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來找我做咨詢的家庭,通常是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卻有他的打算,互相達不成一致,就有了沖突。心理咨詢師看到親子沖突,往往傾向于:父母認輸,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道理講起來也順理成章:路是人家自己的,你不放過他也不行,終究要接受他有他的人生。但是很多父母也說了:不能接受。
倒不是說他們有多不可理喻,不要想當然把父母當成反派。如果你在咨詢室里見過這些父母,聽他們一訴衷腸,就會知道他們有血有肉,憂慮深切。
比如有的父母說:“我接受他學習成績不好,但至少他要努力呀!努力了不是這塊料,可以。但他好逸惡勞,因為怕困難就逃避,做什么都不成!”這話不無道理,孩子卻是一臉不以為然。
道理是從經驗中來的。經歷不同,隔離了人與人的相互通情。舉一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假設一位大城市的中學老師強力奉行嚴格的治學方式,從早到晚的時間表、高強度的重復訓練、令行禁止的管理,可能家長和學生未必會認為這是理想的教育。但是放在遙遠的大山里,放在貧苦的環境中,就不難理解這種“高壓”下的慈愛,這個背景下的孩子們也能感知并認同這份慈愛之心。
我經常請父母跟孩子談一談。父母是吃過苦的一代人,孩子不是。對父母的人生來說,努力意味著什么,孩子很難感同身受。
不過我倒是很少空口白話勸父母放過孩子,勸了也沒用。他們還是憂心忡忡地想:那么輕易就放棄,他將來的生活怎么辦?這種干勁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對上一代人來說,“難以立足”,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威脅,足以激勵自己臥薪嘗膽。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很多父母都表達過:“我們也不是非逼孩子考大學不可。他只要有打算,哪怕現在退學從零開始創業呢,我也支持。但他什么打算都沒有?!彼麄兤蚯蟀愕貑柡⒆樱骸澳銓碛惺裁匆巹潌幔俊焙⒆討袘械卣f沒有,干什么都行。父母痛心疾首:“這是什么話!”
孩子為什么不肯為將來打算?技術上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你催促他,某種意義上就在替他承擔“想”的責任。但這不能說服父母。他們說“那我不催他了,他還是不做打算?。 被蛘摺半y道我就看著他迷茫下去嗎?”
父母只想獲得一個立竿見影的策略:你說放手?好,我放手了就能解決問題嗎?這不是放手,只是口頭上的配合,“是呢,我也不逼他了,只要盡力就好”。這種配合帶著一種討價還價的潛臺詞:接下來呢?作為回報,孩子是不是也該滿足一下我了?
“跟孩子好好談談吧?!蔽抑荒苷f。怎么談呢?我覺得第一步是讓父母聽到孩子的聲音。孩子并不打算毀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沒人不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有些父母關心則亂:“萬一我的孩子不想呢?”其實孩子只是對生活另有一套看法。
有的孩子對父母說:“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很好?!备改笟獠淮蛞惶巵恚骸澳愣裁矗磕愣疾涣私膺@個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蔽易屗麄兿鹊纫坏龋嚷犅牶⒆釉谡f什么。父母說:“聽了,他就是好吃懶做?!蔽艺f不是,孩子說的是:“現在的生活就很好?!彼跇嬎妓胍纳?。
孩子大概也表達過自己喜歡怎樣活著,或者想追求什么。只是父母聽到后不屑一顧:“你不了解真實的世界?!币话糇哟虻萌藷o話而說。那么孩子就不說了。
孩子了解得是不全面,但很多大人也只是活在過往的偏見中?!爸灰菫楹⒆雍?,我們傾家蕩產也可以。”藏在這個情緒性表達背后的,是父母記憶中的擔憂。
我想父母也可以跟孩子談一談,自己害怕的世界曾經是怎樣的。有的恐懼過時了,有些還沒完全解決。這在心理學里叫投射。有一個脫口秀的段子廣為流傳,說老人在催婚時嚇唬子女:“不結婚,一個人死了都沒人發現?!弊优X得搞笑:難道我追求的是“死了被人發現”?但是仔細想,年輕人不在意這件事,那么在意的人是誰?恐怕真正的主語不是子女。但如果老人誠實說出來:我害怕一個人孤獨地離開世界。這會讓他們得到更直接的關心。
生活有它的難處。正因為很難,相依為命的人就不必再加深傷害。不如談談,揭開那些被誤解掩蓋了的脆弱。讓孩子看到父母在擔心什么,就算他們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不會把傷害內投:“我的父母不肯放手,是因為我不好。”
父母不是控制狂,不是吹毛求疵,也無意拿孩子獻祭自己的野心。他們只是一邊想著要放手,一邊又不敢把孩子交給未知。所以不如承認:父母在真誠地放不下,孩子也真誠地不理解他們放不下什么。這也可以。雙方都看到并愿意承認這里的差異。承認放不下,這是彼此放過的第一步。
兩代人還有一個差異。對父母來說,努力和規劃是一條有用的策略,是年輕時用以戰勝恐懼、擺脫困難的法寶。他們早早地設計好一條路徑,比如讀書改變命運,然后在這條路上揮灑汗水,獲得回報。但他們很少問過孩子:“你們看到的人生是這么簡單嗎?”
如果他們問了,就會發現,這代年輕人面臨的挑戰更復雜。生活不只有單一的目標,也不只唯一一條努力通道。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先進的技術、更多的試錯成本、更細分的職業選擇。上一代的共同敘事,遵循某種按部就班的程式,找到個人馴服命運的密碼,獲得一勞永逸的安全感,這種經驗正在逐漸遠去。
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創新、不拘一格和年輕人的銳氣。證據之一,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也常舉例:“現在有那么多新鮮東西,不學習,我們就被淘汰了!”但是我們愿意承認嗎?承認從前的經驗有可能會過時,承認我們正在被新的一代超越?這樣看來,我們真的需要和孩子好好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