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格局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不斷減弱,通過對近年來T市財政支出的規模及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其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會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從投資性支出、社會消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政府補貼支出四方面入手分析,并在財政支出的產業流向、支出相對規模、支出結構和時滯效應方面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投資性支出;社會消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政府補貼支出;就業效應
當前,經濟社會的關注點轉向社會問題,2019年,國家提出“保就業”措施,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奧肯定律認為:失業意味著勞動力要素的非充分利用,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負相關,但在經濟發展新格局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在不斷降低。面對這一現狀,地方政府可通過財政支出這一手段實現穩定就業,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一、經濟發展新格局下財政支出對就業的影響機制
分析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對就業的影響作用,首先應對財政支出進行合理分類,其次應確定不同類型的財政支出對就業的影響機制。本文將政府財政支出分為四小類,分析其對就業的影響。
(一)投資性支出
政府在進行投資性支出時,如對工業或基礎設施進行投資時,會產生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從而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同時還能夠充分滿足勞動力需求。此外,在投資性支出中,政府的主要投資對象一般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但這部分產業的勞動需求彈性較低,若政府財政支出過度投資,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由此可見,投資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就業,但同時對就業也有一定限制作用。
(二)社會消費性支出
本文主要以教育支出為例,分析社會消費性支出對就業的影響機制。首先教育支出的增加,會導致勞動供給的減少,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勞動者選擇接受教育或者培訓,導致實際工作時間減少,從而被迫放棄了現有的就業機會或現有工作崗位。其次教育支出的增加,能夠提升勞動力供給質量,從而讓勞動力能夠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提高生產效率帶動企業發展,企業規模擴大,勞動力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形成良性循環。總之,短期內,教育支出對就業存在一定負面影響,長遠看,教育支出能夠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三)轉移性支出
社會保障支出會對就業產生雙重效應,即就業擠出效應及收入補償效應,一方面社會保障支出能夠消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使其產生依賴性,導致勞動者參與就業的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社會保障支出能夠提升居民在失業等情況下的收入水平,擴大其當期消費,為后期的就業做好準備。當前我國社會保障仍處于較低水平,勞動者僅憑社保收入難以提高生活質量,勞動者并不會因為當期的收入而放棄就業機會,社會保障支出的擠出效應相對較小。
(四)財政補貼支出
財政補貼一方面能夠有效調節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特別是運用價格補貼,能基本穩定企業銷售市場價格,保障企業正常運轉,避免了因企業破產而導致的就業崗位缺失。另一方面,財政補貼支出范圍廣,項目多會導致供需市場價格扭曲,削弱價格作為經濟杠桿的作用,妨礙成本和收益的核算,掩蓋了企業的經營性虧損,長期來看,不利于企業改善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加之長期的政府補貼會引起企業的依賴感,長遠來看不利于企業發展,無法對就業起到帶動作用。
二、T市財政支出結構對就業影響的現狀分析
T市近年來財政支出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2019年T市財政支出1277億元,較2018年提高了164億元,較2015年提高了565億元,整體支出水平顯著提高,各項支出明細分析如下。
(一)投資性支出中第三產業占比大,第一產業占比小
投資性支出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支農資金比重偏小。2019年,T市投資38331萬元建設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投入16588萬元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投入5653萬元建設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投入62468萬元建設港區防波堤工程,投資性支出涉及發展新興產業,產業創新、沿海港口運輸等方面,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中涉農投資占比較低,該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由2018年的149.36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54.22萬元,對第三產業的就業有了較大幅度提升。
(二)社會消費性支出中教育支出的相對規模下降
近5年來,T市教育支出逐年穩步提升,但仍舊存在支出規模相對規模下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近五年,T市教育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總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17.33%下降至2019年的12.2%,主要原因是財政支出大規模增長的同時未能同比增長教育支出,2015-2019年T市財政總支出增長了75.96%,而教育支出只增長了26.62%,遠遠低于財政總支出的增長幅度。結合2018年及2019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來看,教育支出的下降表現出與城鎮登記失業率反相關的情況。
