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培養學生,既要讓他們掌握知識,更要讓他們在思想上、精神上成為合格的人。小學語文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包含名師的育人策略,我們要向名師學習,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縱觀名師的經典教學片斷,其策略有:層層遞進,啟發學生;直指核心,震撼學生;高屋建瓴,激勵學生;拓展文本,溫暖學生。掌握并運用好育人策略,課堂教學將會更加有趣、高效。
關鍵詞:名師;高質量課堂教學;育人策略
不同階段的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教學時都非常注重語文課的育人功能。在他們的課堂上,呈現的是高超的教學藝術、巧妙的育人策略,學生在學知識、學技能的同時,逐漸領會了做人的道理。名師的育人方式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威嚴的命令,而是恰到好處的點撥、循循善誘的啟發、持之以恒的熏陶。小學語文名師的育人策略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
一、層層遞進,啟發學生
有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就像春風拂面一樣滋潤人心,讓人樂于接受。著名特級教師王玲湘在執教《搭石》時的育人藝術就如和風陣陣,于無形之中滋潤人心。
師:一行人走搭石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誰來讀讀文中的句子?
(生讀“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
師:能談談你對這幅畫面的感受嗎?
生:我覺得家鄉的人能夠互相地謙讓。
師:好,通過“謙讓”一詞,你讀懂了文字里含著的美。男同學,一起感受這份美。(男生齊讀)
師:那么“青年人”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生讀“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你會帶著問題讀書,這有個生字(課件中“伏”字變紅),齊讀三遍。
師:在甲骨文時代,“犬”是人類崇拜的一種象征(教師展示“伏”字從甲骨文到篆書到楷書的字理變化過程),我們的祖先就這樣造出了“伏”字。透過這個“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愛幼。
師:是尊老還是愛幼呢?
生:敬老。
師:他們的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書)——
生:(齊讀)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透過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當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覺得家鄉的人一代一代都是這么做的。
生:家鄉的人十分謙讓、淳樸。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看到了面對面走搭石的人互相禮讓,遇到老人,青年人伏下身子背老人,充分體現出這里的人們謙讓與敬老的美好品質。王玲湘老師能夠抓住關鍵的字詞“伏”和“理所當然”,讓學生理解村民們的美好品質。王老師抓住“伏”字,先理解其意,再看結構,然后出示字理圖,展示字理的變化過程。從一個“伏”字讓人深深感受到青年人對老年人的尊敬與關愛;又從“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感悟到這里鄉風、民風的淳樸、謙讓,這就是作者家鄉的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在閱讀、理解、思考文本中人物精神的過程中,自然受到熏陶、教育。
二、直指核心,震撼學生
有的老師在借助文本育人時,如夏天的暴雨,勢頭猛烈,震撼人心,直叩學生心靈深處。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就善于運用這一策略,他的課能震撼學生心靈,超乎尋常地達到育人效果。王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一課,便是經典課例。
師:慈母情深深幾許?慈母情深深似海啊!孩子們,讀著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感受梁曉聲的慈母深情,你會很自然地想到哪個人?
生:我的媽媽。
師:老師相信,你們都會很自然地想到——
生:(齊答)我的媽媽。
師:其實,作家梁曉聲跟你們的想法是完全一樣的。他在小說原文的結尾,有過這樣一段充滿深情、意味深長的話(大屏幕呈現下述文字,師朗讀):“由我的老母親,想到千千萬萬的幾乎一代人的母親,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認為是平庸的,在社會最底層喘息著蒼老了生命的女人們,對于她們的兒子,該都是些高貴的母親吧?一個個寫來,都是些充滿了苦澀的溫馨和堅忍之精神的故事吧?”孩子們,來!讓我們恭恭敬敬地抬起頭,挺起胸,為文中的母親、為我們的母親、為普天之下所有平凡而高貴的母親,獻上一首《懂你》的心曲吧!
