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次又一次,一年復一年的行走,哪怕在藏區高原這種時光彷佛流失較慢的地方,也能明顯的感覺到一種張力,喧囂的文明,把雪峰、江河、古道以及把千萬年沉默不語的寂靜擊破了,而且再也無法還原。這種在古道沿途中找到和獲得的印象,也許那根本上就是不存在的印象,但“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茶馬古道沿途中確有一些事和物提醒著我們,的確有向往的東西,的確能讓我們安靜下倆,讓我們拋棄一切出門遠行的東西,至少它會讓我們保有某種希望。
通過茶馬古道展覽感受到古道留痕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現在給我們留下的記憶,所傳達出展覽通過重溫這段歷史記憶的方式來向茶馬古道精神致敬。
而在畢業設計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以最合理展廳參觀流線,使觀眾在流動中,完整地了解茶馬古道在歷史上對文化、經濟、宗教、軍事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滿足功能傳播的同時,圍繞展覽設計內容讓人感受到空間變化的魅力和設計的無限趣味。
國內茶馬古道的市場調研
關于在設計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展覽前期,我進行了大量地關于古道的素材以及資料的搜集與挖掘,也深入其腹地進行了考察,0同時也對當地的古道沿途居民進行了深切的交談;因為他們是古道留痕的見證者與繼承者,了解到了一些接地氣兒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
追溯茶馬古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茶馬古道在我國境內形成了三大主干道,每條干道都有若干支線與之交匯,而在高山河谷的深處,更交錯分布著大量不為人知的路線,通向每一處炊煙升起的角落。針對這一現象以歷史時間事件為主線,本作品以特定的空間環境氛圍為主,以電影代入感的形式使觀眾身臨其境的全方位的投入到古道展覽中來;展覽通過重溫那段歷史記憶的方式來向茶馬古道精神致敬。
空間的時間性
在展示設計中我們所說的空間是四維的,在此給通常意義上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這一概念。時間意味著運動,拋開時間研究空間將是乏味的,沒有意義的。茶馬古道馬背上記憶展廳試圖借助交互的方式模擬茶馬古道路線圖,讓觀眾在路線圖上一步一步感受到時間的虛無與運動。空間和時間本身存在著依存關系,一起表達著事物的演化秩序,在茶馬古道展覽設計中,依據時間的概念,把展廳按照茶馬古道時間發展順序來進行在設計,從而使空間是可見實體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見的虛體與感覺它的人之間所產生的視覺的“場”,塑造出而這種感受是和時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在展示環境中對展品的觀賞,必然是一種動態的觀賞,因此時間就是動態的最好詮釋方式,依據時間來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來對茶馬古道精神進行致敬。
空間的流動性
此次茶馬古道展覽在展示環境的氛圍中,首先考慮的是讓空間具有流動性的透氣感,其次與展覽空間的展示道具,展品,功能相結合。通過展示空間與場地規劃的藝術手法,把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展覽是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用燈光渲染加上道具的模塊化表現手段加上交互手段向觀眾傳達展廳的空間流動性信息,目的使觀眾猶如置身于一個設定好的巨大的具有歷史色彩的空間環境中,用陳列手法的動態表現,規劃上有意識的引導,使觀眾全方位的接受展廳的訊息產生出一種歷史情結在三維空間中釋放出來。
茶馬古道展覽展示空間設計
展覽功能分區的劃分
任何性質的空間環境都是由各種功能空間組成的,而根據茶馬古道的歷史,以物易物,歷史發展,茶馬互市,藏傳佛教的傳播,民俗文化的融合這幾段歷史,來作為此次畢業設計的功能分區的劃分;在做設計的過程中,處理了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展覽各個功能空間如序廳空間、過渡空間、輔助功能空間等之間的鏈接,使它們和諧統一的存在與一個特定的空間環境之內,在整體統一的基礎上來試圖尋找各個功能分區的變化和細節。
在博物館學的研究中,對博物館類型的研究與區分、把握特定類型博物館的特點與規律,可以促進博物館事業建設和博物館學研究。從建筑的角度來看,建筑師更為關心博物館的功能與建筑形態之間的關系。而此次畢設作品試圖從這個角度來尋求突破點;展示作為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主要方式,所以在茶馬古道展覽展示功能分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模擬古道場景這展廳中,運用了led顯示屏,來融進此次的畢設中,目的是一方面給觀眾更好的視覺享受,另一方面,使古代的歷史現代的技術相結合從而達到有別于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歷史展廳。因此,茶馬古道馬背上記憶將試從展品的角度出發,結合現當代的手段,進而呈現出展館展示空間的變化。
展覽人流動線設計
在一個大的前提下,設計是為人而服務的,遵循這一原則在《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的展示環境中,這就需要把人最為展廳的服務角色,一切以人為本;設計人流動線設計時,結合了空間的結構,展廳各空間的主題表達,以及展品作為靜態載體與人為動體之間的東線聯系,這也是由展覽空間的敘事性所決定的。展覽空間是一門空間與場地規劃的藝術,是在展覽會的各個展位空間范圍內用一定的表現手段向流動中的觀眾傳達信息。
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展示空間人機尺度
仔細的分析參觀者的活動行為并在設計中以科學的態度準確的把握人機尺度,使展覽空間的形狀,尺寸與人體尺度之間有恰當的配合,使空間內各部分的比例尺度與人們在空間中行動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適宜、協調,這是最基本的空間要求。所以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記憶展覽整體展廳的各部分均按照人體最適宜的形態來塑造,充分人機最舒適的的一個狀態。展位空間和展示道具尺度之間的聯系,大都是以人體的均高度和肢體的局部尺度作為依據和標準的。通過采取男生,女生身高的平均值來以此為依據,做出展柜,展臺,展板,休息區座椅,以及整體的展物高度從而給觀眾以最舒適的肢體語言形態來看展,在運用科學的視覺語言,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這一運動規律來進行布展,是最人性化的展示方式。
空間燈光效果營造
歷史文化展廳做出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具有濃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只有在特定的環境,運用指定的元素,才能將有特色的地方表現出來.一個好的展廳空間環境,給人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盛宴,因此,燈光在空間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次畢業設計中,充分的將各個部分的展廳空間和燈光進行契合,通過不同的功能分析進行不同地燈具照明,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從而使展品與燈光與環境自成一體,不突兀存在著。
空間的產品安全性
通常一般來說,一個展廳中,展品的保護措施是展覽的重中之重,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好展品的壽命,使其拉長展覽的展示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來說,觀眾的需求性是第一的,以茶馬古道展覽空間來說,大部分以玻璃柜的形式進行放置,上面打有燈箱為了更好的襯托出展品的歷史色彩,依據主體性,來對展柜進行統一的造型規劃和色彩處理,在進行展具的設計制作時,考慮到了運用多功能性和便于拆卸式展柜,一方面便于布展,另一方面節約開支減少浪費,同時對于空間溫度,濕度的把握也顯得很重要,適宜的溫度會更好的延長展品的壽命,合理的調節燈光的位置和高度,避開燈光的直接照射;所以必須要重視展示空間安全性,而在做模擬實景重現這一空間時,考慮到使用的是led顯示屏,有火災的隱患,所以考慮到了相應的應急措施。
作者簡介:
孫啟源,1995.10.8,男,漢族,籍貫:山東,學歷:研究生,職稱:學生,研究方向: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