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2020年6月23日,人民日報社推出扶貧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攝制歷時3年,從全國1326個扶貧故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志啟未來》3個篇章。紀錄片以權威史料文獻、典型扶貧案例、獨特敘事方式,系統展示了中國扶貧成就和世界貢獻,勾繪了中國扶貧開發30余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充分彰顯了黨帶領廣大人民脫貧致富的歷史擔當和為民情懷,引發了海內外強烈反響。
《中國扶貧在路上》在創意策劃階段就追求人文思想的最大化,通過關注平民生活、體現人文情調、聚焦觀眾情感,讓“人文化”成為托起作品的靈魂。
1.關注平民生活。隨著紀錄片投入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參與主體日漸多元,這一原本小眾化、高品質的內容類型,正依托新媒體的強勢助力華麗轉身、走向大眾。但長期以來,扶貧紀錄片受題材限制,缺乏對行業發展及市場需求的敏銳把握,較少受到關注。《中國扶貧在路上》從微末人事出發,深入扶貧一線、關注平民生活,呈現了葳蕤豐盛的人物群像,提供了準確有據的扶貧訊息。第一集《減貧之路》以“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為開篇,首先回顧了福建省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的“曾經”:至20世紀80年代末,年人均收入僅100余元,村民住著漏風漏雨的房子,耕種著山坡上貧瘠狹小的農田,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大米。隨后,畫面轉到“今天”的赤溪村,一面呈現青山綠水相連、廠房鱗次櫛比的現代鄉村畫卷;一面聚焦赤溪村民日常的生活狀態,老人讀書看報、村民們品茶聊天,讓觀眾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扶貧帶來的生機與希望。
2.體現人文美學。在傳統的媒介敘事中,對貧困地區、貧困戶帶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貧困地區就是“窮山惡水”、貧困戶就是“懶惰”“不思進取”等,忽略了貧困地區、貧困戶的內生力、組織力。扶貧宣傳不應僅僅作為政策宣傳,也應成為發現貧困地區文化品格、體現貧困戶精神內涵的一次契機。《中國扶貧在路上》在拍攝中,注重追求紀實性與審美性的兼顧,以“三美”來體現扶貧中的人文情調。第三集《志啟未來》中藏民忠雍的脫貧故事,正是對這一美學訴求的有益嘗試。藏民忠雍的家鄉位于四川省稻城縣日瓦鄉,那里以絕美的自然景觀聞名于世,引來絡繹不絕的游客,忠雍就靠著開辦酒店成功脫貧。畫面從日瓦鄉的風景切入,竭力展現巍峨的高山、美麗的草場、奔騰的駿馬,用人文標尺丈量鄉土之“美”;隨后,鏡頭對準正在擴建自家酒店的忠雍,配合他自豪的介紹:“我叫忠雍,歡迎來亞丁住我們家酒店”,傳遞出一種當地人從容自信的人性之“美”;最后,鏡頭跟隨世界各地的游客“入駐”酒店,捕捉和記錄當地藏族的民俗民風、文化藝術及生活片段,給觀眾以獨特的生活味道和文化之“美”。
3.富含人文關懷。作為近年來主流媒體創作的具有較強政治意義和國際影響力的紀錄片之一,《中國扶貧在路上》已被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等5個外語版本,在世界各國陸續播出,廣受海內外觀眾喜愛。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作品內含的對觀眾的關注、尊重與愛護。紀錄片在策劃之初,就花大力氣關注并研究主力觀眾的心理特點和收視愛好——以一線新中產為主力觀眾,逾2/3的觀眾以紓解壓力、提升自我為目的。在把握觀眾需求的基礎上,紀錄片以情感為引線,使作品贏得更多觀眾。如第一集《減貧之路》中海師傅搬新家的故事,如果單純敘述國家移民搬遷的扶貧政策讓“海師傅”們過上了好日子,顯然缺乏說服力。而紀錄片中海師傅的出鏡,他從缺水缺電的土坯房搬進新樓房的改變,以及“是從1999年我才把電拉上來”“我做夢也想不到今兒”的淳樸話語,卻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與深切感慨,使紀錄片被更多觀眾接受與喜愛。
“講故事”是扶貧宣傳工作的有效載體,但“講好故事”絕非易事。《中國扶貧在路上》以高效的創新表達能力、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和獨有的大局意識,向觀眾生動、系統地展示了我國的扶貧成就和世界貢獻,贏得了廣泛贊譽。
1.在創新表達上下工夫。在波瀾壯闊的扶貧歷史中,涌現出了太多典型人物、感人事跡。盡管扶貧紀錄片脫胎于新聞紀實,但事無巨細地記錄,只會將一個好題材變得單調乏味。除了要以親歷者、見證者之姿投身扶貧一線,感知親歷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更要在創新表達上下功夫,讓扶貧故事更有吸引力。《中國扶貧在路上》大膽走出新聞紀實藩籬,探索出兩條路徑,讓扶貧故事獲得直抵人心的力量。一是小說式敘事,即從受眾興趣點、議題聚焦點、情感共鳴點出發,突出講述相關內容,沒有宏大敘事的肅穆感,多了平易輕適的盎然趣意,吸引觀眾持續觀看。二是視聽符號元素多元多態,扶貧故事的目標是“傳情達意”,但實現此目標的前提是吸引觀眾,在紀錄片中,大量視聽元素的融合使作品更顯活潑、靈動,也牽引出觀眾的情感與好奇。如每一集的片頭,以層云疊涌、風吹草低、山川壯美等視覺盛景,配合一曲昂揚蓬勃的背景音樂,極具視聽效果,喚起觀眾的收視期待。
2.圍繞“精準”二字做文章。近年來,扶貧紀錄片已經成為扶貧宣傳的一種創新路徑,各大主流媒體、商業平臺斥巨資拍攝了一大批扶貧紀錄片,將鏡頭對準扶貧相關的各個領域。然而,這些扶貧紀錄片以大格局勾勒時代巨變的居多,真正深入闡釋脫貧內在機理的較少。《中國扶貧在路上》在“精準”二字上做文章,以明確的指向、精巧的結構、專業的解讀、獨到的細節達到“以小見大”的敘事目的。第三集《志啟未來》中,重點解讀了生態扶貧的邏輯:將產業發展和生態治理相結合,在治理環境的同時,也改善了周圍的貧困狀況。不僅展現出紀錄片的知識科普價值,也為邊疆牧區提供了一種智慧扶貧、精準扶貧的思路。
3.堅持全局觀,避免報道極化。扶貧作為一個宏大話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講好扶貧故事”需要以全局觀進行現實關照,否則就會出現片面化、絕對化問題,甚至會被輿論場上的一些雜音影響,將扶貧中出現的偶發問題歸咎為社會問題。《中國扶貧在路上》堅持從大局出發,對主流、支流加以辨別,給扶貧宣傳工作提供了啟發。一方面,認清脫貧攻堅新形勢。我國扶貧與自由主義國家的“慈善”“社會福利”不同,后者具有普惠性質但缺乏可持續性;扶貧不僅有對貧困群眾的“輸血”,更重視扶貧的精準性和持續性,以幫助其獲得“造血”機能。因此,紀錄片除了展示扶貧成就,也對扶貧的艱巨性、針對性、可持續性有著明確指向。另一方面,務求事實準確。紀錄片對扶貧中出現的阻力、困難直言不諱,如個別地區曾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過其出發點并非單純批評,而是正面的、有導向性的,讓觀眾和當地群眾知道,這些問題是扶貧大勢中受限于目前條件、一時難以解決的,而黨和政府始終在想辦法攻堅克難,最終推動問題解決的同時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