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銳 宮璐萍
老舍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小說家兼劇作家,其代表作品繁多,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老舍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構成了老舍別具一格的文學風格。老舍起初創作話劇是在當時民族大環境的影響下誕生的想法,強烈的民族危機感驅使他開始嘗試話劇創作,實際上,老舍缺少話劇創作的經驗,對話劇的模式也不夠了解,所以就只能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獨辟蹊徑,嘗試把話劇和小說融合,以小說的手法創作話劇。他的《話劇中的表情》發表于《彈花》雜志第一卷第四期,闡述了自己對話劇創作獨特的理解。文章表明,老舍并不是空想主義者,他成功地做到了將話劇藝術進行小說化創作,構成了他獨特的話劇創造風格。
老舍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比較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其作品突出的特點是對民族性問題的關注。構成其作品主體的是各色各樣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生活在劇烈變化的大時代中,雖然處境艱難,卻都有自己對于生存環境的想法和認識。
老舍擅長通過小說化的話劇形式,以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將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更加直觀地傳達給更多的人,形成了鮮明的話劇創作風格。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點
由于擅長小說創作,老舍的話劇難免會受到小說的影響,他慣于將人物作為戲劇的中心部分,這是老舍話劇小說化的突出特點。其他的戲劇創作中主要是以故事作為重心來推動情節發展,將戲劇的矛盾沖突著重表現出來。老舍改變了以往戲劇創作的傳統,將人物作為核心,以人物的發展作為情節的推動點,用人物來拉動情節。
《茶館》是最能代表老舍話劇小說化的作品。《茶館》嚴格意義上說是沒有主角的,也可以說人人都是主角,每個人的人物特點都很鮮明。作品通過茶館中數十個小人物的語言完成劇本建構,充分發揮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在劇本中,引領故事發展的并不是一種很明顯的情節大綱,而是茶館中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小人物以及以這些小人物的行為和對話。老舍在《茶館》中一共描寫了50多個人物,除茶館老板之外,還有奸詐的太監、窮困的農民、蠻橫的特務警察等。但老舍并未拉開長篇巨幅,而是通過他那強勁的筆力,寥寥數語就體現了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的性格特點。
王利發是《茶館》中非常經典的角色,他堪稱整個劇本的靈魂人物。作為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王利發顧全大局、服務周到,對待各個客人都能談笑自如,精明的茶館當家形象深入人心。不過他生不逢時,確實有些可惜。如果王利發生活在秩序穩定的時代,說不定會是一個風光無限的大老板,但是在劇中他身處一個混亂的時代,外面的世界燒殺掠奪無惡不作,小人物在這時代下想要活下去,只能卑躬屈膝地做一個可憐人,這反映了世道給人帶來的巨大影響,也體現出作者對民族問題的關注。
除了王利發之外,茶館中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常四爺在老舍的筆下呈獻出的是江湖中人的仗義,有一種滄桑之氣揮之不去;宋恩子等人則表現出陰險狡詐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中,老舍采用了大量小說寫作上的技巧手法,以求將人物的形象特點刻畫得更為飽滿,凸顯人物在劇中獨特的地位。從老舍的話劇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底層群眾的生活和形象了解較為深入,并通過典型化的方式將其表現出來,使得每一個小人物的形象都頗為立體。這正得益于老舍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將生活中的瑣事和文學進行完美結合,這才誕生出這些優秀作品。
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
在老舍的戲劇作品中,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于語言的精細雕琢。老舍非常看重話劇中語言的表達效果,他在創作的時候一直不斷地嘗試,試圖通過人物語言讓劇本變得更加真實。老舍對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將其融入劇本之中,成為其作品中獨有的語言特點。
(一)地道的北京方言
老舍作為地道的老北京人,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也大多是北京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北京人的生活占據了很大篇幅,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北京人獨特的行為和語言特點。由此可見,老舍對于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可謂了如指掌,關于北京人說話的語氣和腔調也是拿捏得四平八穩,可以說老舍筆下的北京城是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替代的。
以《茶館》中唐鐵嘴和王利發之間發生的對話為例,王利發看見唐鐵嘴來喝茶了,于是便擠對他“呦!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又如松二爺對宋恩子說的那句話:“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就前清的事兒!”
老舍通過上述兩句簡單的描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北京人特有的說話習慣和稱呼方式,人們也就可以大概想象出這幾個人的性格特點。此外,大量的“呦!”“您”等口頭語的使用,使劇中的人物一說話就帶有純正的北京味。
(二)平民化的幽默語言
除了上述的方言特點之外,老舍作品中的語言還帶有平民化的幽默特點。與其他現代文學作家相比較,老舍的語言幽默藝術更加吸引人。他的語言藝術面對的是大多數普通民眾,語言表現形式很接地氣,從而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幽默藝術。這主要歸功于老舍強烈的悲憫情懷。當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時,他不會以一種較高的姿態進行說教,而是以打趣或自嘲的方式表現出來。老舍的語言文字藝術中對于幽默的表現形式也帶北京特色,并且著重描繪出北京人在逃避話題時特有的“打哈哈”形式,這種方式既可以抒發出心中的憤怒,又有一些自我嘲諷的感情色彩。
仍以《茶館》為例,老舍對常四爺和一些茶館的常客有一段描寫,恰如其分地展現出這種語言藝術的魅力。
常四爺和一些常客說道:“我這兒有點花生米,喝茶吃花生米,這可真是個樂子!”
在一旁的秦仲義又回答他:“可是誰嚼得動呢?”
這時,茶館老板王利發也來湊熱鬧,說道:“看多么邪門,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動!多么可笑!”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三人的無奈和憤懣,但是這種情緒的表達仍然還是要通過打哈哈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感覺像是在自我嘲諷。老舍認為,這就是一種對待生活的心態,通過幽默的表達形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會因為一些事憤怒得無可復加,也不會因為一些事自卑得無地自容,這是一種緩解生活的方式,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通透認知。
三、結語
老舍是一個帶著強烈個性的話劇作家,他善于觀察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通過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表達人生百態,反映人在社會中的處境,表達和消解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無奈。老舍開創的話劇小說化的表現方式獨樹一幟,打破了傳統形式上的戲劇創作方法,使得他的話劇更加具有獨特的魅力。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阜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20年度校級重點科研項目“抗戰文藝期刊《彈花》研究”(SK2020008)。
作者簡介:王敏銳(1982-),男,安徽蒙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高職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