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越發依賴利用網絡技術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此前提下,作為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高等院校而言,有必要利用網絡技術的多元性、兼容性等特點的優勢,結合思想政治教學,共同服務于提升高職生思想道德水平作。本文以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重點論述了優化工作策略。
關鍵詞: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都十分習慣于利用網絡技術來滿足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通過網絡平臺社交、購物、分享信息等行為已然成為了高職生的生活樣態。網絡技術的發展,他們在獲取新知識時,往往一部手機進行“看”“刷”的工作就能獲取一定的信息,長此以往,就會使高職生逐漸喪失了主動思考、探尋的意識,本身多數高職學生在自主思考、學習工作,而是一昧地遵循“拿來主義”,在遇到問題時就上網搜,將網絡上的信息當做自己的學習成果,甚至是在寫論文時也不愿自己動腦,妄圖通過抄襲來“應付”老師。過于開放的網絡環境不僅改變了高職生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思想道德造成了影響。同時也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高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甚至會使其逐漸喪失基本的版權保護意識。再者,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桎梏,對于網絡、信息等新型詞匯不認同,甚至不屑一顧的情況,無視高職生的真實心理需求,嚴重阻礙了思政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導致大部分高職生對于思想政治教學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內容單一”、“陳舊”等詞匯上,加之當今高職生的主流思想更傾向于“標新立異”,這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們對思想政治教學的排斥、抵觸心理。
當然網絡不是洪水猛獸,雖然它會對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一定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為廣大教育者帶來新的機遇。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利用互聯網的思維來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結合互聯網的優勢以及高職生的喜好,創設出更具時代特點的網絡教育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相輔相成,從根源上提升學生的知識寬度與廣度,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輻射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一、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措施
(一)構建開放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為了讓高職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就要結合高職生感興趣的元素,充分彰顯思政平臺的交互性,要借鑒目前學生下載率比較高的手機APP軟件像抖音、快手、美拍等形式,即可以讓學生下載收藏、也可以分享到微信、QQ、微博等實現跨平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高職生日常刷手機的基礎上,將正確的思政教育觀念貫徹到每一位高職生的心中,潛移默化的加強對正確意識以及主流思想的認知,落實網絡思政工作的教育意義。
(二)構建豐富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想要落實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不僅要依靠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短視頻APP的建設,同時也要利用校園網、論壇、貼吧等形式,將正確的思想政治知識滲透至高職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也可以借由校園網的互動性,定期舉辦、開展思想政治活動,例如“網絡推書會”“優秀影視劇分享大會”“時事政治討論會”等,引導師生主動在校園網中進行交流、互動,切實的將網絡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網絡思政教育真正的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達到落實教育目標、傳播文明思想的作用[4]。
(三)構建平等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教師應該利用網絡的隱秘性與廣泛性,使其與高職生的人格地位變得平等[5]。例如,在遇到生活中出現問題,或是面對行為、思想出現問題的學生時,按照傳統的教學手法,教師大多會采用“面談”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教育。但是由于學生天生就對教師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加上“出現問題、犯錯”這些想法的束縛,更會使學生將自己置于一個低下、卑微的地位,并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基于此,教師就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頁面平臺、微信、qq、匿名聊天室等方式來與高職生進行平等對話,以便更順利的幫助其解決問題。此舉能夠有效的增強高職生的主體意識,使心態其由“犯錯被老師教育”轉變為“遇到困難請教師幫忙解決”,進而充分發揮其學習興趣以及主動性。使其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接受思政教育、約束自身的工作中。
(四)構建雙重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大學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是一項具體、系統的工作,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身份,由“權威領導者”轉變為“教學引導者”從而實現從“單向思想傳輸”轉換為“雙向思想交流引導”的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熏陶,自覺的在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中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及當今社會主流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也就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發揮職業院校集體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的共同作用,避免傳統教學中“為了教而教”的扭曲教學思想,將教書、管理、育人以及服務于高職生的思想與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緊密的聯合起來。由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只依靠專職教師以及學生管理工作員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應該有意識的調動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各個教師共同參與到對高職生思想政治的教學、引導工作中。
(五)構建自律與他律型一體的網絡輿論監督
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加強對高職生網絡道德的監管,例如在校園論壇、思政教學網站、短視頻APP留言板中設置一定的屏蔽詞,避免高職生在瀏覽網頁時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可以定期在相關網站上投放帶有提示作用的標語,引導高職生在瀏覽頁面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標語的警示,加強對于自身的約束。但由于高職生的三觀尚未完全穩定,因此其不會有過高的自律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借助網絡技術、法律道德規范等對其進行約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其網絡、生活中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蘇暢.基于文本分析的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20.
[2]王云霞.新時代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9.
[3]陳文強.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郭連業,987年9月,男,漢族,籍貫:山東濰坊,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山東工業職業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