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本質與形式:貨幣演化的邏輯

2021-10-27 17:51:00楊依山劉強
文史哲 2021年5期

楊依山 劉強

摘要:本質與形式是理解貨幣問題的關鍵,二者不可分割并統一于貨幣的演化邏輯。貨幣演化以貨幣起源矛盾為始,經實物貨幣、信用貨幣和后信用貨幣三個發展階段。以演化博弈的思想來看,貨幣形式的演變是博弈的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發展,貨幣的本質也蘊含其中。但貨幣本質問題又超越了形式演化博弈,上升至一個三維世界的綜合分析框架。從而,貨幣的本質最終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契約秩序,這種秩序是主觀偏好選擇與客觀資源約束的結合與抽象,是主客觀的統一。同時,貨幣秩序不斷擴展其適用的界域,成為整個人類社會宏大復雜秩序的重要一環,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一種正向循環關系。

關鍵詞:貨幣本質;普遍接受性;信用;契約秩序;數字貨幣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5.12

引言

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各種形態的數字貨幣應運而生。數字貨幣因此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學界也逐漸聚焦于數字貨幣、貨幣本質以及現有貨幣體系的研究,希望探究清楚諸如數字貨幣是否會改變貨幣本質,數字貨幣如何沖擊現有貨幣體系等問題。在此背景之下,研究貨幣本質與形式演化問題,就具有很強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介紹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意義以及主要內容;第二部分重點分析了有關貨幣本質的四種傳統理論和兩個新觀點,指出已有理論和研究的局限性;第三部分從貨幣的起源、實物貨幣階段、信用貨幣階段和后信用貨幣階段等方面探討貨幣演化所涉及的關鍵問題;第四部分從演化的視角分析了貨幣本質與形式的動態演化過程,橫跨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和倫理學,嘗試提出一個有關貨幣本質的綜合分析框架;第五部分為結論,對文章進行了總結并簡單勾勒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現有貨幣本質理論的梳理

有關貨幣本質分析的理論主要存在四種:一般等價物本質、債務關系本質、信用本質和契約本質①。

詹姆斯·斯圖亞特很早便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中指出,“貨幣……是一切可讓渡的最適當

作者簡介:楊依山,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山東財經大學文化與世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山東濟南 250014);劉強,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山東財經大學文化與世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湖北武漢 430070)。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農地產權的演進機制:一個動態合作博弈的視角”(14BJJJ07)的階段性成果。

①“四種本質理論”可參見陳資燦:《貨幣本質之謎的終結:四種貨幣本質觀的比較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本文重新予以梳理。的等價物”詹姆斯·斯圖亞特:《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金鏑、金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302頁。。但對一般等價物的解釋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馬克思,他在《資本論》中指出,“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的特殊商品就是貨幣”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頁。。而國內對此進行較早研究的學者李崇淮認為,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并且進一步指出紙幣仍然是一般等價物李崇淮:《論貨幣形式發展的新階段——兼同劉光第同志商榷》,《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對于債務關系本質的解釋,一般被認為是后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凱恩斯在其《貨幣論》中指出,“記賬貨幣隨著債務的產生開始存在”凱恩斯:《貨幣論》,鄧傳軍、劉志軍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頁。。蘭德爾·雷通過研究凱恩斯以及熊彼特、明斯基等后凱恩斯學派學者觀點,明確指出“貨幣是一種負債”蘭德爾·雷:《貨幣的本質:后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郭金興譯,《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國內學者韋森也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種可轉讓的債參見韋森:《貨幣的本質再反思》,《財經問題研究》2016年第10期。。

最早提出貨幣的信用本質觀點的是英國經濟學家邁克魯德,其在著作《信用的理論》中明確指出:“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劉絜敖:《國外貨幣金融學說》,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01202頁。國內學者駱玉鼎從貨幣史角度和交易貨幣化過程予以考量,確立了貨幣信用本質觀。褚俊虹等同樣從交易的貨幣化出發,論述了貨幣發展的交易成本遞減規律,從自然普適性到普適性的信任使交易媒介得以發展并最終收斂,并得出貨幣在本質上是信用的結論。趙智鋒等進一步指出貨幣的本質是人類社會一種重要的社會經濟關系,即價值信用關系。

最早從契約視角分析貨幣,并提出貨幣的契約本質的則是美國學者羅杰·EA法默。而國內學者陳彩虹認為,“紙幣實際上是一紙特殊的契約,它的一方是國家,另一方則是紙幣接受者或紙幣持有者”陳彩虹:《紙幣契約論》,《財經問題研究》1997年第8期。,從而提出了紙幣契約論。王學龍等認為貨幣是一種為了節約交易費用而設計的載有對社會資源支配權的契約,而此時“契約的一方為貨幣持有者,另一方為資源擁有者”王學龍、于瀟、白雪秋:《貨幣契約、金融功能與經濟發展》,《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第1期。。

