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意識是在社會交流、互動中的人們所形成的一種信仰和感情的總和,因此具有共識性、同一性和整體性。中國傳統音樂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人們在群體意識中或有意或無意地推動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本文即是從群體意識的角度,探討該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的群體性表象特征。
人生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受地域、文化思想、性別、年齡、生活方式等影響,人們往往展現出一定的群體傾向,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納入一定的社會群體,“群體意識”支配著這一社會群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產物的中國傳統音樂,是對群體意識這一概念進行具體現象闡釋的有力產物,從而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
群體,是聯系個人與社會的媒介。一個群體的產生與共同的群體意識密不可分。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因此,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那么群體意識正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紐帶,人們在群體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念。
群體意識,顧名思義,是指“群體內部共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所形成的群體成員共有的心理特征”。人們往往將群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社會意識等概念結合,并認為集體所處的環境與人群聯合體的共同意識有著異質同構的聯系,而群體成員中所反映的心理、目標、行為等都反映著一定的群體意識。因此群體意識往往能展現出以下特征:1.群體認同與群體責任感、歸屬感,盡管每個個體之間的個體意識不同,但他們所處的群體價值觀往往表現出一致性,因此群體成員之間會為了某一群體目標而產生責任感和認同感,并在此作用下而成員之間的群體歸屬感油然而生;2.群體獨特性,不同的群體意識往往會展現該群體所獨有的特征,而群體之間的差異所展現的群體意識往往會通過具體的行為、認知等表現出不同的現象。
音樂具有時間屬性,這一特性既能客觀地體現在具體的聲音長度,也能在人的心理上得以持續;既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蔓延至今,也能在共時中得到展現。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來自大自然,通過觀察,人們認識到了四季更迭、日落月升等自然現象,在以農耕作為主要的生存方式下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可以說,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從自然界中獲取時間觀念,并以此作為生活的經驗。音樂作品的具體曲式結構,如奏鳴曲式、三部曲式等,[2]中國傳統音樂正是來源于自然界,可以說自然時空形式及其環境樣態對傳統音樂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的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勢必驅使著音樂將“和諧”作為審美追求,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精神。
1.持續性
時間不能離開人的意識而存在,綿延是人的意識的特有形式,“過去”“現在”和“將來”相互滲透,并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而作為聆聽藝術的音樂也在我們的意識中得以“綿延”,我們所聆聽到的音樂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中,綿延的音樂的存在如時間般持續地內在于我們,“綿延”賦予了我們對音樂的審美感知,樂音在運動中得以延續。
2.抽象性
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它是以聽覺作為感覺器官,并在時間中得以綿延,因此具有非語義性的特征,因此它所傳遞的信息無法如繪畫、雕塑那般具象,但能通過聽覺器官直達人的內心,給人以或愉悅、或傷心的心靈感受,它抽象般地存在于時間的綿延中,脫離了具體的表象特征,而直擊人的內心深處,因此其所展現的盡管擺脫了非實質的性質,但更具有表達內心情感的強大力量。音樂作為抽象的聽覺符號,盡管在現實當中無法找到“原型”,但仍能在音樂語言的行進中感受或大自然、或人世間、或虛幻、或現實、或愉悅、或悲傷的情感。
中國的傳統音樂自古以來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由于沒有記譜法的限制以及版權意識的缺乏,中國傳統音樂允許每個人“加一點、減一點”,并受到地域風格、民族性格等的影響,才逐漸流傳并形成如今的音樂樣態,可見,群體意識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集體主義”精神十分強烈,往往喜歡群居或是融入集體,這與儒家思想的“仁”和“禮”有著密切的聯系。長期以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并在風俗禮儀、社會交往、政治秩序等方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在日常交往中,主張“以和為貴”,對待群體內成員展現出友愛和尊重、寬容和理解,竭力避免沖突或摩擦。同時,在群體生活中強調“集體利益高于一切”,人們往往舍棄自身的利益而將集體利益擺在前面,凡事以大局為重,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和諧”是中國人群體生活中的“不二法則”,由此,也帶來了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中的“群體意識”。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趨于整體性,人與人之間相互依靠,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生活中體現著某種“穩定”的觀念,保持不變的基本規律,難以打破舊習慣,接納新事物。
