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國的盧浮宮遇到中國故宮博物院會擦出什么樣的精彩火花呢?前者是西方古今藝術的精華,后者是中國古今藝術的寶庫。
法國的盧浮宮收藏有比例近乎完美的古希臘雕塑、帶著中世紀烙印的宗教藝術品,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鎮館之寶,有異彩紛呈的各路畫派爭艷斗彩,有以印象畫派代表作《睡蓮》為專場的展示廳……走進法國盧浮宮,就好像走進了西方藝術的演藝廳。
在遙遠的東方同樣有一座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這里有雄壯莊嚴的青銅器,有風格各異的精彩水墨畫,有各種各樣的中國書法藝術作品,有細膩精致的各種瓷器、玉飾……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另一個文化體系下的藝術世界。本文分析、比較中西方藝術的審美,以審視各有精華又互相影響的中西方藝術。
一、從古典藝術看中西方審美
(一)起源
關于藝術的起源,各個地區有不同的學說,主要有巫術說、勞動說、游戲說和模仿說。從表現形式來看,在石器時期,中西方藝術都以巖畫為代表,形象大都是寫意的、抽象的,這段時期還沒有出現迥然不同的樣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隨之不斷提升,中西方逐漸展現出不同的審美追求。
從西方藝術的源頭——埃及、希臘藝術來看:埃及藝術雖然程式化,但是已經呈現出對形體表現準確的追求,尤其是阿肯那頓時期,人物形象的表現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希臘藝術承上啟下,對人體的研究更為精確,黃金分割法至今被奉為構圖以及造型的經典比例。
處于相同時期的中國藝術則以彩陶藝術與青銅藝術為代表,造型抽象概括,以各種紋飾為主。此外,這一時期也有模擬實物造型的藝術,例如,秦始皇兵馬俑,但是很可惜這一藝術形式只是短暫出現,并沒有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與此同時,希臘藝術追求理性的造型對印度犍陀羅藝術中的佛像造型影響深遠,而犍陀羅風格的佛像造型藝術又影響了中國的佛像造型,這反映了古典藝術既擁有獨特的民族個性,又有共性。
(二)文化背景
在古代,中國人受到儒釋道文化的影響,更注重內在修為,并追求與外在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人注重對外在自然的高度模仿以及對理性數理化式的量化。
中西方文化在發展初期都出現了一個被稱為“軸心時代”的人類意識大爆炸時期。這時期的西方以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數學家為代表,而中國以諸子百家為代表。在西方,大部分的藝術都圍繞建筑來展開,許多宏偉的廟宇、教堂都是物理學家與數學家設計而成的,例如,經過精確計算而建成的萬神殿。
中國從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再到獨尊儒術,以禮樂和倫理作為社會的約束,而以邏輯數理為主的學術,如《墨經》被逐漸邊緣化。在當時的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儒釋道思想,即入世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出世以道家思想為主導。前者強調的是入世為官,以此來接濟天下,后者強調的則是超然世外、無拘無束、羽化成仙。
道家思想的出世精神反映到藝術理念上,以宗斌的臥游山水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為代表,是內心與自然溝通后的頓悟。這種美學思想重視自然與人的關系,強調人要融入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反映到人物畫,以顧愷之所說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為代表,他認為人物的神情意態就在這對眼睛上。受中國道家思想影響的、具有代表性的是陶淵明、蘇軾一類的文人藝術家,他們在經歷了仕途的不順和田園山間的歸隱生活后,道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畫論,以游戲筆墨,傳遞心神。
中國藝術家在佛的影響下,心中無一物,體現在藝術上,出現了一個奇特的身份——畫僧。五代時期,石恪所畫的羅漢人物就極為有趣,他強調用筆和用墨的趣味性,寥寥幾筆概括成畫,人物神態呼之欲出,突出禪修的心境。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是畫僧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畫作內容極少,卻很巧妙地傳達了他內心的冷傲與不屑。
不同于中國,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就確立了“數”與“美”的和諧關系,受此影響,一批研究人體數理美的雕塑家涌現了出來。例如,波利克利托斯是古希臘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持矛者》塑造了一個結合潛在運動和瞬間停頓的持矛青年,呈現的是高難度的平衡動態,因而被后來的藝術家視為藝術范本。
古希臘的先哲們對藝術的深刻影響是提出了“數”與“和諧”。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重新將先哲們的思想進行了拓展與深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達·芬奇,他繪制出了精準的人體結構與比例,進一步驗證了古希臘藝術家關于黃金比例的藝術理性之美。
二、內在表現與外向再現
宗白華曾說過:“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干,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同屬于一境層。西畫以建筑空間為間架,以雕塑人體為對象,建筑、雕刻、油畫同屬于一境層?!敝袊脑娫~、書法、繪畫是抽象的,而西方的建筑、雕塑則是數字化的,有著精確的比例。人們比較中西古典美術作品不難看出,在主觀與客觀、表現與抽象等相對關系中,中國的美術創作更傾向于主觀性與抒發內在情感,而這依賴于創作者的主觀意象;西方的美術創作則強調客觀,再現數理之美。由此可見,中西藝術審美的一個重要區別便是突出內在的表現還是對外向的再現。
結合中國畫論以及后人的觀點不難看出,中國畫注重內在表現。例如,謝赫的“六法論”中將氣韻生動放在了第一位,而將傳移模寫放在了較后的位置。由此可見,中國的藝術家十分重視
內在感受。
西方畫家則更加注重外在客觀世界,主張運用科學的方法還原真實的世界。以達·芬奇為例,他的畫論中多是闡述透視學、光與影與色的關系、結構與解剖等,而這些正是謝赫所說的傳移模寫與應物象形。
當然,中西方藝術有交流、有融合,尤其是在急需尋求變化的時候,借鑒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思潮就成為必然。從希臘雕塑對犍陀羅佛像雕刻的影響,再到對中國石窟佛像造像的影響;從中國藝術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影響,再到對西方印象派的影響可以看出,藝術的交流永無止境。發展到如今,藝術的交流、融合碰撞出了更多絢爛的花朵。以工筆重彩畫為例,其起源于中國。因為寫意畫的發展,工筆重彩畫逐漸沒落,但在日本繼續發展,并結合了西方繪畫理念與技法,形成了日本畫,這又反過來對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形成了一支巖彩畫隊伍。近30年來,各大院校成立專門的團隊研究巖彩畫,在工筆重彩的基礎上,融合巖彩技法和材料,創作出一大批耳目一新的優秀國畫作品,讓工筆畫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同樣,油畫自傳入我國以來,逐漸融入寫意精神,涌現出一大批講究用筆、結合虛實、反映人們審美的佳作。旅法畫家趙無極以及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油畫作品都展現了對線條的鐘愛,反映了人們的審美追求。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作者簡介:陳尚含(1987-),女,江蘇常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