除了傳統的貨幣本質理論,近年還出現了兩種觀點,這對進一步研究貨幣本質具有重要價值。第一種觀點源自周洛華,他從哲學、生物進化學和人類社會學角度探究貨幣起源,把貨幣的起源與演化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演化以及社會生產力變革結合在一起,認為貨幣是一種道德補?。骸柏泿诺淖畛跣问绞且环N有質押的借條,且誕生于道德體系之后,成了道德的補丁……貨幣是一種粘合劑,是一種把靈長類動物組織起來的方式。”周洛華:《貨幣起源》,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15頁。另一種觀點則由陳資燦提出,通過對傳統貨幣本質理論的綜述分析,他進一步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憑證”,“‘一般憑證意味著通用的或普遍接受的憑證,它可以是某種實物,也可以是數字憑證,代表了通用的索取權,其被信賴的原因基于外在賦予的信用機制”陳資燦:《貨幣本質之謎的終結:四種貨幣本質觀的比較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通過對現有貨幣本質理論的初步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四種傳統理論雖然有著各自的重大理論價值,但仍存在著無法忽略的局限性。從理論價值方面來看,首先,不管是各理論之間的發展脈絡,還是每種理論本身的分析框架,無疑都包含著一種強烈的歷史演化的邏輯,這便啟發后續研究者在討論貨幣本質理論時不能忽略歷史演化的線索。其次,這些理論之間有著某些共性,較為顯見地存在于債務關系說、信用說和契約說之間,它們實則都反映了一種“關系”,即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包含兩個層面:其一,以個體為中心,體現了個體之間、個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個體與政府之間、非政府組織之間、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其二,以個體的經濟生活為中心,擴展到文化和政治生活之中。所以,對于貨幣本質的探討應建立綜合的分析框架,這便是本文第四部分的工作。至于一般等價物理論,亦是一種關系。等價物表面上連接了商品與商品,但隱于商品背后的卻是以人類社會為支撐的一種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關系。除了“關系”,探究貨幣本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線索便是“普遍接受性”,而這四種理論恰恰都反映了一種普遍接受性,只是接受性的范圍有所不同,這也是我們后文要分析的重點。傳統的一般等價物理論有其特殊的歷史局限,這顯然已被現代信用本質理論所證明,而以信用理論為主導的現代觀點卻又恰恰忽略了傳統理論的價值論基礎?,F有貨幣本質理論的“通病”則是,它們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的本質”,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本質”其實是由真正本質衍生或者反映出來的表現形式。

兩種“新”觀點與傳統的四種理論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周洛華所說的“借條”形式,表面上是一種債務關系,這種債務關系當然也是一種契約形式。而周則進一步對債務關系和契約形式作了抽象發展,提出一種作為秩序調節的“道德補丁”之概念。其合理之處在于把貨幣本質分析置于諸如道德體系和社會關系組織的宏觀社會體系之中。顯然,對于“關系”的分析是四種傳統理論所共同指向的“歸宿”,但是它們最終都沒能夠回到自然屬性的人本身,僅僅停留在社會屬性的人之層面而脫離了自然屬性的人來談貨幣。周的貢獻便在于其仍然能夠涉及人的價值,“確立人的價值才能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擁有高尚的道德體系的國家才有最穩健的貨幣體系”周洛華:《貨幣起源》,第281頁。。如此,就啟發我們研究貨幣本質需要落腳在具有雙重屬性的人之上。陳資燦的“一般等價憑證”主張是對一般等價物理論的發展,其觀點的新穎之處在于提出了“憑證”和“索取權”的解釋,但是此兩點解釋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之抽象其實早已蘊含在四種理論之中。實際上,“憑證”和“索取權”意味著在背后存在一個客觀對象,也即“資源”。對于索取權的“權”來說,一方面蘊含著個體主觀選擇傾向;另一方面,解釋權利來源對研究貨幣本質頗具意義,而這些也正是陳所沒有進一步闡述的。因此,本文將結合現有理論,提出對貨幣本質的新解釋。

二、演化邏輯里的貨幣本質與形式

我們業已指出,研究貨幣本質不能脫離其起源與演化的過程,因此本部分從貨幣起源矛盾以及貨幣演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實物貨幣階段、信用貨幣階段和后信用貨幣階段——入手,嘗試在貨幣演化發展的歷史邏輯里找尋其本質。

(一)貨幣起源的矛盾

研究貨幣起源繞不開一個重要概念,即“物物交換”。古典貨幣理論認為貨幣脫胎于物物交換,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亞當·斯密描述的“需求雙重巧合”矛盾。這一說法直到現在仍被普遍認為是貨幣起源問題的“參考答案”。周洛華在其《貨幣起源》中則從考古學和人類學角度出發,認為沒有證據支持貨幣產生于以物易物的猜想:“貨幣最早一定是部落內部各個家庭之間調劑余缺的抵押物?!敝苈迦A:《貨幣起源》,第115頁。人類在原始社會部落時期,由于獵物剩余、獵物不易存放以及不同家庭之間狩獵能力存在差異,產生了獵物的余缺調劑。這里的貨幣概念在表面看來是用于調劑的剩余獵物本身,它反映的卻是部落中的一種道德評價和部落成員關系,因為余缺的調劑在部落成員心中產生了一種“欠”和“償還”的對應概念。從這種對應概念來看,貨幣也可以說是一種債務關系。

如果說經濟學的根本問題是有限資源和無限需求的矛盾,那么這里的剩余獵物對狩獵能力相對弱小的家庭來說就是有限資源,這于其生存需求來說就是矛盾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貨幣起源的矛盾就是經濟學的根本矛盾,是人類需求與資源有限的沖突促使貨幣作為一種調節矛盾的手段而出現,物物交換沖突觀點也只是需求與資源沖突的表現。在貨幣起源階段,我們應當看到的是,無論是物物交換的“需求雙重巧合”矛盾,還是“余缺抵押物”說法,背后都是人類需求與有限資源的矛盾。在后文我們將會分析技術進步如何影響這種矛盾,并為新的貨幣形式的出現提供更多可能。

