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彭東明的長篇紀實文學《一生的長征》(原載《當代》2021年第3期)通過大量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成功地塑造了喻杰這位活生生的始終秉持共產黨初心的真正的共產黨人形象,作品的精彩描寫使喻杰這個形象血肉生動、立體豐滿,讓讀者仿佛可以感覺,可以觸摸,可以領略。作品特別出色的景物和環境描寫,也構成其突出的藝術特色。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長篇紀實文學《一生的長征》中的主人公喻杰(1902-1989)正是這樣一位始終秉持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共產黨人。喻杰一九二六年參加革命,一九三〇年參加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中央糧食部常務副部長、國家商業部副部長、中央監察委員會駐財政部監察組組長。一九七〇年初,他主動提出回到家鄉湖南平江麗江大隊(村)落戶。作品集中筆力描寫喻杰在此后的十九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鄉脫貧致富的工作中去,為家鄉的脫貧致富工作做貢獻;并且,他事事、處處以共產黨人的標準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具有真正共產黨人的崇高節操和風范。
帶領家鄉人脫貧致富,是喻杰回家鄉定居的根本目的,是他回鄉后的最大追求,也是他回鄉后投入最多的工作。喻杰回家鄉,不像一般人告老還鄉是為了回鄉享清福,為了頤養天年,而是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做貢獻,為了造福家鄉人民。喻杰剛回到家鄉時,第一次參加麗江大隊黨支委會,他在會上就說:“我今天來參加支委會。一是來報到,二是想聽聽大伙的意見,麗江村怎樣才能讓大家吃飽肚子。我們當初出去鬧革命,就是沒飯吃,想肉吃,沒想到,幾十年過去,大伙還是吃不飽肚子。”于是,喻杰始終圍繞著讓大家吃飽肚子去努力,他先是將家搬到了最靠山里、最偏僻也最窮的橫圳,自從喻杰和兒子硯斌全家搬到橫圳并開始在此辦點后,他便天天過問生產隊里的事,他親自帶領大伙到山坡上去積肥,秋后,橫圳的畝產一舉突破“綱要”,達到八百一十三斤。接著,喻杰又組織修路,一九七一年六月,喻杰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四千元,他建議從加義謝江修一條公路最后到達復興山腹地。在喻杰的建議下,許多在這塊土地上戰斗過的老革命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捐款,后來,又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公路一截又一截地往山的深處拓展,十五年后的一九八六年秋天,公路終于修成,公路自然給山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與此同時,喻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又采取帶頭集資入股的辦法修麗江水電站,為了修麗江水電站,喻杰因為手頭已無錢甚至將自己女兒存在他這里的幾千元也無償地投入進去,水電站修成后真真實實地達到了造福于麗江人民的目的。
始終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嚴格按原則辦事,有時幾乎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是喻杰作為真正共產黨人的又一突出特點。修麗江水電站時,喻杰規定,上邊有人來檢查時,只能在工地食堂里加兩個葷菜;有重要客人來時,喻杰親自作陪,每次陪完客人他都要規規矩矩地將餐票放在桌上。喻杰的小兒子喻立光小時候跟隨父親回到平江,高中畢業后不久參軍入伍,三年后,喻立光要轉業了,他不想轉回平江,他想轉到北京去,因為他的戶口在北京,按照政策,戶籍在哪里便可以轉業復員到哪里。喻杰說:“北京人口那么多,你跑去擠什么風水?