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2021 年 7 月 16 日一大早,省黨員教育中心四級調研員李贊的電話就響個不停——省直各黨政機關紛紛與她聯系,領取大型黨員教育電視片《百年奮斗》的視頻光盤。
《百年奮斗》自2021 年 6 月展播以來,在全省廣大黨員干部中反響強烈,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李贊不由得感慨: “看到片子如此受歡迎,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從提出創意到打磨腳本,再從采訪拍攝到反復精修,《百年奮斗》的創作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以滿滿的匠心和誠意為黨的百年華誕獻上了一份深沉的厚禮。
一次“深情獻禮”的創新嘗試
《百年奮斗》的創作意向產生于 2020 年 3 月。
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時任省黨員教育中心副主任劉建平正在家中構思新一年的黨員教育制片工作。“在建黨 100 周年的特殊時間節點,作為黨員教育工作者,不做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出來,會留下遺憾!”拍一部黨在黑龍江的歷史的黨員教育片的想法從此萌發。
事實上誰都知道,要拍攝這樣一部黨員教育片,面對的將是重重困難。當劉建平將想法向省委組織部領導李桂春、馮海龍、張鳳臣等匯報后,得到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同時,部領導也提醒他,制作這樣一部工程巨大的片子,挑戰會超出想象!
決心已定,省黨員教育中心馬上組建團隊著手落實。
拍攝這樣一部記錄中國共產黨在黑龍江的光輝歷程的電視片,在全省范圍內尚屬首次。如何從歷史中擷取精華?如何科學、合理、藝術地利用黨員教育電視片的形式和手法,全面解讀、詮釋這一重大課題?如何讓觀眾看得投入、悟得深刻?太多的未知和問號擺在了創作團隊面前。但全體創作人員都十分清楚,他們最關鍵的是,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黨性觀念。
在進入創作階段時,團隊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困難:一是黑龍江一百年來的歷史資料浩如煙海,篩選的工作量巨大; 二是很多此前預想的典型事例挖掘得還不夠充分,甚至對有些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尚無定論。
省內30多個市縣、北京、西柏坡、丹東、長春……創作團隊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走訪,采訪了一大批黨史專家、軍史專家、歷史親歷者或知情人,召開座談會20 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電視片的拍攝首次將視角站位提升到國家級層面——團隊經大量溝通協調,先后與中共中央黨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等部門取得聯系,邀請權威專家對黨在黑龍江的歷史進行點評,以期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回顧總結黨在黑龍江的奮斗征程。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撰稿人劉建平的辦公室漸漸摞起了一人多高的資料,經過嚴格篩選,最終確定了從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經中東鐵路傳入中國到 2021 年龍江人民合力戰“疫”,長達一百多年的豐富素材。經過反復研討和論證,該片按照“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三個階段的劃分,創新性地將龍江一百多年歷史分為三集講述,分別為《犧牲之志》《奉獻之歌》《振興之路》,每一集既要有基本理論的闡述,又要有歷史和現實的事例佐證,并從鮮明的人物和事例切入,解讀和論證每個部分的深刻內涵。
對一部紀錄片來說,最“吃勁兒”的要數“寫腳本”階段。
“盡管前期積累了上百萬字的材料,但怎樣將材料消化、吸收、提煉,并轉換成電視片腳本文字,再用何種電視技術呈現出來…… 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了能沉下心來搞創作,劉建平通常選擇在晚上 10 點以后構思腳本,“夜深了,比較安靜,能盡快沉浸到每個歷史階段的氛圍和意境中”。前兩集的腳本創作比較順利,但是在創作第三集時遇到了困難。由于最后一集是講述黨的十八大來的現實題材部分,創作團隊掌握的情況相對較少,部領導請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薛蘭奎副主任幫助提供材料、審核把關。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過反復推敲,片名也最終確定下來,只用了簡簡單單卻又深沉厚重的四個字——“百年奮斗”。
講述“有血有肉”的龍江故事
故事要以何種形式呈現?片子如何選材才能避免空泛?進入拍攝階段,創作團隊需要不斷克服這些技術難點。
“要把人物、事例放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觀察,以小見大。”對上述問題,劉建平有著自己的思考,“這樣或許少了幾分‘驚天動地,但成片效果無疑會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在創作過程中,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桂春多次叮囑劉建平,要把黨史寫出高度、寫出溫度,再打造一部像《豐碑》那樣的精品力作。