群體意識下,人們對于音樂的創作也講究“和諧”,例如中國傳統音樂中所強調“五聲音階”。五聲音階的“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其特色在于沒有半音階小二度音程,五音之間沒有明顯的傾向性,給人以簡潔、明朗之感,而這與群體意識中所倡導的“避免鋒芒畢露”異曲同工,五音之間互補互襯,不偏不倚,相互協作,共同推進旋律的行進。而在群體意識下人們講究和平,遠離戰爭,“以和為貴”“禮尚往來”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人們通常“抱團取暖”,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中強調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的音程關系,而很少用到二度或是七度這些不協和的音程關系。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集體音樂時間意識的重要產物,通過一代代人的口傳心授流傳下來,而這些音樂正是來自群體勞動過程中的集體行為,“作品雖然開始由個人所創作,但其創作是其時社會生活之使然,也是其時社會群體創作水平的反映,故優秀作品一經出現往往即為其時彼地的社會公眾所接受,并在傳唱中加進每個社會成員的理解、發揮,終成為集體作品。”可見,同一時期人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勞作,或是不同時期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而延續下去的音樂將群體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并極具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3]同時,群體意識所講究的“整體性”,使得人們互相依靠、通力協作,共同推進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例如江南絲竹,其音樂最富于特征的是織聲復調,在具體的演繹中講究不同樂器之間的互相配合,彼此之間能夠做到“你簡我繁”“你高我低”“你奏我停”等,突出各自樂器特色的同時又能夠你來我往、互為引領,而這種配合卻是人們在長時間的磨合中并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需一個眼神,對方便能明白其個中含義,并給予相應的合作,而這恰恰也是互為依存下的群體意識所產生的結果。除此以外,群體意識導致了人們具有強烈的“宗族意識”或“家族意識”,在宗法家族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中國社會,也影響著音樂的進程,例如江南絲竹中的經典曲目《老六板》就體現著這種“宗族意識”,以《老六板》作為母曲的基礎上,經過板式的變化,以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發展為幾首獨立樂曲,如《中花六板》《慢六板》等,合稱為“五代同堂”,而這恰恰正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宗族”“群體”意識的生動體現。
在群體意識的影響下,人們往往會為了顧及對方的“面子”而不自覺的產生并非真情感的流露,因此在交際方面往往會表現出“含蓄”“內斂”的特征,而這也與中國傳統音樂語言特征不謀而合,僅僅是單旋律線條同樣能將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得以體現。例如古琴曲《梅花三弄》,在充分運用各類演奏技巧的基礎上,通過幾個簡單音型的變換,便展現出梅花迎風傲雪的高貴品質,由此來比喻那些堅強不屈的能人志士。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音樂盡管采用簡單、含蓄的旋律,但仍然能夠表達人們的內心活動,展現樂曲背后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與意境。
群體意識下的中國傳統音樂呈現著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這是因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由于生活習性、地理環境的不同,造成了中國傳統音樂或東西、或南北上的地域風格差異。因此各地在方言、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也衍生出了各地不同風格的“同宗民歌”,例如最令人所熟知的《茉莉花》,既產生于江南地區,其音調如小橋流水般吳儂軟語,表達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偏重于抒情,風格優美婉轉;也流行于河北地區,更加爽朗、率直,偏重于敘事。
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在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等方面得以體現,并影響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與特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盡管音樂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但隨著人們的社會實踐的不斷變化,其音樂勢必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得以延續,那么在此前提之下所展現的音樂,具有共同的社會性質,體現著群體精神所賦予的各種音樂特征。中國傳統音樂歷經千百年的發展,到今天仍然在群體意識的力量下得以蓬勃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202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傳統音樂時間意識特征研究”(2020SJA1581)的研究成果。
注釋:
[1]黃錦:《蘭州鼓子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特征研究》,《音樂創作》2018年第2期,第146-147頁。
[2]鄔娟:《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理論融入曲式與作品分析課教學的實踐研究》,《音樂生活》2020年第8期,第76-78頁。
[3]李姝:《高職音樂賞析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實踐》,《音樂生活》2020年第11期,第79-80頁。
錢玥旨 博士,南通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