(二)實物貨幣階段

首先在概念上,本文所指實物貨幣可以分為廣義實物貨幣和狹義實物貨幣。廣義實物貨幣泛指所有形式的實體貨幣,在貨幣演化的早期就存在諸如牲畜、糧食、布匹以及貝殼、珠玉等具體形式。而狹義實物貨幣特指金屬貨幣,又以貴金屬金銀最為代表。在這一階段,重要的問題在于,廣義實物貨幣為何經過發展最終收斂到貴金屬金銀貨幣。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一般認為金屬貨幣價值高且穩定,便于攜帶和切割而且不易腐爛。如此解釋恐未涉其實質。禹鐘華則從價值替代角度予以分析,認為對于黃金“人們雖然不能明確說明它的價值是多少,但它所含的價值量是鎖定的并且相對穩定……對于商品交換……只要存在單位即可,而不論單位的實質內容”禹鐘華:《對貨幣職能及本質的再探討》,《經濟評論》2003年第6期。,從而導致貨幣商品單位(這里指黃金)代替了不同商品的價值單位,實現了所謂的一般等價物屬性。這種解釋只是說明了會發生價值替代,卻并沒有解釋替代是如何發生的。其實在早些時候,Brunner & Meltzer就從交易成本角度出發,認為一方面交易者獲取不同商品所花費的邊際信息成本不同,另一方面隨著對特定商品使用的增加,邊際信息成本相應下降;隨著交易的不斷發展,繼而貨幣產生于眾多的過渡商品等價物中交易成本最小的一種參見褚俊虹、黨建中、陳金賢:《普適性信任及交易成本遞減規律——從交易貨幣化看貨幣的信用本質》,《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所以,我們認為實物貨幣收斂于貴金屬金銀,更深層的原因可以用“價值替代”和“交易成本最小”來解釋,也即各種約束條件下的效率最高來解釋。

(三)信用貨幣階段

對于前文所謂之金屬貨幣,我們可進一步劃分為足值的金屬鑄幣和不足值的金屬鑄幣?,F代觀點一般認為不足值金屬鑄幣的出現意味著貨幣演化發展進入了信用貨幣階段,也就是說在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后,為發行的貨幣進行背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貨幣某種普遍接受性。而且只有國家將貨幣當作工具,調控經濟運行,解決經濟問題,調節收入分配,貨幣才真正進入了信用階段。在信用貨幣前期具有重要意義的是紙幣,更準確地說是不兌現紙幣。如果說不足值金屬鑄幣是信用貨幣的初級階段,那么由貨幣當局發行的法定紙幣則是信用貨幣的成熟階段。當貨幣演化進入此一階段,討論“普遍接受性”的意義也就凸顯出來。

所謂貨幣的“普遍接受性”,顧名思義就是所有人都認為某樣東西是貨幣,那它就真的是貨幣了。對此,塞爾用“集體意向性”解釋為何“如果每個人總是認為這種東西是貨幣,并且把它作為貨幣來使用和對待,那么它就是貨幣”約翰·R·塞爾:《社會實在的構建》,李步樓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頁。。同樣,弗里德曼在著作《貨幣的禍害》中所提到的“石幣島”的故事也可以表現為這種普遍接受性。故事中,雅普島上的人們口口相傳并深信不疑地認為一枚沉入深海的巨石就是貨幣。而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也認為貨幣秩序就像宗教一般也是建立在一種人們的普遍“信仰”之上。但是諸如塞爾的“集體意向”解釋又只是一個側面。韋森結合塞爾的語言哲學思路、布倫塔諾等的“意向性理論”以及布坎南的“意見約同性”概念,認為貨幣是人類經濟活動和交往中一種附帶著人們的集體意向性和“意見約同性”的制度實在(institutional reality)?;蛘哒f,貨幣是商品交換、市場運行、經濟增長、資源配置和人們在生活游戲中“集體意向性的制度建構(a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human intentionality)”韋森:《從語言哲學看貨幣的本質》,《哲學動態》2003年第8期。。因而,韋森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以“集體意向性”和“意見約同性”解釋貨幣和普遍接受性。從韋森的表述中可知,貨幣是“制度建構”,且具“集體意向性”。雖然韋森沒有明確說明,但是這樣的表述似乎意味著集體意向性在邏輯上先于制度建構,也就是說人們的集體意向性賦予了貨幣“價值”,繼而又形成相應的制度建構以確定這種“價值”。雖然從“法定貨幣”這一概念來看,似乎是制度建構形成之后,人們才慢慢形成相應的集體意向性,實則不然。我們認為,集體意向性其實源自形成于人類互動關系中的不成文制度安排,繼而通過某種“人類共同體組織”(如政府)確定為成文的制度建構。這一形成過程類似于哈耶克之“自發秩序”。普遍接受性亦有其演化發展的過程,前文所闡述部落內部家庭之間調劑余缺所表示的接受性可以看成是一種“部落接受性”,是一種狹義的普遍接受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部落形態瓦解,國家形態逐漸形成,這種接受性的范圍不斷增大,便更加接近真正意義上的“普遍”。進而隨著國家形態的發展,政府作為一種組織形式,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又使得這種“普遍接受性”過渡為“國家接受性”。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意義上信用貨幣的普遍接受性就是一種“國家接受性”。因而,我們謂之不成文制度安排體現了貨幣的一種“軟約束”功能,這種軟約束可以是部落成員的輿論監督和道德評價;后來之成文制度建構則演變成了一種“硬約束”,這種硬約束則可看作一種成文的貨幣制度體系。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集體意向性是一種人類意識層面的主觀概念,而制度建構是一種包含人類關系的客觀存在,這就意味著貨幣的本質實則是主客觀的統一。第二,部落接受性的“部落”應該是非血緣部落,也就是從社會學角度來說,部落接受性的前提是人類社會進入重層社會。因為在血緣部落內可以說所有行為都是“自私”的,不存在所謂的“無私奉獻”,即便存在利他行為,也是一種“親族選擇”(Kin Selection)的利他,這是一種最弱的利他行為,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利他行為。因而,在血緣部落內就不會產生上文所說的“欠”和“償還”的概念,繼而貨幣就難以產生。

