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貫穿到全部學科建設過程中,運用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建設嶄新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其應對未來職場競爭的核心能力。文章從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育人的意義角度出發,揭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問題,探究高校在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育人新方法。
關鍵詞: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政育人;思政育人意義;思政育人問題;思政育人方法
引言
在中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題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開創教育事業的嶄新局面。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應該堅持發揮自身作為培養健全人格學子的陣地性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部教學內容中的深入,充分發揮高校的思政教育功能,積極構建高校思政育人的新方法、新格局。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針與內容應該與黨的相關政策內容保持一致,從而形成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提高的合力,真正實現對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的引領,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意義
(一)達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目標
高校的教育目標是實現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既能夠讓畢業生掌握足夠的專業技能以應對職場競爭,有具有良好道德觀念指引其未來生活。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立德樹人被充分融入到改革進程中。高校在推進立德樹人的同時,可以將立德樹人的理念和思政育人的觀點相統一,兩者的統一能夠創新高校思政育人的體系,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得到增強。立德樹人和高校的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存在相似性,在教育的本質上也具有高度關聯性,立德樹人和思政教育都強調對教育的健全人格功能的重視。而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推廣工作中,高校的工作效果有所減弱,因為立德樹人和高校傳統的以提升就業率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之間存在偏差。但是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思政育人教育體制,能夠在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展現立德樹人的理念,保證立德樹人與高校思政育人相統一,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促進高校教學理論與其實踐相結合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中,高校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同等重要,相比較于初高中階段的知識傳授,高校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工作,因為高校的教學成果需要借助學生的社會就業率來加以展現。當學生在高校就接受大量實踐教學時,其實踐能力得到鍛煉會有利于其職場競爭。高校的理論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大學生準確掌握專業課程的相關知識內容,形成專業知識網絡。實踐教學環節能夠幫助大學生準確應用理論知識,為理論知識的牢固掌握創造良好機會。學生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相互結合,思考理論知識的相關問題,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提升專業領域的應用能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是高校的重要教學環節,兩者都不能夠被去除。兩者之中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缺失,都會導致教學成果的降低。從高校思政教育的視角來看,高校的思政育人方法在應用到專業課程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理論課程的融入,而對實踐課程內容的融入程度不高,影響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在大思政格局下改進思政育人的方法,將有利于整合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貫穿到高校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中,促進高校教學理論與其實踐的結合,進而實現對良好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完善貢獻積極力量。
(三)將思政教育通過專業課程加以展現
在新時期,高校的專業教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緊密結合,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已經被全面貫徹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客觀背景為思政教育通過專業課程加以展現創造良好條件,能夠充分發揮思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的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的相互融合過程中,兩者陷入融合性不足的困境。而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將思政教育的資源和專業課程教育的資源統合到一起,發揮教育資源的集約性作用,能夠有效實現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的相互融合,充分發揮思政育人的功效。高校應該根據大學生的成長背景,有針對性選擇思政育人的素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學生接受到的思政教育內容來源于專業課程,而專業課程的講授也貫穿了思政教育的相關素材,因而大學生的心靈受到更加強大的感染,更容易在大思政格局下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充分發揚教育育人的精神,根據思政育人、立德樹人等理念調動高校的全部教育資源,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高校進行思政育人教育方法的完善過程中,高校的完善方法應該以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為角度,實現高校全部教育教學資源的積極整合,將思政教育通過專業課程以展現,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的充分達成。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問題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效果不足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能夠被通過更加科學的方式加以提高。高校應該利用大思政的契機,堅持將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與現有的高校教學計劃相充分結合,推動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發展,在新時期構建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達到在全部教育過程中的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從目前來看還不能夠有效發揮。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專業課程融入過程中,沒有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相關內涵,思政教育內容和專業課程內容之間的融合性不強,甚至彼此分離。學生在接受高校專業課程的過程中無法深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思政教育的引領性作用無法達到有效發揮。綜合而言,高校基于大思政格局的思政教育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通過專業課程教育體現出的思政教育效果不足。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方法滯后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出現深度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需要被及時加以變革。在新時期,伴隨教育環境的變化,思政教育的具體路徑出現嶄新特點,整個高校的思政教育現狀呈現出多樣性的變化特征。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手段等層出不窮,對思政育人方法的改進產生影響。相比較于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思政教育的方法依舊滯后,不利于思政育人效果的達成。一部分高校在展開思政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拘泥于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堅持在課堂教育中集中傳授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感受不到思政教育氛圍,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影響高校子思政育人新方法的構建與完善。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新方法
(一)大思政格局下改善思政育人理念
首先,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想要構建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并保證新方法的良好效果,需要正確認識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改善其思政育人的理念。高校在轉變思政育人理念的同時,推動思政教育新手段的使用,積極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及其教師成員應該高度重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學習大思政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對大思政有精確了解的前提下推進思政教育的改革,實現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高校可以在學校層面建立專門的大思政學習小組,由校級相關領導擔任小組成員,通過共同學習與討論的方式掌握大思政的深刻內涵,檢視在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路線與內容,依據大思政格局內容革新思政教育,充分發揚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將在大思政格局影響下的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之中。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標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高校應該從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為中心推動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與個人需求。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針對不同的大學生進行特定展開,充分滿足不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讓大學生可以通過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鍛煉到自身所需要的能力,在專業教育的引領下提高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領的效果。最后,高校在推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過程中,應該將德行培養放置在融合目標的顯著位置,注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大思政格局下創新思政育人途徑
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應該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新引力為構建思政教育新方法的突破點。高校應該根據新時期的大學生興趣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真正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落實到高校的課程教學中。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將案例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手段等引入到其中,將高校的傳統課堂教學予以靈活化轉變,實現學生思政教育效率的提高。其次,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的同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構建學生網絡交流平臺,教師在與學生的平等交流過程中引領學生科學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最后,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應該建立統一的思政育人平臺,將思政育人工作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資源等統合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可以在平臺中將不同的專業課程內容進行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深化,為思政教育的效果發揮提供幫助。高校還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活動理解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育人新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為新時期的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鄭俊玲.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分析——兼論專業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157-158.
[2]荀振芳.高校構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論審思[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119-124.
[3]馬中全.構建大思政育人支持體系的實踐探索——基于四川警察學院大思政育人工程的思考[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6,2806:86-92.
[4]邱國良.基于矩陣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9,05:52-53.
[5]林小燕.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J].海峽科學,2020,08:73-76.
[6]周雪梅,王國忠.論高職院校師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6,22:68-70.
作者簡介:汪璟暉,1993.05.31,女,漢族,籍貫:湖北武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