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虹
《中國消防通史》“歷代消防大事記”有這樣一段記載:“1940年6月30日,附設于廣西柳江縣第四十兵工廠巖洞內的軍政部軍械分庫火藥庫因電源短路,起火引爆10余噸炸藥,當場炸斃上校專員葉博融以下官兵15人,炸傷96人。1943年4月13日,第四戰區軍法執行總監部判決庫長楊仲勛死刑,在柳州執行槍決。”
這一段“大事記”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歷史故事呢?
葉博融意外殉難
柳州市魚峰區政協1990年刊印的《魚峰文史(6—7輯)》收錄的《五十年前發生的大爆炸內幕》一文記載,1940年6月30日上午10時許,柳州城廂不少居民突然聽見從寶塔山(今蟠龍山)方向傳來一連串似悶雷的響聲。附近一帶居民還感覺到伴隨著響聲,腳下在明顯顫動。起初,人們以為是日機丟炸彈,但這天上午馬鞍山未掛過防空警報信號燈籠,事后,才知是國民黨設于寶塔山與東臺山之間的第四十兵工廠內的軍政部軍械庫火藥倉發生爆炸。
關于1940年窯埠軍火庫大爆炸一事,紅色特工吳石的后人對此事也有記載。吳石調任第四戰區參謀長時,家從桂林遷到柳州,戰區長官部設在柳州窯埠原兵工廠舊址,吳石的家就在廠內山邊一座平房內。一天,對面山洞突發煙霧,吳石夫人對山洞的異象沒在意,吳石兒女此時已從桂林放假回家。恰巧吳石三弟吳同文從甘肅來柳州住吳石家,見狀急說:“情況不對!在甘肅我也經歷過,馬上要出事,趕快躲一躲。”吳石夫人、兒女和吳同文立即坐車到樂群社避險,車剛到樂群社,就聽到一聲巨響。當時吳石和張發奎等人在開會,聽到巨響,張發奎大叫說:“這一下你家全完了!”吳石泰然說道:“他們已經避開了!”整個山被爆炸的軍火庫削去一半,吳石家門口一個衛兵被巨石擊中頭部不幸身亡。
負責辦理此案的第四戰區軍法執行總監部調查后得出結論,此次事故本可避免,該軍火庫少校庫長楊仲勛(浙江永嘉人)玩忽職守,對早就發現的事故隱患始終不采取積極應對措施,以致釀成重大慘案發生。
事件的原委是:中日兩軍桂南會戰前夕,為保證前方作戰需要,國民政府軍政部調撥大批槍械、彈藥、被服、藥品給桂柳各庫貯存。各種彈藥進庫后,楊仲勛對下屬說:“這些東西過一兩天就會被領走,不必分類隔離碼放了。”結果各種物資混雜亂堆,一放就是七八個月(領走的不足半數)。一位班長發現庫內的照明線老化,有幾處已嚴重龜裂破損,向楊報告,建議盡快調換。楊仲勛根本沒當一回事,聽過就算,直到發現電線短路產生火花,仍然沒有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置若罔聞的去茶樓喝茶,導致悲劇發生。
這場爆炸,致使第四戰區上校專員葉博融等官兵15人死亡。事后,第四戰區司令部善待犧牲的官兵,有12名捐軀者被授予抗戰烈士稱號,遺骸葬在窯埠旁邊的蟠龍山下。十二烈士陵園就在司令部后院,張發奎為紀念碑題詞,葉博融的軍階最高,群塋中墓碑也最大。作為熱血男兒,40歲的葉博融沒有犧牲在抗日戰爭第一線,卻倒在一場本不應該發生的事故中。
后人敘寫前輩往事
移居美國的華文作家孔捷生是葉博融的外孫,1989年,他在《今天》文學雜志120期發表《龍城山鬼》文,《陌上美國》公眾號在2021年2月5日轉載該文與葉博融相關的部分。該文敘述了孔捷生的外祖父、第四戰區上校專員葉博融1940年在柳州窯埠因軍火庫爆炸犧牲,戰區司令官張發奎安置葉博融烈士遺屬在窯埠小學教學的歷史往事。