那“部落接受”是如何一步一步過渡到“國家接受”的呢?如果用“契約起源”來解釋國家的產生,人們最初處于受自然法支配的完全自然的狀態之下。在此狀態下,出于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降低組織協調的交易成本的考慮,人們逐漸按照契約精神結成社群共同體,也即早期的部落。隨著部落的發展和壯大,出現了原始的“類政府”組織,這便是早期國家的形成。隨著國家的發展,貨幣發行便由國家負責,于是過渡到了“國家接受”階段。在這里,國家接受的關鍵在于稅收。這種過渡需要一種人人都必須參與(包括國家在內)的活動才能實現,而稅收可以說是一種人人都無法抽身的活動,是一項無法逃避的義務。國家公權力的建立是稅收產生的社會條件。因而,由國家公權力產生了稅收,繼而使貨幣過渡到“國家接受”這一過程便是自洽的。這樣便可以理解,人們為何會普遍接受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這是由于人們相信國家的公權力,更準確地說是人們在向政府繳納稅收的時候,政府接受的是它自身發行的法定貨幣。蘭德爾·雷便認為,“正是由于每個納稅人都可以使用現金來消除稅負義務,人們才需要這些現金。政府不能真的迫使其他人使用它發行的貨幣用于償還私人債務,或者讓他們把錢存到儲錢罐,但是政府可以迫使人們只能用它發行的貨幣來完成稅賦義務”蘭德爾·雷:《貨幣的本質:后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郭金興譯,《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

所以,與其說貨幣是一種“普遍接受性”,不如說是一種“國家接受性”。至少在主權國家看來,這種普遍接受性是建立在國家接受的基礎之上。但是當貨幣超越主權國家,或者并非由主權國家發行,從而成為真正的“世界貨幣”時,貨幣的接受性才能成為真正的“普遍”。這似乎就能看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里的有關思想之洞見。我們可以設想,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接受性也就意味著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貨幣秩序將實現從軟約束到硬約束再到軟約束的發展,約束的第二次“飛躍”應當是一切外在約束內化為人們精神世界的內在約束。

那么,信用的本質究當為何?

“接受”的背后是一種信用背書。普遍接受性演化的線索最終都指向了“信用”這一概念。因而貨幣的“信用本質說”也是目前的主流理論。但是大多關于貨幣信用本質的研究似乎都將“信用”看作一種自然而然存在的“魔力”。因此,進一步探究信用的產生機制是必要的。

討論信用問題需要從它的前一層概念——信任說起。什么是信任?鄭也夫在其著作《信任論》中定義“信任是交換與交流的媒介。媒介可以有種種形式:介紹人、信物、誓言、抵押,也可以不依據這些形式,但其本質是信任感”鄭也夫:《信任論》,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4頁。。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信任”:從信息角度看,信任是一種信息不對稱;從風險角度看,信任是一種不確定性;從主客觀角度看,信任屬于主觀的傾向和判斷。因而,從信任的定義來看,現代貨幣本質理論中的“契約論”和“債務關系論”一定程度上也是屬于“信用本質論”的范疇,契約和債務關系顯然十分接近交換和交流媒介的定義。債務關系也可看作是一種契約,如果說在商品貨幣階段,這種契約是建立在貨幣本身的實在價值之上,那么在信用貨幣階段,這種契約便是建立在“信用價值”之上。這種信用價值既具有前一階段形成的契約慣性,又不乏新的解釋。接著我們會發現“媒介”的說法似乎又回到了“一般等價物論”的觀點,所以可以說現代貨幣本質的三種理論是建立在傳統等價物理論的基礎之上。但是我們還需要再往前一步,探究信任是如何產生的。鄭也夫通過闡述人類自私本性在三種利他類型下,經過與文化“對立沖突”的演化過程產生了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利他”和“文化”這樣的概念,所真正指向的就是前文所說的“社會關系”,利他是個體間重復互動博弈的關系,文化則是從個體到群體又回到個體的重復互動博弈關系,因此可以說信任產生于多次博弈的持續性關系。其實馬克思早已指出,貨幣是一種社會關系,是隱藏在“物”背后的人的關系的表現形式。但是在后信用貨幣階段,數字貨幣的出現,似乎沖擊了社會關系的說法,因為數字貨幣是基于加密算法與代碼的產物。實則不然,即便是基于算法和代碼,它反映的還是人類社會關系,“點對點”這個概念本身就說明了數字貨幣所代表的更為緊密的人類社會關系網絡。

