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福建省輻射環境監督站 福建福州 350013)
福建省境內河流眾多,是我國水資源蘊藏量豐富的省份之一,水資源總量1 219.62 億m3,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4.3%。水環境質量歷來是公眾關心的問題,生態環境部門除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規定對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水每年進行1 次39 項水質全分析監測外,并對水源進行放射性水平監測。水中總α、β 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薦的對水質放射性污染監測的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出水體中放射性的總體水平。總放射性分析通常是指總α 放射性與總β 放射性的分析測量,所分析的不是樣品中某種核素的活度濃度,而是分析樣品中α 放射性核素或β 放射性核素的總活度濃度。由于總放射性測量方法不僅簡便、快速,而且成本低、分析結果快,因此,總放射性分析測量方法適用于對大量放射性樣品的快速篩選。通過對樣品進行總放射性測量,如果該樣品的總放射性活度濃度處于正常范圍,就可以減少對該樣品進行單種核素的分析測量,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還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本調查旨在通過對福建省地下水中總α、總β 放射性水平的分析測量,了解福建省地下水放射性水平變化,及時發現可能的水體放射性污染,并評估其放射性污染程度。同時,也可以建立福建省水體放射性水平基礎數據庫,為開展水環境輻射評價積累數據。
采樣前先將采樣設備清洗干凈,并用原水沖洗3 遍聚乙烯桶。樣品采集后,按每升樣品加入20 mL 硝酸溶液(5.2)酸化樣品,以減少放射性物質被器壁吸收所造成的損失。樣品采集后應盡快分析測定,樣品保存期一般不得超過2 個月。采樣量不少于6 L。測量澄清的樣品,可通過過濾或靜置使懸浮物下沉后,取上清液[1]。
(1)視水樣中殘渣量而定,取1 L~4 L 水樣倒入燒杯中,緩慢加熱至沸,蒸發至30 mL 左右。
(2)將燒杯中少量濃縮液連同沉淀一并轉入已灼燒稱量的小燒杯中,用少量硝酸或鹽酸(4.3)洗滌燒杯2~3 次,洗滌液一并轉入小燒杯中,在電熱板上蒸干。
(3)將小燒杯置于馬福爐450 ℃下烘1 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準確稱量,算出殘渣總量。
(4)將殘渣研細,混勻。
(1)準確稱取約210 mg(不足210 mg 時將盡可能多取)殘渣,放入測過本底值的不銹鋼測量盤內,加入數滴丙酮均勻鋪樣,制成樣品源。
(2)分別準確稱取約210 mg的241Amα 源和40Kβ 源且分別放入測過本底值的不銹鋼測量盤內,加入數滴丙酮均勻鋪樣,制成α、β 標準源。
(3)用MPC9604 型低本底αβ 測量儀測量標準源進行標準效率刻度。
(4)用MPC9604 型低本底αβ 測量儀同時測量樣品源的αβ 放射性。
(1)計數效率計算公式如公式(1)。

式中:E 為計數效率,%;ns為標準源計數率,min-1;n0為本底計數率,min-1;as為標準源的比活度,dpm。
(2)水樣總放射性活度計算公式如公式(2)。

式中:C 為水樣總放射性,Bq/L;n 為樣品源計數率,min-1;n0為本底計數率,min-1;W 為灰樣(殘渣)總重量,g;w 為測量灰樣(固體)殘渣重量,g;E 為計數效率,%;V 為水樣體積,L。
2015—2019 年采集福建省各地區地下水樣共44 份,分別對采集水中的總α 和總β 進行了測量,監測結果見表1。

表1 福建省2015—2019 年地下水總α 和總β 放射性水平監測結果 單位:Bq/L
(1)由表1 可見,總α 活度濃度在0.01 Bq/L~0.14 Bq/L,均值為0.04 Bq/L,而總β 活度濃度在0.05 Bq/L~1.10 Bq/L,均數為0.38 Bq/L。每個設區市總α的活度平均值范圍從(0.01±0.01)Bq/L(三明)到(0.10±0.03)Bq/L(廈門),具體順序是:廈門>漳州>福州>龍巖>南平>莆田>泉州>寧德>三明;而總β的活度平均值范圍從(0.09±0.08)Bq/L(龍巖)到(0.99±0.13)Bq/L(漳州),具體順序是:漳州>泉州>福州>廈門>三明>寧德>南平>龍巖。
(2)由表1 和表2 可見,所有地下水樣的總α 放射性活度都低于WHO 推薦的最大限值(0.5 Bq/L),與全國環境水平處于同一水平。漳州市歷年的總β 放射性活度年度均值明顯高于其它設區市,個別年度的總β 放射性活度濃度值高于WHO推薦的最大限值(1 Bq/L),具體可見圖1。

表2 福建省2015—2019 年地下水總α 和總β 放射性水平與全國測值范圍對比表 單位:Ba/L

圖1 漳州市2015—2019 年地下水總β 放射性濃度
(3)福建省為有核省份,目前運行的寧德核電廠和福清核電廠分別位于寧德市和福州市。由表1 可知,核設施所在地寧德市和福州市地下水中總α、總β 放射性活度濃度與其他設區市相比未見明顯異常,未監測到因核電基地運行引起的異常。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福建省地下水中總α 活度濃度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5]中規定的放射性指標指導值(0.5 Bq/L),處于正常環境水平。總β 活度濃度高于全國輻射環境水平,其中漳州市地下水監測點的最高值為1.1 Bq/L,高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5]中規定的放射性指標指導值(1 Bq/L),這可能與福建省地質結構中廣泛分布花崗巖有關。根據1983—1990 年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結果顯示,福建省地下水中的鉀-40 活度濃度較高,其中漳州市最高可達1.67 Bq/L,不考慮其余核素,換算為總β活度濃度值至少為1.67 Bq/L。因此,可認為福建省地下水總β活度濃度偏高是由于鉀-40 活度濃度偏高引起的,但仍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同時,鉀-40 在人體內含量是相對恒定的,該地下水即使作為飲用水源,也不會顯著增加人體的內照射劑量,從輻射劑量學角度而言沒有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