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劉友春

“我們一定會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傾囊相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8月5日,在江漢區—宣恩縣“異地跟班學習”交流幫帶會上,武漢市市級“名書記”、唐家墩街西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發言說。
“異地跟班”是宣恩縣近年提升黨員干部能力素質的一個探索之舉。40余名村(社區)主職干部、重點后備干部分批次到襄陽市保康縣、杭州市西湖區、武漢市江漢區和青山區跟班學習,“量身”精選崗位,“對口”跟班鍛煉,提升抓黨建、抓發展、抓治理的能力。
“看到了差距,找準了方向”
2020年9月,宣恩縣沙道溝鎮布袋溪村黨支部書記楊勇來到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上城埭村,跟班村黨總支書記陳衛,學習杭州市“最強黨支部”抓班子帶隊伍、強產業促發展的“秘訣”。
“省級文明村除了資金投入,村級發展有哪些獨到之處?”楊勇帶著疑惑開始了30天的跟班學習。
在上城埭村,鄉村文化禮堂起到的凝聚人心、促進鄉風文明的作用給楊勇留下深刻印象。對于依托禮堂舉辦的“村級運動會”,村民熱情響應,黨員群眾反響良好。文化禮堂何以凝聚人心?楊勇在參與了“請你來協商·鄉風更文明”“文化禮堂建管用”等多期主題活動后,實地感受到農村文化禮堂凝聚起的鄉村文化精氣神。
“上城埭文化禮堂為群眾茶余飯后創造了休閑條件,可以鍛煉身體、陶冶情操,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楊勇在自己的跟班日記中寫道,農村文化禮堂是豐富群眾精神家園和建構新型鄉村共同體的有效載體,核心是解決好“建、管、用、育、融”問題。
“看到了差距,找準了方向,對村里的發展更有信心了。”跟班學習回村后,楊勇著手謀劃建設布袋溪村文化禮堂,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推進以黨員志愿者為核心的“紅色周末”活動,打造傳統文化傳播陣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
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興隆村,地處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良好,是“薩瑪長潭”侗鄉文化康養休閑旅游示范區。興隆村支部書記陳德志在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華聯村跟班學習,實地考察當地精品民宿建設,點對點學習民宿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特色服務等內容。
回村后,陳德志參照“杭州模式”,邀請專業團隊對興隆村民宿進行總體設計。民宿集文化展覽、旅游接待、黨建培訓等功能于一體,預計年綜合收入近百萬元。
“看到問題和差距,關鍵是明確了發展方向,發達地區的經驗模式,讓我開闊了農旅融合的思路。”陳德志感慨地說。
“帶著問題去,找到辦法回”
“農村工作核心是基層治理,治理的重點靠發展。”宣恩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明關祝說,“帶著問題去跟班,比照先進做事情,找到辦法帶回來。這是異地跟班學習的目的所在,能夠有效提升解決問題的本領。”
集體經濟薄弱一直是制約農村工作開展的難題,椿木營鄉長槽村黨支部書記李永輝在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華聯村跟班學習,見證了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學習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和方式。“發展集體經濟,配套資金只能作為‘酵母,更多的是通過市場主體爭取社會資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李永輝說。
回村后李永輝將發展集體經濟作為跟班實踐項目,借鑒“杭州模式”組建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對內發展產業,對外承接項目,黨員、能人大戶參與產業項目管理,采取“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貧困戶”激勵機制,推動形成以“中藥材、反季節蔬菜”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產業發展,村委會負責項目規劃管理,雇傭周邊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2020年村集體經濟總收益超過40萬元,解決貧困戶就業崗位300個。
宣恩縣椒園鎮黃坪村黨支部書記姚元翔被派至襄陽市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跟班學習,實地跟學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現場參與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三會治事”,感受堯治河村山鄉蝶變背后的力量。
回村后姚元翔從村級班子建設入手,通過黨員手牽手“一對一”“一對多”的結對幫扶方式,帶領群眾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級事務管理監督,以“支部引領、大戶參與、小戶聯動”模式,做大做強黃金梨支柱產業。
“異地跟班實踐,鍛造永恒課堂”
近期,疫情有所抬頭,在武漢市江漢區疫情防控一線,來自宣恩縣的8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和街道社區工作者攜手相助,值守進出卡口,逐戶排查核酸檢測全覆蓋情況。“我們迅速轉變角色,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次特殊的實踐,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城市的抗疫精神和基層干部的扎實作風。”在江漢區跟班學習的宣恩縣興隆街社區書記孫仕玖說。
談起青山區異地跟班經歷,宣恩縣珠山鎮封口壩村黨支部書記羅萬林感慨萬千,發達地區黨員干部開拓創新的精神帶來的沖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他,異地跟班是一次思想洗禮,更是一次真實、走心的實踐學習。
宣恩縣搭建“走出去”“引進來”平臺,常態化開展“跟班先進找差距”活動,每年確定1至2個專題,組織2批以上跟班學習活動,時間安排一般不少于30天。跟班干部按要求撰寫跟班日記或調研報告,把異地跟班學習活動制度化,總結基層鮮活經驗,通過“跟班先進找差距”將初心使命教育延續下去。
為拓展異地跟班實踐形式,將其鍛造為黨員干部能力提升的永恒課堂。宣恩縣創新跟班學習“四個一”培養機制,即明確一名鄉鎮班子結對培養,選派一名幫帶導師實踐指導,搭建一個互聯互動的交流平臺,服務一批惠及民生的重點項目。優選工作實績突出、基層經驗豐富的黨員導師“1+1”結對傳幫帶,以矛盾調處、項目協作為依托,建立重點項目人才工作室,推薦學員下沉一線跟班學習,進行差異化、補缺式實踐鍛煉,在項目一線領銜攻堅、服務發展。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統籌經費超過70萬元,選派40余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到杭州、武漢、襄陽等發達地區異地跟班學習,派聘276名“兩委”干部到重點村(單位)“互學互掛”,帶動發展產業項目152個,184名村黨組織書記帶頭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3547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相繼涌現出黃坪、二臺坪、上洞坪等特色美麗鄉村,走出了融合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