(四)后信用貨幣階段

在信用貨幣前期階段,貨幣還屬于有形貨幣范疇。當進入信用貨幣后期階段,貨幣已然從有形貨幣階段跨入了無形貨幣階段,是為貨幣演進的高級階段。在后信用貨幣時代出現了一些新的貨幣概念。在此我們需要明晰三個概念,分別是電子貨幣(Electronic Money)、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和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

電子貨幣一般可認為是法定貨幣的電子化。虛擬貨幣可以分為廣義虛擬貨幣和狹義虛擬貨幣。廣義虛擬貨幣泛指一切無形貨幣,狹義虛擬貨幣“是基于網絡的虛擬性,由網絡運營商提供發行并應用在網絡虛擬空間的類法幣,它是真實世界貨幣體系的一種映射模擬”朱閣:《數字貨幣的概念辨析與問題爭議》,《價值工程》2015年第31期。,我們所熟知的騰訊公司的Q幣就屬于此范疇。數字貨幣概念后于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實際上數字貨幣脫胎于電子支付,是由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逐步演化而來。一般認為數字貨幣是指基于區塊鏈技術、運用點對點(P2P)技術和加密算法技術的去中心化貨幣形式,其中以比特幣(Bitcoin)最具代表性。數字貨幣包括虛擬貨幣和加密數字貨幣。“而虛擬貨幣和加密數字貨幣的區別是,前者僅在特定的虛擬空間內流通,后者則打通了虛擬和現實的界限,可以在現實中購買商品或服務,并與現實中的貨幣相互兌換?!敝鞜畛剑骸稊底重泿耪摗洕⒓夹g與規制視角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8年,第7頁。李建軍和朱燁辰認為數字貨幣可以區分為寬口徑數字貨幣和窄口徑數字貨幣。前者包括電子貨幣,屬于主權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后者專指加密數字貨幣李建軍、朱燁辰:《數字貨幣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2017年第10期。。

本文認為,廣義數字貨幣泛指一切數字化的貨幣,狹義數字貨幣則指加密數字貨幣,包括由貨幣當局發行的中心化的主權加密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和由非貨幣當局發行的去中心化的非主權加密數字貨幣。因此,狹義數字貨幣的落腳點應在于“加密”二字,也就是指狹義數字貨幣的技術屬性,即狹義數字貨幣是一種運用了諸如“非對稱加密”等技術而形成的貨幣新形式。這便從技術維度上與電子貨幣之“傳統(法定)貨幣形態電子化”的概念區分開來。

在厘清了這些概念之后,繼而探討數字貨幣是否改變貨幣的本質的問題。我們以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的法定數字貨幣項目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以下簡稱央行數字貨幣)為例。從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來看,“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意味著以電子形式用數字貨幣這種新的貨幣形式來支付。這也說明上述“數字貨幣”定義具備解釋力。從央行數字貨幣的性質和特征來看,第一,央行數字貨幣是采用某些技術手段形成的一串加密字符串。它只是一種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是對M0也即現金的數字化。這就意味著,央行數字貨幣是流通于商業銀行賬戶之外、擺脫了傳統銀行賬戶體系控制的貨幣形式,這也是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和支付寶等電子支付的最大區別。這一區別從結算來看更是顯而易見,傳統貨幣的電子化在交易后需要通過結算系統統一結算,而央行數字貨幣交易即結算;第二,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化解紙鈔、硬幣在印制和發行等環節的高成本和非便攜問題,這正切合了本文所闡釋的貨幣形式演化邏輯;第三,央行數字貨幣的運行采用的是所謂“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首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商業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這與傳統的貨幣發行運營機制類似,所以并沒有改變貨幣鏈接社會秩序網絡的屬性特征。因此,無論是從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還是特征來看,數字貨幣只是一種以新形式出現的貨幣,這種形式因其無形,故可稱之為“數字形式”,但并未改變貨幣的本質。

三、貨幣本質與形式的演化機制

從演化機制來看,貨幣形式的演化是需求和供給共同作用的結果。貨幣形式演化要適合人們的交易需求,即更小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交易效率;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貨幣形式的演變提供了新的選擇空間??梢哉f一定時期的技術水平決定了當時的貨幣材質和形式,而且會影響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從而導致貨幣形式發生變化。因此,這也是不同時期存在不同貨幣本質理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貨幣本質與形式的演化博弈

在“貨幣起源矛盾”部分,我們指出人類需求和有限資源的矛盾。首先,資源作為一種自然稟賦,受限于地理環境而具有差異性,因而早期實物貨幣各式各樣;其次,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細密,金銀從自然資源當中逐漸分離并進入人類社會,作為一定時期貨幣的具體形式而存續。而這一過程正是一種“價值替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動態博弈過程,需求和資源的矛盾導致個體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合作中又演化出分工和交換行為。在交換行為中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直接選擇物物交換還是使用媒介進行交換;二是使用何種媒介進行交換。對于前者,顯然隨著自發秩序的擴展,如“恰好需求”的博弈使得物物交換逐漸過渡到了媒介交換。而對于后者,持續性的重復博弈“決勝”出貨幣媒介的“良幣”,貨幣形式的發展演化亦是如此。貨幣演化是一個交易成本減小、交易效率提高的經濟理性過程,也就是說“理性經濟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總能夠尋求到一種經濟、便利的形式來促進交易”趙領娣、董淑靜:《基于博弈論視角下的貨幣契約形式研究》,《金融發展研究》2012年第4期。。因此,動態的演化博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物交換如何演化至使用媒介進行交換;第二階段,眾多的交易媒介如何收斂到某種單一貨幣。