1900年出生于臺山寒門的葉博融,1922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法學院,作為優秀生,葉博融的畢業證書由校長司徒雷登親自頒發。1925年,葉博融成婚,次年長女出生,爾后葉博融被臺山師范學校聘為校長。任校長約兩年,葉博融便離職遠赴美國游學,住在舊金山長兄家里。游學結束后,歸來的葉博融應聘進入廣州市政府工作。1935年,葉博融調任瓊崖綏靖公署專員,大半年后又被調回廣州市政府。1937年8月起,廣州開始遭到日軍的轟炸,葉博融是國民政府公職人員,他沒有隨家逃難,而是奔赴珠海抗日,奮戰在打響華南抗戰第一槍的前線。日軍于1938年2月登陸珠海,遭到葉博融所在的唐家灣守備隊頑強阻擊;10月,廣州淪陷,葉博融仍在唐家灣一線打游擊。1939年,葉博融調到韶關第四戰區司令部,與家人團聚時為第四戰區上校軍官,戰爭已經將一介書生改造成一名戰士。
1940年初,葉博融隨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從韶關遷至柳州的窯埠,不久即發生彈藥庫爆炸事件。爆炸發生時,葉博融從司令部趕到現場,爆炸如滾雷般連續不斷。英勇的葉博融遇險不躲,指揮軍民疏散,一波強烈爆炸導致山體滑坡,葉博融不幸被飛迸的巖石擊穿顱骨。該事件的幸存者都深深記得葉博融屹立于硝煙中的身影,說若非這位軍官臨危不懼指揮疏散,死難人數將不堪設想。
葉博融犧牲后,第四戰區用鐵皮公文箱寄回他的遺物,里面僅有換洗衣服和書刊,毫無分文。國家正值艱難時世,國民政府僅能發給遺孀1000元法幣撫恤金。葉博融的妻子遭逢此突發變故,雖悲痛萬分,但表現出中華女性的堅韌品質,靠擺攤賣衣及挑擔沿街叫賣紅薯、芋頭,維系一家生計。
1941年,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將軍得知烈士子女的艱難生活狀況,由司令部發公函,安排葉博融的孩子到第四戰區創辦的韶關志銳中學(含附屬小學)就讀,烈士遺孤的學費與生活費全免。1943年,葉博融的長女(即孔捷生的母親)初中畢業。此時國民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張發奎將數十名第四戰區烈士遺孤、原粵軍第四軍遺屬及無家可歸的志銳學生接來柳州逐一面談,詢問有何愿望。葉博融的長女說想繼續升學,張發奎面有難色。第四戰區司令部只能在花名冊增添她為準尉附員,分配到柳州中正小學教書,領取微薄津貼,勉強溫飽。
張發奎從志銳中學接來的學生中有一名男生,他是淪陷區難童。韶關廣東省兒童教養院收容的孩子即使能考上志銳中學,亦因名額所限,須由張發奎親自挑選入校,這名男生就在其中。男生性格很活躍,在韶關就跟著演劇七隊當小演員,之后跟隨演劇隊繼續宣傳抗日。
一年后,這名男生和演劇隊來到桂林,途中到柳州探望志銳同學,住在司令部附近的窯埠實驗小學。窯埠實驗小學由第四戰區設立,財政歸柳江縣政府管轄,主要招收第四戰區軍部子弟。張發奎養女張麗芳、養子張威立,參謀長吳石、副參謀長陳寶倉的女兒都在這所小學就讀。此時有一教師職位空缺,直屬軍部的校方希望這名男生留下任教,校長鄭黎亞(特支成員)寫信給演劇七隊隊長吳荻舟(中共地下黨)要求留人,這名男生由此和柳州結緣。之后,他與孔捷生母親在志銳中學相識,后又一起在窯埠一帶教學,由此相愛。
孔捷生父親在窯埠實驗小學教書僅一年,張發奎就點名他及幾個志銳同學去投考中央軍校桂林第六分校,這原本就是張發奎當初在兒童教養院挑選這些難童的初衷。孔捷生父親考上軍校,修步兵課程,然而剛到桂林不久,日軍就發動“一號作戰”,中國軍隊不得不實施湘桂大撤退,桂林、柳州相繼淪陷,孔捷生父親隨軍校撤到百色,第四戰區司令部轉移到六寨。
1944年11月桂柳會戰,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孔捷生母親那時18歲,帶著一群小學生跋山涉水逃到貴州惠水,日軍追至貴州獨山,孔捷生母親和學生又轉徙安順。葉博融的遺骸一直葬在窯埠。抗戰勝利之初,孔捷生父親即接通知,中央軍校第六分校已取消,學員到重慶中央軍校重新入學。孔捷生父親寫信給張發奎,要求退學回廣州教書。抗戰勝利后,孔捷生父母團圓。1948年,葉博融的家人才重返柳州,將其骸骨火化后帶回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