(三)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逐年跳躍式增加,結構有待調整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逐年增速不穩定,相對規模呈下降趨勢。一方面,2016-2019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變化幅度分別為13.75%、2.97%、13.65%、12.49%,雖然支出金額逐年上漲,但增長速度不穩定;另一方面對比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總比重,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由2015年的10.28下降到2019年的8.55%,相對規模下降,可以推斷T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容易受臨時事件影響,隨意性較大。另外,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各領域間的比例不協調,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及社會保險金等支出比重巨大,部分項目的支出被擠占,未能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短期看對就業整體的支撐未有顯著效應。
(四)政府補貼支出中研發補貼增速不穩定,甚至出現負增長
政府補貼支出中研發補貼增速不穩定。2016-2019年研發補貼年增長速度分別為33.70%、-17.17%、25.24%、10.28%,表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意向不明朗且沒有連續性,技術在當期能夠投入到生產中,拉動經濟增長,勞動需求增加,但因欠缺連續性,因此對就業的短期及長期作用不顯著。
三、基于就業效應的T市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建議
在經濟發展新格局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受疫情因素影響,就業壓力較大,因此需要通過財政政策激勵的方式帶動就業人數的增長。但當前受全國經濟下滑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影響,T市經濟發展與就業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針對這一問題,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就業穩定。
(一)繼續加強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力度
一般而言,第三產業往往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該產業的就業需求彈性較大,其產業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較為明顯。T市政府在進行財政支出預算時應主要向第三產業傾斜,繼續加強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性支出及技術補貼等,以此推動產業的發展及技術進步,一方面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另一方面在發展同時帶動就業人數的持續增長。
(二)加大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財政教育支出對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提升作用顯著。雖然T市近年來教育支出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對規模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T市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還未達到預期。地方政府應重視教育投入,提高其相對規模。在加大教育支出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地方政府還要注重教育支出的流向,適當增加對就業起到顯著促進作用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領域投入,對已就業人員參加教育培訓給予優惠補助;對技能培訓機構給予政策扶持,這樣既支持了教育事業發展又提高了勞動者的專業技能。
(三)實現社會保障和就業穩定增長,構建合理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和就業是民生底線,是全面保障社會公平、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有效促進勞動就業的最重要的途徑,建議地方政府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構建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加大社會保障與就業的保障力度,實現穩定增長。一方面穩定投入增長,另一方面穩定相對規模增長,逐步向2000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中的“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這一比例靠攏。其次提高社會保障的全覆蓋、有重點。改革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給付方式,將結余資金用于實現城鄉統籌、正規非正規就業統籌、不同企業性質之間的統籌等,以此降低企業及勞動者成本,激發生產活力。
(四)調整財政補貼支出需考慮政策的時滯性
財政補貼支出的就業效應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即新技術研發及投入使用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地方政府在擬定財政補貼預算時,應著重考慮就業效應的長遠規劃。一方面擬定政府補貼預算時,可定期組織行業專家集中研究,討論方案,部分涉及民生補貼的方案還可引入民眾參與編制過程。另一方面政策實施過程中應注重績效管理,并根據就業市場情況及時調整,形成財政補貼支出全過程管理,真正實現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完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其對就業的影響也是一個長久問題。為全面拉動就業,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出政府職能,重視財政支出的預算編制及實際支出結構調整,從根本上改善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矛盾,實現“穩就業”“保就業”目標。
參考文獻:
[1]邱兆林,馬磊.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財政支出的就業效應——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系統GMM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12):22-30.
[2]耿申.財政分權、政府公共支出與居民消費[J].統計學報.2020(03):14-27.
[3]吳非,常曦,任曉怡.政府驅動型創新:財政科技支出與企業數字化轉型[J].財政研究.2021(01)102-115.
[4]孔微巍,張晗.黑龍江省扶持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障政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1(02):9-10+25.
[5]車德欣,吳傳清,任曉怡,吳非.財政科技支出如何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異質性特征、宏微觀機制與政府激勵結構破解[J].中國軟科學.2020(0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