3罐車運料。邊墻頂板混凝土澆筑時,要確保墻體混凝土均勻上升,嚴控上升速度。在澆筑過程中,加強腋角模板處的振搗,保證氣泡及時排出,避免振搗不實,產生蜂窩麻面。
振搗時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混凝土分層厚度控制在30 cm 以內。以直線行列振搗時,插入間距不得超過作用半徑的1.5 倍,避免碰撞鋼筋、模板及預埋件,不得通過接觸鋼筋進行振搗,鋼筋密集部位加強振搗,振搗棒與模板保持10 cm 距離。振搗過程中,遵循“快插慢拔”原則,一般每點振搗20~30 s,到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
根據混凝土試塊強度報告,頂板混凝土強度達到75%時,可以拆除底模。首先,拆除側模對拉螺桿,使側模與頂模成一定角度,約8°左右,此時側模板掛在頂模上;單節架體跨度較小,以4個角點可調頂絲作為支點,調節松動其余可調頂絲。然后,調節4 個角點可調頂絲,使頂模在自重作用下脫離頂板混凝土。脫模過程中,先調節一側頂絲,一側下降30 mm,再調節另一側頂絲,另一側下降30 mm,保持模板支撐體系平衡。頂模脫離頂板后,推入根據支撐體系立桿模數間距加工而成的運輸車。左右兩側各1輛,根據橫桿模數,將運輸車定位到指定位置,均勻下放可調頂絲,使支架體系穩固落坐在角鋼凹槽內,施工人員將單節支架推運到下一標準段箱涵底板。支架移動到位后,安裝可調頂絲換撐,把運輸車撤出,一標準節運輸到位后,再依次運送下一節。整體安裝到位后,檢查鋼管有無彎曲變形及節點松動,通過調節可調頂絲配合手搖千斤頂,將模板調整到位。按照上述流程,反復施工,直至最后一節施工完畢,拆除支架。支撐體系運輸車,如圖6所示。

圖6 支撐體系運輸車示意
根據箱涵結構內部支撐體系施工工藝,進行定性分析,結果詳見表1。

表1 支撐體系方案效果分析
傳統施工方法機械成本主要體現在周轉材料水平運輸,需要頻繁機械調運,鋼模臺車移位需要機械牽引。便捷式鋼模支架體系與傳統施工方法、現行施工方法相比,綜合優勢明顯,有利于箱涵結構流水施工。
本工程分4 工區施工,箱涵結構共243 段,總工期僅9 個月,還需要穿越4 道燃氣管線,溝通協調量大,施工工況復雜。同時,箱涵施工斷面較小,標準段多,且混凝土外觀質量要求高,工期十分緊張。經過前期精心策劃,在原有支撐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采用便捷式鋼模支撐體系。該支撐體系具有操作靈活、方便、整體剛度好、體型易于控制等特點,結合箱涵基礎土方開挖、墊層混凝土澆筑、底板混凝土施工、邊頂混凝土施工、土方回填等合理流水施工節奏控制,既縮短了工期,又有效控制了施工成本,同時降低了基坑長時間暴露風險。
采用便捷式鋼模支撐體系,配合普通P6015 標準組合鋼模板,可以人工安裝、移位,減少大型起重機械吊裝,現澆混凝土表面平整、接縫平滑,基本無錯臺現象。便捷式鋼模支撐體系應用于箱涵施工具有一定的優越性,配合流水施工作業,可有效降低成本,縮減工期,可供類似工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