在第一階段,參與人分別有兩種可選策略:物物交換即直接交易和使用媒介交換即間接交易。由于間接交易更具效率,符合經濟理性,而且有利于促進分工和經濟規模擴大,于是間接交易逐步淘汰直接交易,作為貨幣雛形的各種交易媒介由此產生。直接交易與直接交易的策略組合是一種博弈的低水平均衡,而間接交易與間接交易的組合則逐漸演變為一種高水平均衡。貨幣這種交易媒介的產生是博弈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發展的演化過程。而在不同群體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由于一系列要素的差異,交易媒介也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群體和地區也存在多種媒介并存的情況。

之于博弈的第二階段的討論,我們著眼于多種交易媒介的收斂過程,并試圖說明低水平均衡如何邁向高水平均衡。在最初存在著多種形式交易媒介的情況下,假設市場上有n個交易主體,為方便論述分別設為H1,H2…Hn。若交易主體H2和H3都想要和H1進行交易,但H2使用貝殼作為交易媒介,H3使用金銀。由于金銀的優點符合交易的經濟理性,H1傾向于接受金銀,因此H1和H3達成交易,H1和H2的交易失敗。同理,在其余的交易主體之間也存在類似的不同形式媒介與金銀的“比較交易行為”。雖然也存在諸如H4與H5等個體之間使用金銀之外交易媒介達成交易的情況,但我們認為從接受性來看,隨著交易的持續進行,使用金銀作為媒介達成的交易更多。繼而這一信息逐漸被傳播到整個市場,人們為了更大概率地達成交易,對于金銀的使用頻次逐漸增多,金銀開始成為一般等價物。因此,在博弈的動態過程中,隨著交易信息的傳遞,金銀憑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換效率的優勢,逐漸淘汰其他媒介,交換媒介最終收斂到金銀。以此類推,隨著科技進步,出現其他優于金銀的貨幣形式時,會發生同樣的“收斂過程”。我們抽象這一收斂過程后會發現,在整個貨幣演化的歷史邏輯中,“存在永恒的‘良幣驅逐劣幣的規律,只不過‘良幣的層次不同”楊依山:《劣幣驅逐良幣另解》,《中國經濟問題》2004年第1期。。

當然,上述這類個體間的博弈行為,也可以拓展到群體之間、個體和國家以及國家與國家等主體之間的博弈行為。例如,所謂國家信用擔保,亦來自博弈關系,此時博弈的均衡是國家獲得優質信譽以保證政權穩定,而個體獲得相對穩定幣值的貨幣。隨著分工合作規模的擴大,由于族群、地理位置、初始稟賦等因素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貨幣,這是一個經濟理性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每個國家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組織和文化傳統,這就形成了基于歷史傳統和社會狀況的不同的社會理性。當每個國家都想使自己的貨幣成為“良幣”,此時的博弈便同時基于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由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貨幣形式的演化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因此,貨幣的演化受歷史傳統和路徑依賴影響顯著。

貨幣的演化機制表面上是貨幣形式的變化,而貨幣形式變化背后還隱藏著貨幣職能分離的邏輯。貴金屬金銀貨幣因其自身的價值屬性而具有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貯藏三種基本職能。隨著交易范圍的擴大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的互動關系持續拓展,這種具有“全職能”的金銀貨幣已經無法支撐新的人類社會秩序,因此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職能逐漸分離并賦予紙幣以及貨幣電子化后的各種“余額”身上,繼而衍生出一種所謂的“符號價值”。所以陳彩虹認為“所謂貨幣,就是有內在經濟價值和豐富外在表現形態的‘雙重存在物。認知貨幣,必須將這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看……不能也不應將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看成是貨幣的完全形態”陳彩虹:《現代貨幣本質和形態研究——兼談臉書(Facebook)的Libra》,《武漢金融》2019年第12期。。這正說明,貨幣形式的不斷變化只是表象,貨幣的本質隱藏在其形式變化背后,蘊含于人類社會秩序不斷演化的過程之中。

