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低年級學生通過向高年級學生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高年級學生在帶領和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對項目的研究深度,不同梯隊的學生發揮自身優勢,教學相長,共同完成項目研究,進行學習共同體的管理。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管理方式;梯隊建設
在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小組學習共同體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生對主題的研究不夠深刻、研究選題范國較為狹窄等。一方畫,是由于教師人手相對不足造成活動效果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研究和探素能力,高年級學生習慣性依賴教師所致。為了拓寬學生綜合實踐項目的選題范圍,提高項目的研究深度,我們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經過理論摸索、長期實踐、反復論證,最終探索出了一種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共同體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學生梯隊式管理。
學生梯隊式管理是指在一名或多名教師帶領的綜合實踐活動團隊中,同時有不同年級的學生,各年級學生因理論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梯隊。在團隊內部,低年級學生通過向高年級學生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高年級學生在帶領和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對項目的研究深度,不同梯隊的學生發揮自身優勢,教學相長,共同完成項目研究。
學生梯隊式的理論定義是在我校在充分了解學生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參考借鑒了管理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等方面的相關理論而提出的。
“所謂人才梯隊建設,就是當現在的人才正在發揮作用時,未雨綢繆地培養該批人才的接班人,也就是做好人才儲備,當這批人才變動后能及時補充上去和頂替上去,而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在進行培訓或鍛煉,這樣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仿佛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樣,形象地稱為梯隊。為的就是避免人才斷層。”人才梯隊建設理論的目的是培養儲備人才,避免斷層,而學生梯隊式管理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一方面,高年級學生的成功經驗能有效地傳授給低年級學生,另一方面,學生在傳授經驗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也許有人會問:“每個學年開始,學校都會招收大量學生,有如此充足的新鮮血液,又怎么會出現學生的斷層?”有如此疑問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以綜合實踐課程為例,國家規定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必須開展這門課程。每一年新升上來的三年級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方面接受的訓練是一片空白,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相關領域也極少涉足,更遑論研究性學習。當學生經過四年的訓練,可以熟練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又差不多到了該畢業離校的時候。有一些綜合實踐活動項目適合長期開展,如教師黃彩燕指導的手工類項目“紙藤花制作”、教師陳婉純指導的實踐類項目“校園格子鋪”、綜合實踐專職教師秦遙指導的研究類項目“開封民俗的研究”、教師馬娜指導的操作類項目“蔬菜種植”。一旦參與項目的六年級學生畢業,項目便會被迫中止,而如果團隊內部加人低年級學生,以學徒形式鍛煉一年,那么當六年級學生畢業時,其他學生就能及時頂替并延續項目。
學生梯隊式的理論基礎根植于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念。與以往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同,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而學生梯隊式恰恰契合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主題研究不夠深刻是橫亙在許多學校面前的一個難題。而學生梯隊式管理為解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研究深度不足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它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教學相長”激發學生探索硏究的積極性
高年級學生的研究項目相比低年級學生具有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更大的趣味性這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他們在高年級學生的幫助和指導下.能更有效地完成本來難以完成的項目研究。而高年級學生一改以往跟著教師走的學習模式,充當“教”的角色,這會讓他們倍感自豪。為了更好地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項目研究,高年級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從而挖掘對項目研究的深度。
(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交際網絡
學生在校園里實際接觸到的人群有限,無非是本班同學、任課教師,再加上同年級的部分同學,他們基本沒什么機會與其他年級的學生產生交集。而學生梯隊式恰好打破了年級之間的界限,推倒了彼此之間的屏障,為學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教師黎明指導的“詩配畫貼畫藝術”是一個手工類項目,不像“小記者”、“小導游”等項目需要經常外出,活動的地點也在教室內,學生接觸到的人群很有限。而通過學生梯隊式的管理方式,在團隊內部引進不同年級的學生,孩予們憑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選擇同樣的項目,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不僅知識面增長了,交際網絡也拓寬了。
(三)有利于緩解師資不足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
師資力量不足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難以普及的一大原因。假如一個教師帶10至12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那么一個50人容量的班級至少需要4名教師。以一個年級8個平行班為例,全校三至六年級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則一共需要128名教師。一所普通的小學是無法消化數量如此龐大的綜合實踐課程專任教師的。常見的做法是普通教師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這對教師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普通教師除了上課、備課、班級管理等日常工作外,還需承擔科研、公開課、教學檢査、教學比賽等各種任務,事務繁雜,分身乏術。
采取學生梯隊式則能有效地緩解教師人數不足的壓力。一名教師帶不同年級的學生,如由原來的10人團隊增至15人,則所需教師的數量大大減少。同時,高年級學生充當“小老師”或“小組長”指導、幫助低年級的學生,既發輝了高年級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又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教師把有限的精力花在項目開發、資源利用上,一些簡單具體的指導則由學生完成。
學生梯隊式管理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拓寬學生的人際交往網絡,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綱要》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導論》
[3]《人民教育》
[4]《教研信息周刊》
作者簡介:馬娜,1985.6,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人,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從事小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