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李桓英以辦公室為家,正在工作。
李桓英的人生字典里,沒有“退休”一詞。她是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的一生,堪稱傳奇:在戰爭年代度過顛沛流離的求學生涯,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后放棄優渥的生活毅然回到新中國,奮斗在麻風病防治研究第一線,見證了中國徹底走出麻風病時代。
今年8月17日,李桓英度過了自己的百歲生日。20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李桓英的先進事跡,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同年,全國婦聯授予李桓英“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這位期頤老人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里,總能看到一頭銀發的李桓英忙碌著。她穿著白大褂,有時坐在堆滿厚厚材料的辦公桌前,戴上眼鏡,手握一枚放大鏡來閱讀文獻;有時聽取麻風病研究課題組的同事匯報工作,對他們進行指導。
工作中的李桓英神情專注,雖已是百歲高齡,卻精神矍鑠,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儼然一位斗志昂揚的戰士。她帶領麻風病研究課題組的同事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開展麻風病早期診斷、耐藥基因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旨在通過對麻風病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研究,在麻風病的傳播方式、檢測方法等方面取得創造性突破。
下班之后的李桓英會去菜市場走走,買點水果。“要兩個桃子,多了吃不完。”她對水果攤老板說。平時,她會不間斷地買蘋果、牛奶和咖啡。她對《環球人物》記者說:“蘋果+咖啡,這是我的健康早餐。”每天早上7點,李桓英為自己沖一杯咖啡,削一個蘋果,在牛奶和咖啡的清香中,開始一天的生活。她不需要保姆照顧,自己吃早餐,清洗餐具,并時常向同事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吃得下,睡得著,這就夠了。”
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李桓英孑然一身,平時一個人生活,因為疫情原因,考慮到她年事已高,醫院給她派了一名助手,配合她白天的工作和生活。李桓英的侄女也為她請了一名護工,進行夜間看護。
在歐美等國生活以及在世衛組織工作的經歷,讓李桓英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德語,白發蒼蒼的她曾多次接待來中國交流麻風病防治經驗的各國學者,也跟他們講述過自己的人生經歷。“我要求不多,生活很能將就。我不一定要現煮咖啡豆,咖啡沖沖就行。下鄉我從來不叫苦,翻車我也不叫苦,生活是自己找的,但是也從中得到了滿足。坐在家里看小說、看電視,也是浪費。我不愿意白活著,愿盡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李桓英說,“能治好患者的病,就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桓英第一次見到麻風病患者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她被下放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親眼看到麻風病人的種種悲慘遭遇。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膚和周圍神經,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病患臉部毀容,手腳畸形,備受歧視。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有52萬同胞遭受著麻風病的折磨。長期以來,由于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患了麻風病的人,會被隔離到一個封閉的地方,自生自滅。這一現狀深深刺痛了李桓英的心,她決心攻克麻風病。
李桓英身體倒懸在河面上坐索道去麻風寨。
1978年,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此后全身心投入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這一年,她已經57歲。同年,世衛組織制定熱帶病規劃以控制全球范圍內的六大熱帶病,麻風病位列其中。于是,李桓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訪問學者,被選派到美、英、印等7國的麻風中心訪問。
出國訪問期間,李桓英了解到,世衛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為了爭取到世衛組織免費的藥品支持和實驗項目,李桓英開始在廣西和云南的麻風寨走訪調查,很快,她向世衛組織遞交了一份關于中國麻風病現狀的報告,世衛組織批準了在中國進行聯合化療方法的實驗項目。
1983年元旦剛過,李桓英帶著從世衛組織批準的藥物來到云南。經過和當地專家的研究后,李桓英最終確定在西雙版納勐臘縣的勐臘鄉回箐村、勐棒鎮納所村和勐侖鎮南醒村等3個麻風村寨開展試點治療。
在勐臘,李桓英接觸了大大小小數百名麻風病患者。其中,一位名叫刀建新的病人進入了李桓英的視線。刀建新曾擔任過勐臘縣縣委副書記,政績顯著,前途無量。然而,因為患上麻風病,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并與妻子離了婚,獨自一人來到了偏僻荒涼的麻風寨,和這里的病人一起對外封閉隔離。十幾年間,刀建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肢體一點點爛掉,殘疾越來越重,陷入了絕望。
李桓英在麻風寨實地調研。
李桓英的到來,并未讓刀建新燃起希望,他和村民都覺得:“麻風病要是能治好,水牛角也能扳直。”為了取得病患的信任,李桓英主動接觸他們。在給病人做檢查時,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甚至主動與病人握手擁抱,口渴了就舀起病人家的水喝,飯捧起就吃。她的行為驚呆了所有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敢不穿防護服進入麻風村,更不敢和麻風病人握手。可李桓英不怕,她說:“麻風病傳染性沒有那么強,如果醫生都害怕,那還怎么讓病人信任?”她甚至在自己的皮膚上試驗麻風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