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夢園
摘要:作為國內率先試水新媒體的紙媒,《成都商報》積極打造新媒體矩陣,在堅守“新聞中心”陣地的同時開展跨界跨行業營銷以反哺“新聞”母體,以“原創+調查+評論”模式強化自身在行業內和受眾群的專業形象,以“融媒體—全媒體—智媒體”發展路徑為策略,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市場鏈、信息鏈、形態鏈延伸,走出了一條值得同行借鑒的新媒體轉型之路。
關鍵詞:都市報 新媒體轉型 紅星新聞
《成都商報》于1994年創辦,1999年成都商報社控股的成都博瑞投資公司上市,號稱“中國報業第一股”,曾在中國都市報廣告收入中排名第一。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報業的衰落,《成都商報》跟其他兄弟報紙境遇相似,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面對挑戰,《成都商報》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多管齊下,成功破解困境,成為國內報業轉型的典范,其新媒體轉型道路具有借鑒意義。
2004年,《成都商報》在傳統紙媒的框架內試水“報紙+雜志”模式,先后創刊《先鋒·居周刊》《明日!快1周》,實現報紙和雜志受眾的整合。2010年,《成都商報》率先創建新媒體實驗室,促進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先后開發了微博(微信)群、客戶端、碼上控、拍拍動等新媒體產品,發力線上媒體和社群傳播領域,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2017年,在短視頻“井噴”迸發之際,《成都商報》創建“1視頻”,打造了“圖文+短視頻”兩大陣地。
《成都商報》的發展策略圍繞兩條主線,其關鍵在于以“開放、分享、共贏”為抓手,以“M+戰略”為中心,擴充媒體矩陣,構建開放媒體平臺。一方面,《成都商報》聯合全國、全川的官方主流新媒體,形成強大的新媒體專業矩陣;另一方面,報紙吸納四川具有影響力和活力的自媒體入駐自建新媒體平臺,抱團發展培育生機勃勃的自媒體傳播市場。
具體策略包括:一是搶先完成紙媒—新媒體的內容遷移,強化線上+線下聯動,以紙媒穩住既有受眾,以新媒體迎合當下青年群體和商務人群碎片閱讀和信息快速流動的需求,實現受眾群的全年齡段覆蓋;二是構建自有互聯網綜合門戶,打造綜合搜索引擎,“占領”全川PC端平臺;三是以“剛需”為重心,先后打造了“四川名醫”(下有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四川名醫健康大講堂、四川名醫糖友家三個子品牌)、“談資”(下有談資有營養、談資看好戲、成都Bigbang三個子內容)、“成都多動陣”(包括體育賽事、體育產業、體育設施)、“成都出發”(旅游)、“成都兒童團”(親子學游)等平臺,形成覆蓋房地產、汽車、家居、健康、教育、旅游、電子商務、體育等數十行業的信息集散集團,并不斷進行內容細分,引流重點目標人群,以夯實垂直領域;四是構筑電商集團式矩陣,建立全川最大的行業跨界營銷整合平臺,推出買購網、成都優品,專注網購市場;五是打造生活服務平臺,以火鍋baba、愛上釣魚、時尚牙尖幫等構筑日常服務集群。
在打造信息商業集群的基礎上,《成都商報》更聚焦新聞核心領域。2020年11月24日,紅星新聞網改版上線,持續深耕移動互聯網傳播,其微信公眾號“愛看頭條”入駐今日頭條、搜狐、網易、騰訊等九大平臺。此外,《成都商報》還以技術創新搭建了具備自動采集、可視化編輯、一鍵分發、支持多功能組件等功能的智慧型操作系統,定制開發AI播報和智能信息發布系統,繼續加碼“1+N”新媒體矩陣,即一個智能網絡媒體平臺和N個特色新媒體矩陣,著力打造“智能+智慧”傳媒矩陣創新傳播體系,進一步實現從“融媒體”到“智媒體”的轉型升級。
《成都商報》時任執行總編輯蔣泉洪認為,為控制成本而大力壓縮內容生產團隊、甚至裁撤深度報道部、調查部、評論部等是短視行為,在信息過載的背景下,有深度、有溫度、有銳度的新聞內容不僅需要而且稀缺。因此,《成都商報》堅守“新聞中心”的核心地位,精心打造了“紅星新聞”和“每日經濟新聞”兩塊招牌,竭力做大做強“新聞”基礎。其中,綜合類新聞產品“紅星新聞”是“王牌利器”。
