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杰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河道生態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這就需要相關單位加強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基于此,論文就當前我國的城市河道問題、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以及河道治理措施和相關的案例分析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河道整治,生態修復,水質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進行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城市河道的原有生態平衡 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河道原有的生態平衡,不 利于實現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相關單位需要加強對城市河道問題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措施,最終緩解我國 的城市河道污染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概述
城市河道承擔著城市的防洪、排水、供水、航運以及納污等多重功能, 既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可利用資源,也是城市生態系統和景觀體系 的珍貴資源,是城市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于城市的高速發展, 大量城市河道被人為的進行開發與改造,對城市徑流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 的負面效果。例如,許多城市河道承受著裁彎取直、河底硬化、邊壁渠化 以及河道侵占等現狀,這阻斷了城市河道內生態與陸地生態的相互聯系, 降低河道原本具有的自凈功能,也減少水生物的多樣性,從而帶來一系列 的水環境問題。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不少城市河道無法支撐起人們對城市 水體的幸福感需求,這既不利于現代城市文明的健康發展,也與當代社會 所提倡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背道而馳。開展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是實現 當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舉措。
二、當前我國的城市河道問題
(一)河道水質破壞較為嚴重
當前,我國城市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河道水質破壞較為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如:1. 我國城市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城市工業生產企業也在不斷增加,有很多工業生產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進而造成了河道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對水體內部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2. 城市的居民的環保理念還有待強化,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沒有注意加強對河道水體的保護,無形中也加重了水體污染情況;3. 部分城市內部的環境保護人員沒有對河道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使得河道水體污染的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還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城市河道泄洪能力較差
受到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影響,城市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各類建筑 工程數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擠壓了城市河道河流原有的空間面積,使 得河道底部的泥土堆積現象較為嚴重,最終降低城市河道的泄洪能力。一旦出現較大的暴雨等自然災害,城市河道則無法發揮自身的防洪作用,容易 造成城市內部洪澇問題,影響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些都需要相關的治理人員加強重視,注意進行城市河道的疏通,加強對城市水體的保護。 三、河道生態修復技術
(一)近自然生態法
近自然生態法遵循日本的"多自然河川工法"理念,注重城市河道的綜合治理,強調城市河道與水生動植物之間的內在影響和協調作用,旨在提高城市河道和河漫灘的連續性,注重綠色生態和景觀建設。實施過程中通過時空兩個層面對河道的過程和形態進行綜合修復,包括空間層面的河道_淺灘地形構造,時間層面的水流加速減速、營養物質的獲取及釋放, 及河道多樣性與動態性結合在內的生物綜合修復法。典型的方法措施有將渠化河岸改造成河灘綠地并利用河灘進行旁側型水質凈化設施建設、濕地恢復,魚類棲息地營造等生態構建;對護坡進行自然化和多樣化改造,在濱水部分恢復水生植物以及魚蝦等水生生物棲息地;水岸線的自然化、還彎去直等。同時因地制宜,正確地了解和量化物理變量和生物變量之間的響應曲線,以解決人為作用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問題。并在城市河道生態修復工作中,不斷探索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技術方法。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近自然生態法已在歐美國家的工程建設、流域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并有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技術規范。典型的近自然生態法修復工程實踐有韓國首爾清溪川修復工程、新加坡加冷河修復工程和美國密西西比河修復工程。
(二)生態河堤修復技術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對河流資源進行利用時,通常會修建河堤。通過河堤的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河流的合理流動,并保障河流周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為了提高河堤修建的堅固性,通常使用的是混凝土結構。 在實際的河堤建設過程中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 相關單位應用生態河堤修復技術,對河堤進行改造,不斷提高河堤建設的生態性,盡量少使用純混凝土河堤,建設生態河堤,加強對周圍自然條件的融合,最終提高河流水體本身的生態性。
(三)生態河床修復技術
河床指的就是河道的底部。在過去,我國在對河流進行治理時,一般 都會對河床采用硬質的材料進行建造,希望通過降低河流底部的摩擦力, 來提升水流速度。但是,硬質材料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會改變河流底 部原有的生態環境,嚴重時還會改變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的棲息環境,影 響動植物的正常生存。通過應用生態河床修復技術,應用泥沙河堤來提高河床的生態性,避免使用硬質材料,進而保持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四、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河道生態修復仍在進行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該研究大多體現在對宏觀問題的實際解決,缺乏理論的深人,對于生態修復中的部分機理仍處于探索階段。如生態補水量的內涵和在修復過程中的實施和管理,及生態補水對水源地的生態影響,目前尚沒有研究清楚。今后值得研究的幾個發展趨勢概括如下。
將泥沙輸運的研究與城市河道生態修復緊密聯系起來。人類對河道的人工改造必然會帶來河流來沙的變化,進而對河床演變產生作用,影響水情。目前泥沙輸運的理論研究已經較為成熟,泥沙作為河床營養鹽和水體污染物的載體,會對城市河道水質和依賴于營養鹽的河道生態帶來一定影響。但泥沙輸運對河床產生的變化是否會對河道生態修復產生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目前尚未可知。因此未來泥沙輸運理論與河流生態修復的耦合研究將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河道生態修復的適應性管理研究。作為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項目,城市河道生態修復的結果往往無法一步到位。成功的河道生態修復需要處理好自然科學與社會層面的分歧,且離不開對自然、文化、歷史、財政和政治等因素的綜合考慮。在科學地實施河道生態修復中,需要正確地了解和處理好各因子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出量化關系曲線,并建立起相對的理論 模型,從而對修復產生指導性作用。同時還能根據關系量化模型,積極觀 察河道對修復措施的響應,實時調整修復措施。更科學、更嚴謹的適應性管理研究,將成為未來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成功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王麗顏.隋宇航.李賀.河道治理中的生態修復技術淺析[J].水能經濟 .2019(1):223.
[2]王建卉.基于水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與探索[J].水能經濟 .2019(1):76.
[3]李松.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工程建設與設計 .2019(7):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