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娜 沈佳

五谷豐登,瓜果飄香,稻菽卷起千層浪,希望的田野迎來大豐收。近年來,運城市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用科學技術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作物品質,取得了豐碩成果。
“運紫糯1號、運黑9921,這些種子都有啥特點呀?”
“這些油菜種子也是咱們研發出來的?產量有多高?”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運城活動周期間,設在嵐山根主會場的農業科技展區熱鬧非凡。一字兒排開的農業科技展臺展示著各類農業科技最新成果。展臺內濃濃科技范兒,引得農民朋友駐足咨詢。專家耐心地為大家答疑解惑,農戶直觀地了解運城農作物新品種、新特點。
農產品喜獲豐收,背后是科技賦能帶來的品種之變。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積極探索有機旱作新模式,努力攻關抗旱新品種選育,該所旱地小麥、玉米、大豆、甘薯等在抗旱節水新品種選育、輕簡化栽培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麥類作物室主任任文斌介紹,目前,針對晉南地區實際情況,課題組研發培育了很多小麥新品種。最受老百姓歡迎的是水地小麥晉麥84和舜麥1718,旱地小麥運旱618、運旱115等品種。優質旱地小麥品種“運旱1818”還搭乘運載火箭進入太空,進行太空育種,進一步優化提升品種質量。
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室與企業合作選育的國審品種九圣禾2468,具有耐高溫、抗旱能力強的特點?!耙话闫贩N在35攝氏度以上,結實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九圣禾2468品種在37攝氏度高溫下,結實不會受到影響,而且耐鹽堿、抗倒伏、抗病蟲能力強;適應密度范圍大,高產優質?!惫ぷ魅藛T介紹說。
“一粒好種,千粒好糧。”大豆育種課題組以多抗、節本、廣適、高產、優質等目標為方向,選育出通過省審及國審的抗旱、廣適大豆新品種運豆101,選育出強抗旱大豆新品種運豆202,且在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大面積推廣?!斑\豆”系列品系表現突出,為進一步選育有機、抗旱新品種打下良好的基礎。
集節水灌溉技術、優質專用型甘薯品種選育、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種苗脫毒技術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為一體的“甘薯綠色壟膜輕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是甘薯研究室的最新科研成果。這項技術在北方薯區處于領先地位,輻射全國13個省份的40個縣(市、區),在促進甘薯種植生產節本增效的同時,也推動了山西省乃至全國甘薯生產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今年,運城市制定出臺了《現代種業強市建設2021年行動計劃》,以市農業科學合作研究院為核心,重點在糧油、蔬菜、干鮮果、畜禽和水產等主導產業上建立優勢種子種苗基地,確保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畜禽核心種源供給率達65%。”運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蘇麗紅介紹說。
中國農民豐收節運城活動周期間,全國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討觀摩會在當地召開。來自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6名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實地觀摩了解旱作節水技術、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民增收情況,對當地有機旱作節水農業的典型做法和取得成績給予了很高評價。
運城全市小麥、水果、蔬菜產量占全省的50%、70%、25%以上,因少雨缺水的自然條件,干旱成為制約當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的巨大瓶頸,如何讓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走得更長遠,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盀檫M一步推進運城市有機旱作節水農業向縱深發展,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當地連續3年制定出臺了推進全市有機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年度行動計劃,同時,為確保各項政策落實落地,2018年以來,我們先后組織召開各類座談會、培訓會、現場推進會14次,有力促進了全市有機旱作節水農業的穩步發展。”運城市農業農村局科技教育服務站站長段軍說。當地廣泛應用有機旱作節水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生產更多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運城市重點依托有機旱作項目創建,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示范引領全市有機旱作節水農業發展。
目前,運城市累計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0多萬畝,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范區50萬畝,通過項目示范引領、技術推廣培訓和主體帶動等方式,輻射帶動全市推廣有機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近260萬畝,占到全省近半數。當地總結出聞喜縣小麥溝播節肥集成技術、夏縣旱地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節水補灌技術、新絳縣小麥無壟栽培技術、萬榮縣柴胡標準化種植技術、鹽湖區核桃水肥一體化技術、稷山縣物聯網桃樹精準化栽培管理技術、絳縣旱作小麥黃腐酸鉀應用技術、臨猗縣葡萄有機旱作智能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等各類有機旱作技術模式11個,制定出地方標準6個,形成比較完善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基本實現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為全市有機旱作節水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示范帶動作用。
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農戶胡天妮輕點鼠標,實現800畝農田智能噴灌作業。水肥一體化系統、5G物聯網、傳感器、地下管道等軟硬件建設,將土壤濕度、溫度、酸堿度等數據,實時呈現在控制室大屏或手機屏幕上。
絳縣忠德夢養殖專業合作社自從有專業人員提供重大疫病防控、新品種引進、試驗、推廣等技術服務,養殖設施新技術、糞污處理設施應用等養殖設施服務,幼崽出生率提高了25%,成活率提高了15%。
河津市連綠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了韭菜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指導,積極推廣“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技術,為農戶增收80萬余元。
新絳縣菊子家庭農場制定了油桃管理技術工作方案,對農場及周邊果農進行修枝、定干、除萌、施肥、拉枝、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油桃坐果率,每畝增產1000公斤,畝收入增加2700元,農場全年增收達50萬元……
讓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更上新臺階,這是多年來,從院士到專業技術人員、“土專家”“田秀才”和致富能人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解決農業問題,帶去增收致富的“金鑰匙”。運城市通過不斷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主渠道功能,培養多元化社會服務組織,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等措施,在全市初步建立起“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機制,有效破解了農技推廣面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今年,結合“運城面粉”“運城蔬菜”“運城蘋果”的品牌打造,在全市12個縣(市、區)篩選確定了15個主體進行扶持,使其成為科學研究的試驗田、技術示范的樣板田和農業決策的參考田。通過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技推廣形式,開展農技人員增值服務合理取酬,運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