你的戶口本來早就應該轉回麗江,只因你到蘆頭林場去搞副業,才拖著沒轉。”于是,喻立光轉業回到家鄉的岳陽當工人。一九八〇年開始,各縣有了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的指標,但要通過考試擇優錄取,喻杰的長孫喻元龍當民辦教師已經十五年,有人提議要喻元龍找爺爺給縣里領導打招呼,給喻元龍一個帶帽指標(當時也有一位老革命這樣做了),這樣喻元龍就可以免試錄取了,結果被喻杰一口拒絕,喻元龍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考試,一年又一年地考,終于在一九八七年考上。喻杰作為一個部級“高官”,對自己、對自己的親人從來不搞半點特殊化,從來不要半點照顧。
自覺地以主人翁的姿態和境界,關注鄉村發展,關心民生疾苦,關心國家大事,積極調查、了解情況,積極向當地黨委和政府,甚至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反映情況,提出積極建議,是喻杰作為真正共產黨人的第三個突出特點。喻杰回到家鄉不久,就碰到公社革委會劉主任組織開展農業學大寨,要將麗江河道改直,喻杰針鋒相對,對劉主任說:“這是蠻干,最后是勞民傷財。河流隨彎順勢走,那是自然的緩沖,你將河改直,它一沖到底,后果不堪設想。到最后,河水還得隨它自己的路走,而新改出的河道又會將田地毀壞。”喻杰實事求是,堅決地阻止了公社革委會的盲目蠻干。喻杰每年都要向黨中央、國務院、財政部,以及其他部委和省、市、縣、鄉寫出幾十甚至幾百封建議信和調查報告。時任國務委員兼財政部長的王炳乾在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日給喻杰的回信中說:“您來信反映的情況很好,對我們了解農村形勢,制定農村政策有很大幫助。”“您希望財政部多到農村和老革命根據地做些調查研究工作,以利于國家用于老、少、邊、窮的發展資金管好、用好,這個意見是很好的。”一九八一年,喻杰在加義生豬收購站發現生豬收購中的一些問題后,立即給商業部的領導寫了一封信,一個月后,喻杰收到了中國食品公司的回信:“您的關于生豬生產和收購方面幾個問題的信,部領導轉給了我們,特匯報如下。”在信的后面對喻杰所提出的幾個問題一一做了肯定性的回應。
可見,喻杰作為始終秉持初心的真正共產黨人的形象,是血肉生動的、立體的、十分豐滿的。
生動、多樣、豐富、特別有感染力的細節描寫,構成《一生的長征》的突出的藝術特點。
首先是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再現出獨有的自然場景和生活、社會環境。作品的開頭寫道:“一輛滿身塵土的客班車,喘著粗氣,緩緩地爬行在東洞庭湖邊。湖草在灰蒙蒙的太陽下枯黃著,柳樹早已落凈了葉子,裸露的湖灘開裂著蜘蛛網一樣的縫,湖水瘦成了一條河。這是在一九七〇年一月二十日,喻杰坐在這輛客班車上,回到闊別四十多年的故鄉。”“滿身塵土的客班車”是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土公路的真實寫照;那個年代冬季南方湖區干枯、蕭瑟的自然狀貌和貧窮、落后的人文環境都在這段描寫中被凸顯出來。作品在后文中寫道:“客班車卷帶著一股濃濃的塵土,在一道山坡邊的土屋前停住,這里便是加義車站。喻杰牽著立光的手下了車。然后從車站里搬來一架木梯子,爬上班車頂,將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一臺縫紉機、一捆衣衫搬了下來。客班車將喻杰父子倆丟落在這土屋前,又匆忙地卷起一股黃土走了。”這里的描寫對喻杰當年回家鄉時行李的簡單,對喻杰當年生活的節儉、簡潔,對當年鄉間公路的簡陋,等等,都生動地活畫出來了。喻杰回到家鄉的第二天,作品寫道:“喻杰習慣早起,山林里的鳥還沒叫,天還沒有大亮,他便悄悄地起了床。推開院門,那扇笨重的杉木門碾著門斗,發出一串蒼涼的‘吱呀聲,這聲音,和喻杰兒時聽到的一模一樣。”“他過了小木橋,踏著溪邊小路上的露水,沿著山邊往上走。這時,天邊泛起了魚肚白,連云山的山埂上,慢慢地有了一抹胭脂紅。他仰望著連云山,長久地注目,在那片深山密林之中,他在那里打了三年游擊,他熟悉那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道深澗。一團團白霧在山腰上滾動,飄散到田野的上空之后,便慢慢地變成了一抹輕煙,在村舍上空游移,他深深地呼吸著田野上清潤的空氣,他真切地聞到了這片土地上散發出來的固有的氣息,這是莊稼人迷戀的泥土氣息。”