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和媒體融合發展為紀錄片生產傳播帶來了更多機遇和途徑。5G時代來臨,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僅重構了新的傳媒生態,也使得紀錄片產業與互聯網并軌,有了更多新的創作形態和時代內涵。與此同時,紀錄片受眾的審美取向以及參與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新媒體紀錄片呈現出新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 網生時代 跨界創作 泛化生產
繼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在電視熒屏爆火之后,我國紀錄片逐漸邁入“公眾時代”,告別了傳統曲高和寡的純藝術形態,開始趨向通俗化、全民化。尤其是近年來產業技術和格局的“融媒化”,促使電視紀錄片、院線紀錄片主動迎合媒體融合下的傳播和受眾觀看特點,為紀錄片發展創造了新的生態環境和圖景。新媒體紀錄片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制作、播出的紀錄片,既有高品質的網絡大片,又有精悍短小的微紀錄片,其融合創新呈現出諸多新特點。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在《2019年中國網絡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提到,中國紀錄片正進入“網生時代”,呈現出生產創作“網絡化”,內容形態“網感化”和觀看受眾“年輕化”相結合的特質。

1.新媒體紀錄片搶占C位。近年來,作為傳統的紀錄片類型,電視紀錄片創作題材仍然聚焦在現實社會、歷史記憶、自然人文和科學文化等幾個方面,收視率和廣告整體下滑。CCTV-9播出的《鄉間一年》《錦繡紀》《我是巡航員》等部分新的作品雖然展現了國家面貌、社會群像和人物精神,但從整體的生產數量、制作內容和受眾關注度上遠不及新媒體紀錄片。
新媒體的“新”意味著其生產方式、傳播渠道以及用戶的接收和參與行為都在發生改變。新媒體紀錄片不是簡單地把紀錄片從電視搬到互聯網上進行傳播,而是作品自身必須含有互聯網平臺的特性。其以某一類興趣愛好、職業角色、文化生活等為突破口進行深度挖掘,具有垂直縱深和圈層傳播的特質,注重用戶的情感參與和角色體驗,更加符合受眾的社交心理,貼近當下的社會生活,因此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5G時代,傳輸速率進一步提升,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的傳播特點重塑著用戶行為和媒體形態。電視臺往往通過項目運作的方式推出系列微紀錄片,并在網站上同步播出。國內優酷、騰訊、愛奇藝、嗶哩嗶哩等頭部網站爭相布局新媒體紀錄片版圖,從版權購買到聯合出品,從聯合制作到實現自制,再到品牌和商業模式探索與創新,相互交融,相輔相成。
2.破壁融合與主動跨界。網生時代的紀錄片打破紀錄片慣用的形式壁壘,以互聯網思維主動與其他藝術形式、傳播媒介建立合作關系。新媒體紀錄片呈現出“創作跨界”的特點,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讓“紀錄片+”的新型道路成為可能。“紀錄片+其他視頻品類”將單純的“內容供應”改為“內容組合”,冷熱搭配、優勢互補、推陳出新。例如,由騰訊視頻推出的《奇遇人生》節目,以“紀錄片+真人秀”的方式呈現,形成“綜藝+紀實”的新制作趨勢。節目運用大量的解說和旁白渲染講述十幾位明星的旅行體驗和人生感悟,情感真切、內容真實。節目與紀錄片元素融合,進行跨界創作,展現了節目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又如,B站自制的實驗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以“紀錄片+小劇場”的形式創造了新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形態,以傳統紀錄片內容混搭各種創意形式,如真人秀、脫口秀、MV、綜藝、短劇、廣告等,依據史實合理改編,發掘歷代史料中有趣的事件元素,呈現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傳統紀錄片創作手法和創意手段交替使用,嚴謹細致與生動多樣相得益彰,該片用年輕、創新的形式傳播中國歷史文化。
3.黨媒在新媒體紀錄片領域發力。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官方媒體陸續推出微紀錄片,目的在于運用契合時代的傳播方式,傳遞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與社會問題引發的深刻思考。新華社的微紀錄片《穿越》,在衛星影像和現實圖景之間不斷切換視角,讓人們看到青海省深度貧困地區人民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風貌,引發人們對現代化進程下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社會性思考。《在田間》這部用手機拍攝的微紀錄片,記錄了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南灣村農民陸道遠和孫子自然、真實、質樸的生活,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淳樸的美好品德。
此外,紀錄片借助抖音、快手、Vlog等短視頻平臺實現多渠道傳播,引發網絡熱議。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創作者結合時事熱點,充分利用短視頻傳播速度快、制作周期短、受眾范圍廣等特點,以短視頻快速直播的形式創作了《武漢日記2020》《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疫戰》等新媒體紀錄片作品,以平民化視角實時更新戰疫人物和故事。央視在紀錄頻道推出了一系列適合移動端用戶觀看的微紀錄、短視頻,如《我們的動物鄰居》《在影像里重逢》等,《零零后》《航拍中國》等文化IP級紀錄片也結合選題同步推出紀錄電影大片,讓紀錄頻道橫跨“手機小屏、電視中屏、銀幕大屏”,形成電視端與移動端,家庭屏與院線屏的互聯互通。
作為互聯網發展的產物,新媒體紀錄片在內容生產和國際傳播方面不斷拓寬思維,創造新的話題和模式。新科技手段的運用,為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路徑。
1.以用戶為中心,爭奪優質垂直內容。互聯網時代為人們建立了新的人際關系群和社交場域,網絡社交服務也呈現出垂直狀態,出現了以共同興趣和特殊習慣為基礎的垂直細分的社交網絡。因此,新媒體紀錄片為滿足用戶各類需求,在內容生產和話題傳播方面也體現出垂直化的特點。各大平臺選擇美食、社會生活、人文歷史、傳統文化等垂直內容繼續深耕挖掘,利用IP本土化運營,借鑒綜藝道路,與成熟的影劇綜進行價值捆綁,創作垂直類網絡紀錄片。例如,騰訊推出了“風味”系列,如《早餐中國》《風味原產地》《風味人間》等節目,建立了美食紀錄片的品牌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