“紅星新聞”一方面依托自己的“兩微一端”強化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進駐今日頭條、搜狐、騰訊企鵝號等第三方資訊平臺,拓展品牌影響。從定位來看,“紅星新聞”意圖成為真相和思想的匯集地,重在追求影響力,不追求經濟上的回報,也不作創收和廣告上的考慮。它集中了成都商報評論部新聞中心的記者,并計劃吸納100人以內,在全國主要城市布點,建立起全國性的新聞陣營。現已完成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長春、哈爾濱、蘭州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信息網絡布控。在內容生產上,“紅星新聞”以“原創+深度調查+時政評論”模式為主,主攻國內國際突發新聞,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功能;同時加強評論,成為思想的輿論陣地。在“移動優先”戰略下,“紅星新聞”建立了“頻道化管理、欄目化運作”的運營模式,實現生產能力、用戶數量、品牌影響力的全面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原創能力。
依靠上述措施,“紅星新聞”在原創和深度調查的基礎上,實現了全網“聚智”,進一步加深了自身與受眾的互動,調動了用戶參與內容生產的熱情,擴大了媒體矩陣的覆蓋廣度。至此,紅星新聞完善了自身“原創+調查+評論”的信息傳播和反饋閉環,在堅持新聞“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打造了新聞采、發、評的三輪驅動模型。
作為一家脫胎于四川區域紙媒基礎上的傳媒集團,成都商報從全力沖向新媒體,再到跨越式進階智媒體行列,正如其對自身的定位“一年成勢,兩年成型,三年成事”。
從起初的多路徑媒體布局,打造分類信息拼圖開始,《成都商報》就在發力新聞傳播的同時,打造了YOU成都、成都出發、四川名醫、談資、成都兒童團、買購網、成都優品、火鍋baba、愛上釣魚、時尚牙尖幫等針對成都和川內民眾生活需要的全向需求信息供給網絡,媒體矩陣涵蓋了吃、穿、住、用、行、娛、學、醫、購九大剛需。可以說,《成都商報》的融媒體轉型正是基于在對民眾生活信息的全方位滿足的基礎之上,并以此迅速組建了旗下分類信息矩陣,完成了第一步市場信息流量的爭奪,奠定了自身多元一體的信息生態系統。
隨著《成都商報》的全媒體信息矩陣的不斷壯大,紅星新聞也開始了自身的戰略升級,從以往的聚焦“成都故事”,立足川內區域的發展思路,轉變為“立足四川、國內半徑、全球視野”的戰略規劃。在2019年3月的改版之后,紅星新聞網已經輕裝簡行,成為專注深耕新聞單一內容的新聞傳播平臺。今天,打開紅星新聞網,映入眼簾的是由成都頭條、愛看視頻、圖說成都、民生成都組成的內容方陣和以“蓉妮播頭條”“頭條出擊”“頭條智造”三個智能供給內容頻道。在“智能+智慧”的信息智能生產推送基礎上,同時實現了AI播報(蓉妮播頭條)。在加速建設“紅星云”,布局“智能+智慧”內容生產和供應鏈的同時,紅星新聞提高了視頻化內容的建設和供應。2019年底,紅星新聞在適應新技術條件下新聞視頻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成立了視頻與視覺中心,致力于提升視頻的產量、質量、流量。通過向智媒體的升級,紅星新聞已經實現了全網內容智能打撈、智能生產和智能分發,完成了“文字+視音頻”一體兩翼的信息共振體系建設。
《成都商報》的成功來自于多個維度的聯動和聚能。一是以九大生活剛需信息供給打造信息矩陣,通過商業化手段實現集團成長,再以雄厚的資本反哺“新聞”主業。二是在各個分類信息平臺壯大之后,實現與新聞主業的分離,強化新聞的專業化深耕。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從“全媒體”到“智媒體”的跨越發展,建立了“文字+視聽”雙路供給的信息供給模式。
作者系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胡彥迪.傳統報業發展新媒體的實踐與探索——以“紅星新聞”為例[J].傳媒,2018(11).
[2]章夫.都市類媒體如何在全國兩會報道中“頂天立地”——成都商報持續發力的探索與思考[J].新聞戰線,2019(07).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