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鍇驥
長假來臨前夕,各類“網紅”景點的精美圖文就在社交媒體上扎堆出現,助推著人們蠢蠢欲動的出游欲望。當所有人都在向我們“種草”時,我們漸漸發現:草,也是分很多種的。有人給我們種的是天鵝絨,一種貴價草皮,腳感輕柔,像踩在絲絨上;有人給我們種的是女巫草,一種寄生雜草,不僅有毒,還把花園搞得雞飛狗跳。
在“種草”美圖驅動下出發的長假旅行,仿佛一場聲勢浩大的拆盲盒行動,耗時7天、花費數千起步且上不封頂的那種。而抽中的是天鵝絨還是女巫草,答案只有到達目的地之后才能揭曉。從假期后的網友反饋來看,往往是“種草”照片有多美,抵達之后的心理落差就有多大。
照片上是陽光晴朗的高原鹽湖、天空之鏡,到了就發現,在天空之鏡里赤腳蹚水作仙氣狀的人比湖里的鹽都多;照片上是世外桃源、自駕天堂,實際上是一塊只擺了張桌子的爛泥灘,無數人排著隊坐到桌子前凹造型、找角度,擺拍一張“自在如風”的旅行照;照片上是形似魚骨、碧波蕩漾的“類馬爾代夫”濱海離島,結果旅游設施少得可憐,恐怕就連遮陽傘也得輪流享用。馬爾代夫?除了都有沙子和海,再也沒有半毛錢相同之處。
我們不得不肅然起敬,國內旅游景點的經營者,真是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呵。無論什么景點,經過角度的選擇、深度的加工、文藝的故事,都能成為網絡上的一大熱門,引得人們爭相“種草”,然后千里跋涉,出錢出力“拔草”而歸。
上了“照騙”的當,那能怎么辦呢?心里有多后悔,手機上的濾鏡就加得有多狠。畢竟旅途再苦再累,如果社交媒體上過得去,能在朋友圈引來陣陣贊許,也可稍許平復心中的悔恨。所以長假朋友圈里的旅游照片,打個五六七八折下來,差不多就當“照騙”看吧。
而隨著時間推移,“照騙”也開始了內卷。根據最近發布的統計,全國至少有62個城市擁有“小京都”,61個城市擁有“小鐮倉”,59個城市擁有“小奈良”。
假如這些景點美得千篇一律,那也就算了,可怕的是,頂著相同的“封號”,大家卻磕磣得千奇百怪——櫻花樹苗還沒栽穩,“小京都”的牌子就已經掛了起來;但凡有鐵軌和海的,就敢自稱“小鐮倉”;至于“小奈良”,不過是一條不足百米的仿木建筑風格商業街……
看了游客“買家秀”和景區“賣家秀”的對比,我們只能對商家豐富的聯想能力和卓越的攝影修圖能力贊嘆連連。
說實話,這兩年我已經被這些“網紅”景點給弄得有點兒創傷后遺癥了,以至于但凡寫著“網紅”的、但凡以“打卡”為噱頭的、但凡重點宣傳“拍攝教程”的,我基本上都是繞道走。反正以如此方式宣傳自家景點的,大多也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態。而不抱著長期主義的心態來經營,又如何能帶來好的體驗呢?再加上如今修圖軟件功能越來越強大,想要不被“照騙”的盲盒砸中,也只能提高自己的“閃避”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