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書法的受眾面之所以如此廣,終其原因是因為書法的實用性,當時書法的實用性主要還是指日常書寫,時至今日,日常書寫這一功能已經嚴重退化,如果書法有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要從不同角度挖掘書法的實用性。
關鍵詞:書法;日常書寫;實用性
自民國以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處于裂變與新生的特殊時期,封建王朝的覆滅和西方勢力的干預正催化著中國轉型時期的到來,單一的社會結構在西方因素的滲透和沖擊下已經發生變異,故而與傳統社會相適應的文化也勢必發生變化。政治的極度松弛,恰給藝術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契機,擺脫封建銬鐐的民族藝術急速馳騁,戲曲、繪畫、建筑等藝術門類迅猛發展。與此同時,西方文化的滲入讓傳統的民族藝術有了危機感,無數仁人志士高舉愛國旗幡,大興民族藝術。那么又有誰能撐起振興泱泱中華文化的脊梁?在這個問題面前任何文化種類的都顯得蒼白無力,唯獨書法藝術。時值民國時期的書法藝術可謂近代書法史的濫觴,這既是其由清代衍生而來的歷史背景,也有清末民初新出現的時代背景,更有書法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歷來書法問題的討論都不可能回避所處時代環境這一大的前提,今天我們討論的這一話題更不例外。為什么說更不例外呢?因為當代書法所處的這一時代環境太特殊,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談到的裂變與新生的過程中?!傲炎儭笔紫劝l生在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身上。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至清王朝的滅亡,無論政權如何變更,歷代帝王都在文字上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文字成為當權者來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一件特殊工具。秦王統一六國文字,方便日常生活是其首要目的,與此同時也保障了皇權詔令下達的暢通無阻。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法書,舉國奉“王書”為圭臬,有“不疾不厲,而風規自遠”佳評的“王書”在方便人們生活和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時,更進一步確認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典范地位。后來更有康熙崇董書風、乾隆崇趙書風等等。筆者例舉上述幾個案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無論秦始皇的文字統一,還是唐太宗大興崇王之風,這正是彰顯了當時書法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所在??婆e制度創建于隋代,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取消。以書取仕自古就存在,西晉首設書博士一職,科舉建制后,以書法的好壞作為取舍仕人的一大評判因素,從此科舉制度和書法藝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而優則仕,在封建帝制和科舉制度下考取名份顯得尤為重要,骨子里堅守“士”字的文人學者們都要系統學習書法這一技能,不只是科考需要書法,書法自然就變為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東西了。由上可以看出,從古代直至清末民初,社會對書法實用性的挖掘從沒有間斷過,這也正是筆者想要強調的一個問題,書法實用性的存在正是中國書法之所以薪火相傳的根本所在。我們可以通過前段時間展出的李叔同先生的科考答卷和日常信件再現當時書法在社會中的實用功能。李叔同(1880—1942)有“藝術全能大師”之譽。先生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其答卷我們可以讀出其書跡大小整齊劃一、結體緊密,是典型的館閣體書寫式樣,即便是帝制和科舉制度并存下的產物,但不可否認這是書法實用性功能的一大顯現。更有先生一九一八年農歷三月初九和一九二零年農歷四月十八致劉質平先生的兩封書信。書信形式是書寫最常見的實用形式,兩扎書信的自由散漫之風著實令人驚嘆,完全脫離館閣體的程式化影響,寥寥幾筆書寫真實情性。科考答卷和日常信件是體現古代書法實用功能的兩大領域,當然過去利用書法實用性功能的領域遠不止于此,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書法的蹤跡。然而,帝制覆滅和科考的取消無疑對書法產生了巨大沖擊,使得書法的社會實用性大打折扣。
在史學界中,法國的??铺岢鲞@樣一個問題:歷史將不再是不斷完善的歷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相反,斷裂現象似乎在不斷地增強和出現,所以歷史學應尋找“非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斷裂現象”。那么,問題同樣存在于整個文化范圍內,當然書法的發展也不例外。從帝制的覆滅和科考的取消乃至當今整個社會的變革,使得書法生存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改變,歸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書法失去了“大眾性”這一性質。古代時候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都和筆墨紙硯分不開,然而今天的書法卻成為了少數人從事的藝術活動,無論是書法的創作工具還是載體都遭到了極大迫害,自來水筆的引進、簡化字的推廣進一步抹殺者書法的大眾性。再者就是適于書法生存的傳統文化貧瘠不堪。從清末民初開始很多人將中國落后的原因歸咎于傳統文化身上,緊接著是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對文化的損害,西方文化一時間涌入中國,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打擊之大可謂前所未有,那么,依附傳統文化生存的中國書法自然也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越傳統的東西越有生命力,書法既然能夠發展到當代,也肯定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當代對于書法的實用性的重視就顯得尤為關鍵。一般來講對于事物實用性認識越深刻,則適用群體越加廣泛,廣泛適用群體的需求是推動其發展的最大動力所在。書法實用功能的重拾無非是當代書法發展的一大拐點。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對于書法的實用性的探討,我們首先要從漢字的特殊性入手。漢字源于生活,是對現實事物的一種抽象化,其本身具有點、線、造型等美感,利用漢字的這一特性與各種產品相結合已成為當今書法產業一大特色。家具、燈籠、衣服等擺件或者飾品與書法因素成功結合的案例屢見不鮮,這樣做的優勢是既能提升產品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更能使書法的實用功能得到充分利用。當然書法的這些因素并不是在產品中簡單的復制和盲目的模仿,傳統和現代的融合不是單純的組合或相加,而是將其最美感的因素進行取舍和藝術歸納,把漢字書法的形、神、意系統的綜合。
作者簡介:張明偉(1989-09),男,山東臨沂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書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