(二)三維世界和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汪丁丁曾經多次提到理解和研究社會問題的三維理解框架,這里提出的三維框架便是受其啟發,但是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具體請參見汪丁?。骸吨贫确治龌A講義Ⅱ——社會思想與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人類世界演化至今,形成由物質世界、社會世界和精神世界三位一體的綜合體。其中,物質世界包括自然形成的物質世界和經過人類改造的物質世界,自然形成的物質世界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前提,人類改造的物質世界則反映了人類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進步。社會世界包括人與物的和人與人的關系兩個層面,而這兩個層面的關系體現在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生活三個領域之中。人與物的關系是人對物的產權界定,人與人的關系則是人生存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把人對物的產權關系加以拓展,可以界定為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產生的經濟往來才使產權有了意義。人類因宗教信仰、文化形式和語言習慣等因素而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些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精神世界。在物質世界,因為資源的約束,所以人類的技術進步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世界,人與人的合作也需要降低成本以追求效率。由于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的根本區別,在于不再遵循叢林法則,因此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中,需要創造出某種社會制度以保障自由、理性、公平和正義等價值理念的落實。精神世界是人超越了動物需求層次之后對審美、藝術、超越極限等價值的追求而形成,同樣需要講自由和理性。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三個世界三位一體,互相影響,融為一體。個體存在于這個三位一體的三維世界之中,既參與了對三維世界的創造,同時也被其形塑。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貨幣的作用尤為重要。對此,莫瑞·羅斯巴德認為:“交換不僅是我們經濟體的生命線,而且還是我們文明的血液?!蹦稹ち_斯巴德:《政府對我們的貨幣做了什么手腳?》,楊依山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7頁。“然而,有用物品和服務的直接交換僅僅會使一個經濟體勉強運行在滿足溫飽的原始水平之上”莫瑞·羅斯巴德:《政府對我們的貨幣做了什么手腳?》,第8頁。,所以間接交換很重要,“貨幣的出現為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如果沒有貨幣,如果沒有一個用來交換的媒介,社會便不會存在真正的分工,經濟也不會超出貧困的落后水平”莫瑞·羅斯巴德:《政府對我們的貨幣做了什么手腳?》,第14頁。。對于當前的貨幣制度,他和哈耶克都認為貨幣應該非國家化,而且他還認為貨幣受到各個政府的干預,是造成通貨膨脹、經濟混亂、財富分配不公等各種問題的根源,并主張人類社會退回到金本位,且貨幣由市場競爭決定。所以,我們應當在一個三維世界的綜合分析框架內考察個體、群體和整個社會的行為模式。在這個框架中可以利用兩種邏輯進路分析貨幣本質和形式的歷史演進:其一,利用經濟理性原則,即成本與收益分析方法,分析貨幣本質和形式的演進;其二,利用前文提到的綜合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形成的社會理性原則,即效率、公平和穩定來分析貨幣本質和形式的演進。可見,社會理性基于甚至包含經濟理性。本文采用后一種邏輯進路分析貨幣本質和形式的演進。

前文業已指明貨幣作為一種“關系”之存在,這種關系正是來自一種自發秩序的形成過程之中,這種自發秩序強調個體之間的互動作用,而這種互動遵循一種抽象規則。于是哈耶克又提出一種擴展秩序,并強調“唯有規則能夠結成一種擴展秩序”哈耶克:《致命的自負》,馮克利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17頁。。人類社會便于這種秩序中不斷進化,貨幣也于其中獲得演化發展。這種進化在哈耶克看來“是對不可預見的事情、無法預知的環境變化不斷適應的過程”哈耶克:《致命的自負》,第24頁。。因此我們可以說,貨幣脫胎于持續性重復博弈的自發秩序,屬于擴展秩序的范疇。

繼續推進“關系”的分析,我們發現貨幣的本質存在于對人的“二重性”的分析之中。個體與自然的關系即是自然屬性的人的層面,群體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個體之間的關系便是社會屬性的人的層面。如此,貨幣最初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協調個體之間的需求,可以簡單理解為前文所說的調劑余缺。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余缺物品是各自可以獲得的,因對方擁有而沒有必要再花費自己的成本去獲取。也就是說,交換的成本小于自己獲取的成本。還有一個問題較為隱晦,即個體的主觀偏好與其自身無法獲取此種資源的矛盾。這個問題可以細分為兩點,一是自己無法獲取但是對方可以獲取;二是需要二人合作獲取。分析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貨幣實則是一種上文所說的抽象規則,準確地說是一種調節一系列秩序關系的契約規則,但它似乎又超出規則這一范疇,因此我們可以稱其為契約秩序。繼而,我們又發現所述的兩個問題首先都共同蘊含了個體“想要”獲取某種資源的意愿,即反映了個體的主觀判斷;其次是協調個體之間的關系。當然“資源”這個因素是全過程性存在。因而,我們可以提煉出四個關鍵詞,即“主觀判斷”“客觀資源”“社會關系”和“契約規則”?!爸饔^判斷”指向“自然屬性的人”,“社會關系”指向“社會屬性的人”,這樣我們便回歸到了人本身。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貨幣的本質問題:第一,主觀判斷會影響“自然屬性的人”對客觀資源的需求;第二,在社會關系中,“社會屬性的人”使用貨幣交易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主觀信任的判斷;第三,貨幣作為一種“契約規則”,既反映了“社會屬性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描述了社會與資源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二者都是一種秩序關系。所以,這四個關鍵詞就是貨幣的本質問題,即便隨著社會模型的復雜化前文所謂“個體與國家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即是模型復雜化之后的產物,但仍屬于一種秩序關系。,它們也始終存在,也就是說貨幣的本質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數字貨幣的出現也逃不開這四個關鍵詞,因而也就不存在其改變貨幣本質的說法。即便有人擔心主權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會成為“社會控制”“控制”一詞難免有些貶義之嫌,用“調控”一詞則更妥帖。若真的如擔憂的那樣由調控變為控制,貨幣契約秩序的本質恐怕也難以改變,反而不合理的控制更可能使舊秩序瓦解而新秩序建立。如此議題的討論便離本文的主題甚遠了。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也只不過是契約秩序的表現形式,而控制手段本身的意義就是在協調和規范社會秩序。