(《懂你》的歌聲緩緩響起,大屏幕播放視頻《獻給母親》)
以上教學片斷是全課的結尾部分,王崧舟老師由文章作者的母親過渡到天下母親,從一個平凡而高貴的母親到千千萬萬個平凡而高貴的母親,她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共同的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對兒女無私的愛。一曲《懂你》、一段《獻給母親》和這一堂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震撼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三、高屋建瓴,激勵學生
有的老師在育人時,就像秋月高懸,照亮了漆黑的夜晚,照亮了人心。他們的課猶如一盞燈,如同一輪月,驅趕黑暗,帶來光明,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著名特級教師何捷在執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不僅關注文章表達的形式,更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華不振”給人民帶來的欺辱。
師:這個故事的結尾說“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現在,你們體會到了么?
生:“中華不振”就是我們總是被帝國主義列強欺負。
生:“中華不振”就是中國人受到委屈都沒人管。
生:“中華不振”就是中國人不敢幫助中國人。
生:“中華不振”就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里,生活很困難,而洋人卻過得很好,還欺負人。
師:體會得真好!還記得在第一個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個故事中設置的懸念,這就是呼應。呼應,就是讓兩個小故事鏈接在一起。我們可以把兩個故事連在一起讀,你會發現,第一個故事好像一個導火線,一個藥引子,引出第二個故事;而如果直接寫第二個故事,就沒那么打動人,你的理解也不會那樣到位。那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振興中華呢?
學生從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有目標、都要敢于斗爭、奮發有為講開去。何老師在這里運用的育人策略就如同秋月高懸,照亮孩子們在黑夜前行的道路。每一名學生都在心里想著,我也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拓展文本,溫暖學生
有的老師在育人時,如同冬日里的太陽照耀學生,溫暖人心。他們往往能借助文本、拓展文本,利用文本育人,進而溫暖學生,鼓舞學生。名師賈志敏老師執教的《掌聲》,就給予我們這樣的力量。
師:說到掌聲,我怎么也忘不了電視屏幕上的那次掌聲。5月12日,汶川地震,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整整5天過去了,一百多個小時啊!人們覺得沒有生還的希望了。突然,消防員叔叔用生命探測儀探測到一個幼兒園廢墟下有生命跡象。于是,他們用手扒呀扒,搬呀搬,扛呀扛,整整工作了6個小時,正準備拉出小男孩時,又一次余震發生了。余震過后又經過了6小時的艱難營救,小男孩終于得救了。小孩5歲,被救后,他睜開眼睛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叔叔。”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有幾種含義?
生:鼓勵他要勇敢。
師:對,是鼓勵的掌聲。
生:贊揚他樂觀地對待生活。
師:好,是贊美的掌聲。
生:人們都很感動。
師:是感動的掌聲。
生:表達了對消防人員的敬佩。
師:是敬佩的掌聲。
師:是啊,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賈志敏老師是卓越的語文教育大家,他在課堂上總是不斷鼓勵學生、啟發學生。上面這個教學片斷就能充分體現出賈老師高超的育人策略。他引入的相關語言材料,對“掌聲”的內涵進行的拓展和推己及人的愛心傳遞,如同冬日的暖陽,給人溫暖和力量。
小學語文名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僅體現在教知識和技能上,也體現在育人策略上。教書和育人密不可分,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既要掌握知識,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成為合格的人。小學語文名師的育人策略還有許多值得研究之處,希望更多的老師關注名師的教學藝術和育人策略,在實踐中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崔巒,理念比方法更重要——談談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理念[J].小學語文教師,2020(3).
[2]檀鑫超,葉良軍.風景這邊獨好——特級教師王玲湘《搭石》教學賞析[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版,2018(1-2).
[3]羅文彤.基于情境教學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討[J].學周刊. 2020(10).
[4]楊福勤.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模式實踐策略研討[J].中學教學參考. 2019(30).
[5]袁治軍.關于新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 2018(22).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白錄鋒,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輔城坳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