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賢美
本文從《楊貴妃》中六種樂匯“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和“楊貴妃”主題中核心旋律音程向位的回旋性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楊貴妃”主題中核心樂匯“音程向位”貫穿全曲,使得“楊貴妃”主題從微觀的角度顯示出宏觀結構上的回旋性特征。體現出歌劇音樂中“音程向位”嚴密的邏輯性與規律性。本文分析時使用字母較多,故采用希臘字母表示。

表1:本文使用的希臘字母
《楊貴妃》中使用了六類樂匯,“‘向位模塊’在音樂中不斷再現或變化再現時,則與傳統音樂中的‘動機’有某種類似之處,在傳統音樂中,‘動機’是貫穿一部作品或其中一個段落的短小音型,即兩個以上的樂音所組成的曲調片段,而現代音樂的向位模塊,則主要著眼于音程進行的方向,它同樣可以看作是曲式結構的最小單位之一。”[1]
按照樂匯在樂曲中出現的順序將其編號,分析其旋律“音程向位”的特征歸納列表。

表2:歌劇《楊貴妃》中六種樂匯“音程向位”特征
四個主要主題中使用六類樂匯,每類樂匯都有多個變體。樂匯“α”的變體有三種,三種變體的內部變體種類共7種。樂匯“α”在全曲共出現30次,是折向進行,最早出現在序曲部分。其次出現在唐明皇詠嘆調《真情真愛》,再次出現在貞子等六重唱《娘娘有何罪》。樂匯“β”的變體有九種,九種變體的內部變體種類共22種。樂匯“β”在全曲共出現92次,是斜折向進行,最早出現在序曲部分。樂匯“γ”的變體有六種,六種變體的內部變體種類共13種。樂匯“γ”在全曲共出現42次,是橫斜向進行,最早出現在序曲部分,是“娘娘歸天”主題的核心樂匯。樂匯“δ”的變體有四種,四種變體的內部變體種類共9種。樂匯“δ”在“楊貴妃”主題六次完整出現時共出現66次,為斜向進行,是“楊貴妃”主題的核心樂匯。樂匯“ε”的變體有兩種,兩種變體的內部變體種類共3種。樂匯“ε”在全曲共出現10次,是斜向進行,最早出現在序曲部分,是“楊貴妃”主題的核心樂匯。樂匯“ζ”的變體有一種,其內部變體種類共1種。樂匯“ζ”在全曲共出現4次,是橫向進行,最早出現在序曲部分,是“唐歌”主題的核心樂匯。
結合歌劇《楊貴妃》中四個主要的音樂主題,具體論述六類樂匯在四個主題中的運用。
1、“唐明皇”主題在歌劇中的運用情況及結構特征

2、“唐明皇”主題旋律中的樂匯
“唐明皇”主題旋律主要使用三類樂匯,按照其在樂曲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分別是樂匯“α”、“β”、“γ”。在主題旋律中的體現,見譜例1。

譜例1:唐明皇主題旋律
綜上,歌劇《楊貴妃》中“唐明皇”主題使用了兩個核心樂匯:“α(+5-1)”和“β(+3-1-4)”,各使用了30次。兩個樂匯一個折向,一個上行再下折向。因此按重要性排列,“α”是“唐明皇”主題最主要的核心樂匯。
1、“楊貴妃”主題在歌劇中的運用情況及結構特征
歌劇《楊貴妃》中“楊貴妃”主題共出現十次,其中完整出現六次,片段化出現四次。“楊貴妃”主題每次完整出現時第一樂句的旋律形態由同頭異尾的兩個樂節重復構成,形成“疊”。在音樂材料上,樂句采用合尾的旋律發展手法,起到呼應統一全曲各段旋律的作用,符合中國傳統旋律發展手法中“合尾”的創作技法,并借鑒昆曲的創作特點。

譜例2:楊貴妃主題旋律
2、“楊貴妃”主題旋律中的樂匯
“楊貴妃”主題旋律主要使用兩類樂匯,按照其在樂曲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分別是樂匯“δ”、“β”。在主題旋律中的體現,見譜例2。
a句旋律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δ(+2+7+3)δI(-5)ε(+2-4+2-2)],a1句旋律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δ(+2+7+7)δI(-5)ε(+2-7+3+2)],b句 旋 律 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δ2(+2+2+5+3)βⅣ1(+2-2+2)βⅡ(-2-3+3)],a2句旋律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βI3(+2+10-3)δⅡ(-5-2)α1(+2-4)]。
1、“唐歌”主題在歌劇中的運用情況及結構特征
歌劇《楊貴妃》中“唐歌”主題共出現兩次,第一次是第一幕第3首女聲齊唱《唐歌》,第二次是第五幕第3首楊貴妃與唐人的對唱《唐歌》。《唐歌》的主題旋律優美,以第一次出現時為例,采用中國民族五聲調式,曲式結構為復樂段A(a+b)+A1(a1+b1)。A段兩句樂段,對比句法,非方整性結構,結束于b羽七聲清樂調式。A1段兩句樂段,非方整性結構,結束于e商七聲清樂調式,相較于A段,結構擴充了兩小節。
運用中國傳統樂種常用的旋律發展手法,“對,即對句。對句有相同旋律的對句與不同旋律的對句兩種形式,其對應的方式以樂節或樂句為單位進行。”[3]在《唐歌》中,“兩句對應時雖然旋律不相同,但以其相應的節奏或句幅的一致性,在變化中求得相應呼應的對比與協調。”[4]a句為4小節樂句,b句也為4小節樂句,在句幅上體現出一致性。a句與b句的前兩小節在節奏與旋律上形成對比,但a句與b句后兩小節的節奏相同,a句落音于e商,b句落音于b羽,體現出五度相生的呼應關系。
2、“唐歌”主題旋律中的樂匯
“唐歌”主題旋律主要使用兩類樂匯,按照其在樂曲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分別是樂匯“δ”、“β”。在主題旋律中的體現,見譜例3。