貨幣在協調自然狀態下的主觀需求和客觀資源之間的矛盾時存在一個前提,即產權意識的出現。這里所謂之產權在最直接意義上就是一種資源屬于“你的”還是“我的”的概念。正因為有了此種概念,自然狀態下的個體在彼此之間才會有交換關系產生。洛克便作過類似表述:“我們在以合約保持的共有關系中看到,那是從共有的東西中取出任何一部分并使它脫離自然所安置的狀態,才開始有財產的……勞動把它從自然手里取了出來,從而把它撥歸私用?!甭蹇耍骸墩摗废缕?,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21頁。洛克在這里強調了勞動之于產權的重要性。我們認為,更一般地,產權來自于個體互動過程中所結成的契約關系(當然勞動也包括在這種互動關系之內),貨幣秩序便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同時,貨幣秩序的建立和擴展又進一步鞏固了產權意識。其實“國家產生”“產權意識”“貨幣秩序”以及“技術進步”之間的互動關系亦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但鑒于其與本文主題的聯系有限,在此只作簡單表述。無論是原始意義上的國家、產權意識還是貨幣秩序,均脫胎于混沌的自然狀態。貨幣的出現是人類擺脫野蠻狀態的過程,其作為一種契約秩序,又間接協調著人類社會更大范圍的秩序。貨幣秩序的產生可以說是個體放棄或讓渡自身所擁有的“自然權利”從而形成更廣泛秩序的過程,這一過程和國家的“契約起源”實則是同一邏輯,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前文所述“部落接受”向“國家接受”之過渡的邏輯。因而可以說貨幣秩序本身便是蘊含著公平、效率和穩定的統一狀態,這也意味著貨幣秩序對于秩序范圍內的資源分配有著重要影響,所以現有的貨幣本質理論大多都關注貨幣的幣值穩定問題,這也就是在關注主權貨幣框架體系下,國家作為“個體讓渡權利”的接受者,應當承擔維持幣值穩定的義務,但關注這種幣值穩定的本質仍然是關注一種穩定的人類社會秩序狀態。從自然狀態出發,產權意識和貨幣秩序相伴而生,共同推進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進而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產權制度和貨幣秩序之中的交易成本不斷減小,交易效率不斷提高,人類社會之秩序也隨之不斷擴展。正是因為人類社會之秩序的不斷擴展,產權制度以及貨幣這種契約秩序也得以不斷發展,貨幣才表現出各種形式的演化發展。同時,包括產權制度和貨幣秩序在內的人類社會之秩序的不斷發展演進,也反過來推動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于是便形成一種相互推進的正向循環,人類社會于此之中獲得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

四、結論

現有貨幣本質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方向,順著貨幣演化的邏輯,我們逐步發現了現有理論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理論的局限之處,繼而對現有理論重新解釋并進一步推進。我們發現,在現有理論中,“普遍接受性”和所謂“信用本質”是關涉貨幣本質問題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落腳點。經過對二者的重新審視,現有貨幣本質理論推進到了“自發秩序”“主客觀統一”“社會關系”這些關鍵點上。繼而,我們引申出了對經濟學之“資源”這一概念的討論,認為貨幣本質上反映了其所能夠支配的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源,從人類誕生開始,便依賴資源而生存;而人類在資源有限的原始狀況下,受自然法支配。通過合作博弈分析,將貨幣本質與人類社會秩序擴展的過程聯系起來,可以說是人類需求與資源有限的沖突,促使貨幣以一種矛盾調節者的身份出現。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又提煉出“主觀判斷”“客觀資源”“社會關系”“契約規則”四個關鍵詞。至此,我們得出結論,貨幣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契約秩序,這種秩序是主觀偏好選擇與客觀資源約束的結合并抽象,是主客觀的統一。

縱觀貨幣形式演化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貝殼、龜甲到后來的牲畜、布帛,再到貴金屬貨幣的演變;從法定鑄幣和紙幣的出現到信用貨幣體系的形成,再到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的發展。貨幣形式的不斷發展,并沒有改變貨幣契約秩序的本質,其形式變化反而更是對其本質的佐證。貨幣形式演進的博弈分析恰恰說明了隨著人類秩序的復雜化擴展,貨幣的形式也不斷演化發展,因而這種抽象本質逐漸表現為其他形式,這些形式可以是傳統理論所述之一般等價物,也可以是一種索取權或者債務關系。而這種索取權以所謂的信用為背書,最終反映了一種契約秩序下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更具體的可以是指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甚至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貨幣的演化邏輯亦可解釋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之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貨幣秩序本身也蘊含著公平、效率和穩定,具有財富分配和資源配置的作用,所以說貨幣制度也應該體現公平、正義等社會基本價值訴求。這些制度安排所面臨的約束也經歷了從軟約束到硬約束又到軟約束的過程。與此同時,貨幣體系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從物物交換到各種實物貨幣,到金銀,到金本位和金銀復本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各種潛力強勢貨幣并存的過程。最終,今后的貨幣制度會如何演化?是單一貨幣,是多種貨幣并存,是僅靠道德約束的數字符號代替現有貨幣,還是貨幣終將消亡?尚未可知。但只要存在貨幣,究其本質,貨幣就是一種契約秩序,就是整個人類社會宏大復雜秩序的重要一環。

[責任編輯 劉京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欧美在线一二区| 婷婷亚洲最大| 黄色一及毛片| 国产精品va| 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1区2区3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无码|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99人体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四虎AV麻豆|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播放| 欧美69视频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香蕉在线| 毛片网站在线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www网站|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福利片91|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激情第一页|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婷婷综合色|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www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37.|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91高清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青青草91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