這里的細節描寫,將寫景、人物的感受、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情感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其次是在生動的細節描寫中塑造出獨特、鮮明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活地走到我們面前。作品中寫喻杰回鄉后不久,和當年一起參軍但因負傷后養傷而與紅軍失散了的戰友牛滿到各山區走訪,兩人在烈士的后代保佑家里住了一晚,喻杰早上起來,作品中寫道:喻杰“穿過堂屋,火塘里的火還在冒著余煙,他看見保佑抱著一個孩子,他老婆懷里也抱著一個孩子,他們就這樣斜靠在椅子上睡得正香。原來,他們家就兩個床鋪,保佑的娘帶著兩個孩子睡了一張床,還有一張床讓給了喻杰和牛滿睡,保佑自己和老婆便只好抱著孩子在這火塘邊上打盹。喻杰出了屋,站在階磯上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段細節描寫把當時鄉村的貧窮和保佑樸實、熱情、真誠的性格展露無遺。作品中這樣描寫烈士后代、退伍軍人吳東初建在樹上的家:“遠遠地望過去,那一叢密集的樹林里,冒著幾絲淡淡的輕煙,幾棵樹的半腰上,好像懸著一個喜鵲窩——這便是吳東初的家。走近了才發現這鳥窩并不小,下面用幾根圓木擱著,圓木上鋪了一層木板,四周也全部用木板釘上了,還留有兩個小窗戶,頂上用杉皮蓋著。”吳東初解釋說:“我爹就犧牲在這道坡里,如今我來給他做個伴,沒事時我就和他說說話。”并且說,住在這里,種莊稼、守野豬方便。這樣的細節描寫,將一位雖然貧窮但真誠崇拜革命父輩、堅持用勞動創造生活的樸實農民形象活畫出來了。作品中這樣描寫喻杰最初帶大曾孫子群益種田時(此時群益剛剛高中畢業不久)早上喊他起床的情景:“喻杰站在外邊階磯上喊一遍兩遍時,群益口里答應了,但是在夢中答應的,實際上還在呼呼地睡。老是只聽到答應,不見出來,喻杰便進他的房里去喊。在屋子里喊過兩三聲,群益便趕緊轉身,將一雙腳從蚊帳下掉出來。喻杰看到他一雙腳掉出來了,才出去,但出去了半天,仍不見群益伢子出來,他又喊著進了房,這才發現他橫躺在床上,一雙腳吊在外邊,又睡熟了。受了騙的喻杰懶得再叫了,他用手輕輕地去撓群益的腳板皮。這一撓可比叫管用多了,群伢子‘呵呵大叫著一個翻身下了床……”這段真實而生動的細節描寫,把一個既疼愛而又對曾孫子要求十分嚴格的太爺爺和一個因疲勞或者是因有點懶散而貪睡的年輕曾孫子寫活了。
再次是在生動的細節描寫中展露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黃泥橋的農民劉安如因老婆和大隊會計私通沒有得到處理,于是上訪,上訪也沒有解決問題,于是帶著兩個女兒步行一百多里路來找喻杰告狀,劉安如在喻杰面前哭訴了一個下午,天色已晚,喻杰便要孫媳婦安頓他們吃飯,并在家中住下來。孫媳婦卻皺起眉頭不愿意安頓,說他們一身都是臭烘烘的。喻杰說:“別人都瞧不起他,我們可不能瞧不起他。讓他們住一晚,大不了明天將被子拆下來洗。”這段細節描寫中自然地表現出來的喻杰對下層民眾的真情和關愛,頗為感人,后來正是在喻杰的出面協調下,才很好地解決了劉安如的問題。一九八五年秋天,喻杰在濟南的女兒向勤到麗江陪同父親住了兩個多月,作品寫道:“清早,她伴著父親一路去放牛,去扯豬草。牛吃飽后,豬草也扯好了。父親牽著牛,她背著豬草回家。回家后將炊煙生起,一邊煮早飯,一邊洗豬草、鍘豬草、煮豬潲。吃過飯,喂過豬之后,又和父親一道扛著鋤頭挑著糞到地里去種菜、鋤草、澆糞……人和豬的一日三餐,再加兩畝地里的工夫,日子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重復。夜里,父親在油燈下寫信、寫報告,女兒便就著這微弱的燈光將父親所有的衣服翻出來縫縫補補。”這里的細節描寫似乎平平淡淡,但卻把喻杰父女之間的情深和父女相互的默契,寫得特別到位、特別感人。作品中這樣描寫喻杰教曾長孫群益耕田:“麻鞭水響的季節來到時,喻杰趕著他的大水牯,掌著犁,在那長滿紅花草籽的稻田里翻耕。群益跟在后邊走。老爺爺告訴他,手要穩,犁要平,壟要勻……他的口里‘嗬吱——嗬吱地喚著牛,麻鞭在空中晃著,卻始終沒有落到牛的背上去。牛不緊不慢地踏著步子,犁鏵不緊不慢地將黑色的田泥一壟壟翻轉。三月的桃花日頭下,散發出腐草和牛糞的陳年老香。”