譜例3:唐歌主題旋律
a句旋律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ζ(→0)βⅣ2(+2-9+2)δⅢ(+2)δⅡ1(-5-2)],b句旋律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βⅢ(-3+3+2)βⅣ3(+2-4+2)δⅢ(+2)δⅡ1(-3-2)]。
綜上,歌劇《楊貴妃》中“唐歌”主題使用了兩個核心樂匯:“δⅡ1(-5-2)”和“βIV3(+2-9+2)”,各使用了9次和10次。兩個樂匯一個斜向下行,一個下折向再上行。因此按重要性排列,“βIV3”是“唐歌”主題最主要的核心樂匯。
1、“娘娘歸天”主題在歌劇中的運用情況及結構特征
歌劇《楊貴妃》中“娘娘歸天”主題共出現四次,分別于第三幕出現三次,第四幕出現一次。第一次是第三幕第2首男聲合唱《開元盛世》,第二次是第三幕第6首唐楊對唱《只為情和愛》,第三次是第三幕第7首貞子等六重唱《娘娘有何罪》,第四次是第四幕第8首男聲齊唱《閃回之一》。“娘娘歸天”主題每次出現時的旋律音高有所變化,但都采用八度大跳音程。以第四幕第8首男聲齊唱《閃回之一》為例(見譜例4),全曲僅此一個樂句。曲式結構為單一部曲式Int+A(a)+Coda,引子與尾聲都是對白,內容同樣為“請娘娘歸天”。“娘娘歸天”主題在前三次出現都是作為伴奏聲部或低音鋪陳來渲染氣氛,烘托出緊張的環境。只有在第28首是作為單獨的分曲,由男聲齊唱。
2、“娘娘歸天”主題旋律中的樂匯
“娘娘歸天”主題旋律主要使用一類樂匯,按照其在樂曲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編為樂匯“γ”。在主題旋律中的體現,見譜例4。

譜例4:娘娘歸天主題旋律
樂句的旋律音程向位是[樂匯γI(→0→0+12→0)γI(→0→0+12→0)γI(→0→0+16-4→0)]。歌劇《楊貴妃》中“娘娘歸天”主題每次出現都使用同一個樂匯及其變體,核心樂匯為:“γI(→0→0+12→0)”,使用了10次。樂匯是橫向再上行再橫向的進行。因此按重要性排列,“γI”是“唐歌”主題最主要的核心樂匯。
通過分析音樂的主題旋律,得知歌劇《楊貴妃》中有“唐明皇”、“楊貴妃”、“唐歌”、“娘娘歸天”四個主要的音樂主題。通過分析樂匯,得知歌劇《楊貴妃》中六類主要樂匯“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六類樂匯貫穿全曲,在四個主題中分別體現出不同的形態。其中“唐明皇”主題旋律主要使用三類樂匯,分別是樂匯“α”、“β”、“γ”;“楊貴妃”主題旋律主要使用兩類樂匯,分別是樂匯“δ”、“β”;“唐歌”主題旋律主要使用兩類樂匯,分別是樂匯“δ”、“β”;“娘娘歸天”主題旋律主要使用一類樂匯,編為樂匯“γ”。
《楊貴妃》中使用了兩個核心樂匯:“δ(+2+7+3)”和“δI(-5)”,這兩個樂匯都出現在“楊貴妃”主題中,各使用了17次和25次。兩個樂匯一個斜向上行,一個斜向下行,形成一問一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研究發現,但凡“δI”單獨出現都是起連接作用的經過性樂匯,或者是位于附屬性結構位置,只有“δ”和“δI”聯合出現才是代表“楊貴妃”主題的正式出現。因此按重要性排列,“δ”才是最主要的核心樂匯。(表3,見58頁)
“楊貴妃”主題核心樂匯“δ”不止出現在序曲中,也大量出現在各個唱段。回旋曲的曲式起源于民間的分節歌式的輪舞歌曲或歌舞曲。這種音樂的特點是:經常分為前后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旋律在每次反復時,都變換歌詞,稱之為領唱或分節歌;第二部分在每次反復時曲詞都固定不變,稱之為副歌。回旋曲式的表現特點是主部主題始終占主導地位以及最終的肯定,為表達已經達到的或已經肯定的結論性樂思的一再出現成為主導因素提供了方便,具有總結概括的意義。
音樂內容必須通過各種表現手段和一定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并且要在一定的結構形式中將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組織起來,這樣才能獲得音樂的明確性和完整性,才能傳達有思想有內容的音樂語言。只有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邏輯、多層次、多方面的發揮出來,才形成思想內容在表達過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此階段性就是音樂作品曲式形成的基礎。從歌劇《楊貴妃》的微觀結構入手,分析歌劇中四個主要主題的旋律樂匯,發現每個主題的核心樂匯都各不相同,其中樂匯“d”是整部歌劇最重要的核心樂匯。此外,通過對歌劇《楊貴妃》中六類樂匯“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及六類樂匯在四個主題中的運用的具體闡述,得知歌劇《楊貴妃》中核心旋律音程向位具有回旋性結構特征。■

表3:《楊貴妃》中“楊貴妃”主題核心樂匯“δ”的結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