正是在這個思路引領下,《百年奮斗》中才出現了這樣的畫面:與日寇作戰中,北滿抗聯總司令趙尚志兩次被錯誤地開除黨籍, 卻始終初心未改,在給北滿省委的《請求書》中這樣寫道:“黨籍是每個共產黨員的生命,我不能一天離開黨,黨也不要一天放棄對我的領導……”腥風血雨,更能檢驗一個人信仰的成色。“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當一些不堅定的共產黨員“騎在墻頭、看風向”甚至紛紛發表脫黨聲明時,周保中——這位即將晉升為國民黨少將的團長,卻毅然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
拍攝期間,攝制組日夜兼程奔赴各地,走訪了100 余家單位,采訪了 80 余位歷史親歷者、老黨員、事件知情者及20 余位黨史、軍事專家。在赴京采訪專家期間,正趕上全國兩會召開,并且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各項活動也十分繁忙,邀請專家十分不易,攝制團隊發揚“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辛萬苦”的堅韌不拔精神,有時為了抓住一位專家的“空檔”,甚至要在北京等上幾天時間,僅僅為了拍攝一段十分鐘的專訪…… “做片子就必須有耐心,不能怕麻煩!”參與黨員教育片制作工作多年,馬強、李贊和王欣雷等編導對此習以為常。
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導演、編輯和制作人員幾乎每天都是滿負荷狀態,有時為了一個畫面、一張照片,就要跑到相關場館翻閱大量資料。粗略計算,攝制組共查閱 200 多盤影視資料,遴選出上千張圖片。
歷經 400 多個日夜,總行程累計 20 000 余公里,講述 150個故事……《百年奮斗》的初片最終在2021年5月月末“新鮮出爐”。
立足“工匠精神”的細致打磨
《百年奮斗》的初片出來后,制作團隊對第三集《振興之路》的效果不甚滿意。導演劉建平仔細審看后感到:“故事呈現的效果還不夠生動,看著太‘硬了,需要更多的故事做小切口, 要更加貼近觀眾。”
但是,此時對片子進行大幅修改卻存在著極大的困難——距離“七一”只有1個多月了,片子交付上級領導審看還需要時間,而且刻錄光盤還需要 20多天。仔細算下來,留給團隊補充采訪的時間最多也就十幾天。
沒時間考慮太多,經請示部領導同意,創作團隊立即組織人員對畫面進行精細修改,劉建平則親自帶領攝制組到基層進行采訪補拍。幾經努力,最后較好地完成了對第三集片子的細化和“軟化”。
在《百年奮斗》的具體修改過程中,對于每一個故事情節、每一幀畫面甚至每一個字,大家都反復討論斟酌。
那段時間,整個團隊都處在“5+2”“白加黑”的加班狀態。對于這樣一部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講述黨在龍江奮斗歷程的電視片,投入多大的精力都是值得的。大家白天拍攝、晚上制作,連續作戰,才為這部片子的成功推出夯實了基礎。
最終,這部經過精心打磨和千錘百煉的電視片,在 6 月上旬審看時,獲得了部領導、黨史專家和電視藝術專家的充分肯定。
“精雕細琢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以匠心致初心的精神。”省黨員教育中心主任盧波說,這樣一部時間跨度長達百年、氣勢恢宏的電視片從無到有的過程,離不開創作者對使命責任的擔當與堅守。
2021年6月28日—30日,《百年奮斗》首先在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法治頻道播出,7月月初又在省干部教育網絡學院上線,截至8月5日,播放量累計突破35萬次,在所有課件里遙遙領先。而在“龍江先鋒”微信公眾號的后臺,對片子的贊美之詞也紛至沓來。
中共穆棱市委副書記劉曉野認為:“通過《百年奮斗》,我們重新認識了黑龍江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涌現出的英雄典范,比如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楊子榮等革命烈士,王進喜、馬永順、王啟民、劉永坦、崔道植等先進模范,他們用理想和信念、鮮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鑄就了我們黨在黑龍江大地的浴血奮戰史、艱苦創業史、改革創新史。”
無獨有偶,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楊頔寫道:“該片在生動講述中蘊涵思想深度,在冷靜敘事中飽含情感溫度。我是眼含熱淚看完這三集片子的,既深受教育,又無比振奮,作為一名團省委的組工干部既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壓力,更充滿了‘強國有我的干勁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實驗設備管理中心的韓巍在觀看《百年奮斗》后感慨萬千:“《犧牲之志》讓我潸然淚下,《奉獻之歌》讓我心懷感恩,《振興之路》讓我豪情滿懷。我們要學習、繼承、發揚龍江‘四大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對《百年奮斗》創作團隊而言,觀眾能有這樣的所學、所感、所悟,便是對 400多個日夜辛勤創作的最好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