這段富有詩意的細節描寫,把喻杰對土地的感情,對牛的感情,對農活的感情,對曾孫子的感情,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細節描寫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真實、真切,作者在描寫中完全做到了既真實、真切,又生動、形象,這是因為作者從小在平江長大,熟悉那里的一切,這次為了寫作《一生的長征》,又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采訪,生活是細節之母。
生動、逼真、原生態的景物和環境描寫,也構成《一生的長征》的一大藝術特色。
作品對山區景色和鄉人家里的境況有非常出色的描寫,能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作品中描寫喻杰剛回家鄉不久,和牛滿外出到山區走訪,來到保佑家,作品這樣描寫中午的山中景色:保佑家“屋子里煙太多,熏得人眼睛都睜不開,牛滿便陪著喻杰到屋外去走走。這時,濕霧又濃起來了,他們站在屋門口坪子上,再也望不見對面的山,四野是那么安靜,唯有屋角上的竹筧從后山架著泉水流進大木桶里發出的‘叮當響。”山野里突然涌起來的濕霧和山野的寂靜,都表現得十分真切。后面又寫第二天早上喻杰從保佑家起床后感受到的山區場景:“大雨過后的早晨,空氣是那么清新,漫山的林木都掛滿了水珠,一夜漲起來的小溪水,早晨又慢慢消退下去了。喻杰順著屋后的石板路爬到了后山頂上,然后站在那里長久地張望著。后來,太陽出來了,山澗白色的霧蒸騰起來,形成了一道七彩的虹。”這里是通過喻杰的視覺和感覺來寫山區獨特的美。后文寫喻杰和牛滿走訪到狗牯(狗牯也是烈士后代)家住,作品寫道:“火塘里的火慢慢燒著,幾根濕柴,一頭在燒,另一頭在流水,因為太濕,總是燒不旺。老六用一個竹火筒吹過不停,柴草灰從火塘里飄起來,然后落到人們的頭上、身上。這火屋,始終彌漫著濃濃的煙霧,有時熏得人眼睛都睜不開。”這里把狗牯一家貧窮而又懶惰的境況寫得讓人感同身受。作品寫麗江水電站剛修建成功后,“喻杰便拄著拐杖上山口電站工地上去了。他在那道剛砌起來的大壩上來來回回走著,像是在尋找什么。大壩砌得很牢,它將一季雨水牢牢地擋在了群山的懷抱。這新降的雨水映襯著漫山遍野的灌木叢林,猶如一杯釅釅的青梅酒,綠得發藍,綠得令人心醉。”用獨特、詩意的比喻寫出了麗江水電站的靚麗,直接刺激人的視角和嗅覺,讓人心曠神怡。
用景物和環境描寫襯托和凸顯人物性格,構成作品的又一突出特色。在喻杰的提議和組織下,麗江村開展了植樹造林運動,作品寫道:“于是,一場空前的造林運動在麗江村開展起來了。十年后,這些苗木全部成林,麗江村山山嶺嶺林木茂盛,家家戶戶綠樹環繞,全村的山林蓄積量達到了六萬多個立方。”這里在環境描寫中凸顯出了喻杰一心為民辦實事的性格特點。作品中這樣描寫美麗的麗江河:“麗江河從連云山上流下來,時而從幾丈甚至幾十丈高的山崖上跌落,發出轟轟烈烈的巨響,時而安安靜靜地流,在田野上三五里聽不見一絲水響。時而落下一個深潭,蓄著一汪寧靜如夢的綠水,幾根竹竿撐不到底,但卻能透過綠水看見水底那些紅的、黃的、白的、黑的卵石,那些白條、鯽魚、紅鯡魚,便在這透明的水中靜靜地游來游去。”這美麗、潔凈、透明的麗江河也是淳樸、單純、憨厚的麗江兩岸山民性格的真實寫照。喻杰帶領大曾孫子群益參加“雙搶”勞動,作品寫道:喻杰“終于喊醒了群伢子,也喊醒了整個橫圳,喊醒了四周的群山。這邊和那邊的屋場便有了人語,有了狗叫。疲倦的大地上,一片片稻子在收割,一片片收割過后的田野又在翻耕,一片片翻耕過后的水田又在栽插……這是流火的七月,這是搶收搶種的季節,這是農人們勞累不堪的日子。”“牛糞與腐草熏人的氣息里,喻杰與群益又在烈日下栽插晚稻。喻杰栽一丘田,群益栽一丘田……他們是橫圳頭一家最先將晚稻插下去的。”喻杰以及在他教育、感染下的群益都已經成為了真正的農人,已經和田野融為了一體,他們的勤勞、他們不怕艱辛的性格已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作者彭東明在《一生的長征》中,借助出色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成功地塑造出了喻杰這位活生生的始終秉持共產黨初心的真正的共產黨人形象。
責任編輯: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