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同學
雖然“戀愛腦”是一個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詞,但為愛勇敢犧牲的故事自古有之,不是還有人高喊“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嘛!
那么,戀愛中的人,頭腦到底是被注入了一股怎樣的神奇魔法?
如果從科學的人體生物學角度來解釋,“戀愛腦”就是一套有條不紊的生物化學反應流程,而愛情之所以讓人神魂顛倒,其實就是一堆化學物質的變化導致的。
人類在對抗自然環境的漫長過程中,進化出“大腦獎勵系統”。當我們獲得有利于生存、繁衍的物質或進行相關活動時,大腦就會分泌令我們感到愉悅的激素作為獎賞。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中心——丘腦掌管著多種“戀愛興奮劑”,包括多巴胺、苯乙胺、內啡肽、去甲腎上腺素、后葉催產素等。
當人陷入戀愛時,上述激素就會成為我們的“丘比特之箭”,它們支配著我們品嘗到的“愛情的滋味”。
戀愛時那種怦然心動、欲罷不能的體驗,面對意中人時心跳加快、興奮不已、出汗臉紅的反應,其實是因為大腦給身體下了道指令,導致去甲腎上腺素直線上升。
內啡肽的增加又給熱戀中的情侶增加如癡如醉的感覺,這種激素的精神作用類似于嗎啡,具有減輕痛苦、抗抑郁的功效——
或許談戀愛太上頭就類似于嗑藥吧。
后葉催產素被稱為“忠貞激素”。科學家發現,如果給田鼠注入阻斷后葉催產素分泌的化學物質,原本有固定伴侶的田鼠就會開始胡亂交配。
相反,如果給它們注入后葉催產素,它們就會對伴侶忠心耿耿。
情侶之間難舍難分的親密感、信任感,得益于后葉催產素的作用。
當戀愛發生時,大腦進入秩序井然的工作狀態,我們在心理、生理上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在激素水平波動下的條件反射。
“戀愛中的人智商低”也是大腦在這套機制下的工作成果,是有跡可循的。
熱戀時大量分泌的苯乙胺具有很強的副作用,它能使人喪失客觀思維,產生幻覺、妄想。
伴侶的一個愚蠢舉動,在情人眼中變成傻里傻氣的“可愛”。對方的優點被無限放大,缺點被選擇性忽略,正是苯乙胺導致這種“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現象出現。
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戀愛時源源不斷分泌的多巴胺,會短暫地抑制我們的記憶檢索,導致一些原本的常識判斷變得模糊。
當這段戀愛關系結束時,隨著多巴胺分泌減少,理智將重新上線。
關于“戀愛讓人變傻”,倫敦大學神經學教授安德魯·巴特拉、薩米爾·扎基也做過一組實驗。
他們發現,在愛的情緒下,大腦皮層的很大一部分處于不活躍狀態,而在憎恨的情緒下則相反。大腦皮層控制著人的高級思維活動,戀愛時活躍度低則說明思維活動并不那么敏捷。
由此可見,戀愛中的情侶,他們的所思所想對應著一套嚴謹的化學公式。
以腦神經科學解讀“戀愛腦”,愛情變成了一堆物質反應,沒有那么多的浪漫熾熱。其實,弗洛伊德早就一語道破——
“愛情就是以社會可以接納的方式來滿足本能的欲望。”
在本能驅使下尋找、培養愛情,但為什么被打上“戀愛腦”記號的往往是女明星?
女生更容易在戀愛中感情用事,做出一些情緒化的決定嗎?這可能跟她們的大腦結構有關。
加利福尼亞州阿門診所的科學家通過腦成像研究發現,女性大腦的活躍程度明顯高于男性,在大腦情感區域尤其如此。
在女性的大腦里,控制情感的部分更容易興奮,因此她們感情用事的概率更大。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個團隊進行的研究也驗證了這個說法,認為女性大腦中情感區域的活躍程度遠遠超過邏輯推理區域。
因此,女性在應對外界各種狀況時,首先啟動的往往是大腦的情感區域,而非邏輯推理區域。
研究還表明,男性大腦中主管視覺的區域更加活躍,所以說“男人是視覺動物”并非毫無根據。
網上流傳的各種吐槽情侶關系的段子中,少不了這種情景:一對剛剛吵完架的戀人,男生若無其事地睡覺、打游戲;而女生還在鄭重其事地生氣,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對方毫不在乎?
這與人體內的一種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有關,有了它,我們的神經細胞才能互相交談,把信息傳遞出去。
男性的血清素制造速度比女性快52%,所以他們的情緒恢復速度也比女性快一倍。當女生還在糾結誰對誰錯時,男生早就翻篇了。
不但在生理上存在差異,女性戀愛時更容易沉浸于感情當中,而且在傳統的家庭結構、社會觀念影響之下,很多女性也比較重視婚姻家庭。
阿斯頓大學教授吉娜·里彭認為,社會期待、社會態度會影響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在受教育機會、經濟獨立能力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男女之間大腦的行為特征、認知能力會發生變化。
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經濟實力提升,相比談戀愛,熱衷于搞事業的女性越來越多。
搞事業的回饋是具體可感的,物質基礎、社會地位、見識閱歷都是實實在在的、別人拿不走的優勢。
把時間、精力更多地專注在自己身上,變得足夠優秀、強大,或許才是解鎖好好戀愛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