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琴
青春發育期是每個初中生都會經歷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的發育階段,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復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往往會導致他們與父母之間發生各種矛盾甚至沖突。我所帶班級的很多學生在進入初二年級后都表現出了更強的獨立意識,而隨著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期望值的提高,親子溝通問題日顯加劇。對此,基于學校針對“情感表達與親子關系構建”進行研究的大背景,我嘗試利用書信的形式促進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從而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
書信是一種古老但流傳至今的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工具,盡管它沒有微信或電話這種強大的通訊功能,但卻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書信不同于脫口而出的語言,它可以推敲、斟酌,以最合適的呈現方式,又可避免當面表達的尷尬或詞不達意;書信具有私密性,一封小小的書信卻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傳達彼此的情感。
初二開學以來,從與學生的談話和對部分家長的家訪中我了解到很多學生在家里與家長幾乎是零交流,有些孩子甚至越來越不服從管教、亂發脾氣,還會埋怨家長不了解自己、與自己有代溝。于是,我在年級開展的“時光郵件”系列活動中,設置了書信環節,舉辦了“‘見字如面——書信”主題班會,通過介紹書信的由來、作用等帶領學生感受書信的魅力。同時,我還將班會活動延伸,利用當時正值期中考試結束的時機,提供專用信紙和信封請學生寫“給家長的一封信”,再利用家長會將學生的信發給家長。家長會上,我再次提供信紙和信封,請家長一周內寫好回信上交,并在這一周內電話追蹤所有學生家長,詳細介紹孩子的在校表現,幫助家長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建議家長從某一具體方面出發完成給孩子的回信。最終,在收到全班所有家長的回信后,我又利用班會課以“有話好好說”為主題引導學生從“有話對誰說、說什么、怎么說”幾個方面展開討論,然后將家長的回信統一下發給學生。學生在打開沉甸甸的信件后,表情由嬉笑到專注、凝重,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激動,還有幾位女生在閱讀完書信后泣不成聲。
活動結束后,很多家長表示這種書信交流的形式為他們與孩子的溝通打開了一條新通道,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沖突少了,親子溝通頻率高了,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和諧,他們都希望能夠保留這種溝通形式。
據了解,很多孩子認為是信任缺失導致了他們不愿再與父母進行溝通。首先,是父母對子女的不信任。不信任孩子的父母不僅不會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親子關系更加冷漠、疏離。家長通常會表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卻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他們對子女的不信任也往往是因為孩子一次次犯錯或沒能滿足家長的期望。其次,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通常會隨著每次開口就被評價、父母暗中監控自己交友、每次的交流內容只剩下成績高低等慢慢喪失,孩子不愿意再去相信父母,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而父母則會因為親子關系的疏遠再對孩子施以強壓……周而復始,惡性循環,親子間的信任早已瓦解。親子之間如何重塑信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書信溝通在這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因為書信溝通的內容是溝通者內心沉淀后的表達,是經過冷靜思考、仔細斟酌后的情感表達,表達更準確、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班里的張某自去年疫情期間開展線上學習以來一直沉迷于手機,初二返校后也不能自控,學生成績一度下滑。家長表示已摔掉孩子的兩部手機但仍沒有明顯改觀,跟孩子已經很久沒有溝通,很是無助和憂心。通過與該生的談話,我明顯感受到該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卻很難約束自己,并表示父母已經完全否認了自己,所以也沒必要去做改變。鑒于此,我建議家長與孩子通過寫信交流,表達自己想法。家長在信中(經家長同意)這樣寫道:“作為一個最愛你的人,我對你的期望無非三條:身心健康,做個陽光少年;熱愛生活,培養良好習慣,不辜負每一天;不論何時,都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你從來都不是我的負擔,我努力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你的夢想需要自己去實現。”在讀完這封信后,孩子感到十分愧疚。于是,我建議他將這份歉疚和自己的打算再通過書信告訴父母。就這樣,隨后家長和學生在多次的書信溝通中達成了多項共識,張某也開始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家長也選擇相信孩子能夠管理好手機和合理利用時間。目前,該學生已經能夠合理使用手機,成績得到了明顯提升,親子關系也變得十分融洽。可見,教師指導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能夠讓孩子變得更有勇氣,更加自信和自律,因為他們也想對得起父母的這份“信任”。
班主任用“信”搭建起親子溝通的橋梁,引導他們適時用“信”來進行溝通,彼此給予足夠的尊重與理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平等交流,切實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家校共育。一封書信,以心換心,親子間的溝通便在這白紙黑字間緩緩流淌。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