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敏
摘要:風俗畫始于漢代,在唐宋時期發展到達頂峰,是我國傳統繪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描繪社會現狀、市井生活和民俗生活的繪畫。它為我們研究傳統藝術文化和世俗社會生活提供了廣泛的可視資料。本文主要從互動、敘事的雙重視角展開,探索風俗畫街巷繪本數字化的創作研究。
關鍵詞:風俗畫;繪本;數字;街巷
一、風俗畫在數字繪本創作中的應用價值
1.提升繪本創作的感染力
風俗畫在《辭海(藝術分冊)》中被定義為“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釋義為“用當時社會風俗及日常生活作為題材的繪畫”。可見風俗畫是以市民為主體的,貼近民意的繪畫。它反應的是大眾活動,描繪的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生活,有著強烈的感染力。當代數字繪本強調創新的繪畫語言形式,各類創作風格爭奇斗艷。以風俗文化為題材的繪畫形式,能夠質樸的反映人們的內心世界,體現人與人之間相互共存的關系。突破當代普通人各自生活互不相干的心理防線,拉近讀者的距離,產生共鳴。
2.傳遞市井文化信息
風俗畫多反映民間市井風俗的景象。如《清明上河圖》表現熱鬧的市集、民間各類休閑娛樂活動以及各類勞動工作者的日常。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立體式感官體驗的風俗畫繪本,突出視聽營造的帶入感,讓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其中。借助數字網絡平臺,促進市井文化的普及。
3.拓寬文旅產業影響力
互聯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是未來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時代下的風俗畫繪本創作與文旅產業相輔相成。無紙化的風俗畫繪本打破傳統平面靜態的繪本形式,以動態影像的形式宣傳文旅產業,重現景區歷史場景,增加趣味性和藝術效果,從而拓寬文旅產業的影響力。
二、風俗畫在當代街巷數字繪本創作中的應用
街巷是百姓生活的聚集地,內涵居民的生活境況和建筑風貌,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街巷中由居住形態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經濟、文化功能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街巷文化。杭州中山街是杭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中山街前身為南宋御街,貫穿都城南北,分為中山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內含十余個文化背景深厚的坊巷街道、文物古跡、地下遺存、歷史建筑等優秀的物質文化。此外傳統工藝、傳統產業等非物質文化遺存也數量眾多,為街巷數字繪本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文以杭州中山街繪本長卷創作為例,結合創作實踐,對數字技術應用于風俗畫繪本創作進行研究總結。
1.提取風俗畫元素再設計
古代風俗畫中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例如《清明上河圖》中風箏、雜耍、舟車、城廓等景與物的描繪,突出了節氣時令、文化風習、景觀氣象等我國傳統的物質與精神活動。將這些標志性元素運用到街巷繪本創作中,并承襲風俗畫線描與單色水彩相結合的方法塑造街巷的人物與場景,對趣味性細節進行深入刻畫,展現杭州中山街的人間百態,實現風俗畫的傳承與創新。
2.建立沉浸式感官體驗
傳統繪本通過文字敘述和畫面描述來傳遞情感。數字繪本將動畫視聽語言中的鏡頭構圖、場面調度、動畫、聲音介入到繪本當中,強調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知體驗。
運用鏡頭構圖的靈活性使繪本不再局限于左右頁面的固定版式,避免裝訂線造成的畫面起伏和敘事內容斷層。杭州中山街巷建筑基本態勢呈長廊狀,坊中有巷,坊、市相融;建筑結構縱橫交錯。以全屏橫向長卷的方式呈現街景,能夠模擬走街坊的視覺效果,給人以連貫、開闊、穩定的感覺。
運用場面調度來豐富數字繪本的視覺效果。傳統風俗畫整體以一個開闊的、平面的遠景視角來呈現畫面,不能全面的展現杭州中山街巷悠久的歷史文化變遷過程。運用場面調度,區別被攝物體在鏡頭中的范圍大小,在連續的全景長卷中穿插中景、近景、特寫,并保持鏡頭之前的關聯性。可以打破平面紙繪的時空限制,將歷史與現代的時空相互串連,從而豐富故事情節,增強畫面的節奏感。
“運動是最容易引起視覺強烈注意的現象”。在數字風俗畫街巷繪本創作中加入動畫和特效將提升繪本的生動性,營造街巷熱鬧繁華的景象。當然在制作動態繪本效果時,應注意兩點:第一,介入動畫中原畫的概念,在造型的動態表演中僅表現動作的“關鍵幀”,即表現動作的起始點、關鍵轉折點和結束點。因為動畫制作過程非常繁瑣,若把繪本制作成動畫將得不償失。僅在繪本需要強調表演的局部做出原畫動作即可。這樣既可以表現畫面的動態效果,又可以降低制作成本。第二,運用數字工具制作動畫,避免直接手繪逐幀著色。由于繪本的造型、透視、肌理效果等相對于動畫來說更加繁復,設計者可以將需要動態化的造型拆解成圖形元素,為其添加“關節”和“骨骼”,通過骨骼的平面轉動、三維旋轉來實現動畫效果。如此可以最大效果的還原靜態繪本的藝術風格造型,還能使其具有立體的空間感。
除了從畫面構建感官體驗之外,配音和配樂以及音效在數字繪本中也必不可少。“純粹地用耳朵聽,就是傾聽具體語言構建的世界”。聲音在故事情節敘事中,起到渲染主題,強調情節的作用,這是單純的紙上插畫無法比擬的。聲效和音樂的加入,以聲擬狀,與畫面相匹配,將帶動讀者情緒,建立沉浸式感官體驗。
3.構建可交互性的敘事方式
風俗畫著意于表現內容的普遍性和真實性,它所描繪的對象要符合客觀存在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事件。即抓住一個事件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從而達到較為真實、完整的敘事效果。但風俗畫受傳統繪畫的限制,表現內容僅限于特定時間和空間,敘事結構單一。以游戲、動畫等互動形式參與到風俗畫街巷繪本的“情節”發展中。紀實街巷日常生活的同時,構建非線性的敘事形式。讓觀眾參與行為的不確定性引導敘事情節,使其過程、發展和結局具有多樣性,從而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
三、結語
當代數字技術解放了風俗畫的傳統理念,相較于傳統靜態風俗畫繪本而言,立體空間、圖形動態化、聲畫結合等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使風俗畫的繪本風格有了多樣性發展。風俗畫中人物、情節、時間、環境的特殊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使現代繪本更具人情味。兩者相輔相成,讓街巷繪本在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上更加平民化、大眾化,更符合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杜正賢.《杭州中山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4)[6]阿思海姆·魯道夫.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沈冠東.圖像敘事的敘事者與敘事視角探析[J].文化藝術研究,2017,10(04)
[4]曹曉萌,游戲化思維在會本設計中的應用——以互動繪本為例[J],設計,2018
[5]張放.風俗畫內容結構要素及其表現探析[J].大眾文藝,2018(5)
[6]姚遠,黃朝暉.淺析數字交互繪本的視覺設計[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