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時間窗全身亞低溫治療(MH)對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IE)的療效。方法:選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入院治療的88例足月HIE患兒。根據治療起始時間進行分組,A組44例在6h內予以MH治療,B組44例在6-12h予以MH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20min,對比兩組患兒的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評分和新生兒神經行為量表(NBNA)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A組患兒的腦功能評分高于B組,娩出7d與28d,A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高于B組,對比有差異(P<0.05)。A組患兒的不良反應幾率低于B組(P<0.05)。隨訪6個月,A組患兒的遠期療效優于B組,對比有差異(P<0.05)。結論:為HIE患兒實行不同時間窗MH治療可以改善新生兒的神經發育水平,減少不良反應情況,且能保證遠期療效。
【關鍵詞】不同時間窗;全身亞低溫;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A
Effect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Zhu Lijuan
(Tancheng Coun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199)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systemic hypohypothermia (MH) on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Methods: 88 children with term HIE were admitted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January 2021.Grouaccording to treatment initiation, 44 in A group received MH within 6 h and 44 in B received MH at 6 – 12h.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mplitude integrated EEG (aEEG) score and the neonatal neurobehavioral scale (NBNA) scor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0min, comparisons of the two groups (P> 0.05).Brain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B group, and the neurobehavioral scores of the 7 d and 28 d,A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B group (P<0.05).Children with the A group had lower odds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in the B group (P<0.05).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 the children in the A group had better longer-term efficacy than the B group, with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 (P<0.05).Conclusion: MH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time windows for HIE children can improve the neonatal neurodevelopment level,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and ensure long-term efficacy.
【Key words】Different time windows; systemic hypothermia; neonatal hypoxia and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病因,且會導致患兒神經發育異常。目前,MH是該病患兒的主要治療技術,可以提高患兒存活率,保證遠期療效[1]。有研究顯示,發病6h內是MH的最佳時機,可以在保證神經發育水平的基礎上提升治療安全性。但部分學者認為,時間窗的選擇無法準確定義,且亞低溫的治療途徑不同,時間窗的選擇應存在差異。針對以上爭議,本研究選入88例足月HIE患兒,用于分析不同時間窗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入院治療的88例足月HIE患兒。根據治療起始時間進行分組,A組44例,男患兒比女患兒為24比20;胎齡為37周至41周,均值(38.75±0.57)周;出生體質量為3.05kg至4.98kg,均值(3.78±0.26)kg。B組44例,男患兒比女患兒為26比18;胎齡為37周至40周,均值(38.50±0.43)周;出生體質量為3.01kg至4.96kg,均值(3.80±0.31)kg。數據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行常規治療,包括維持通氣功能、臟器血流灌注、降糖、降顱內壓、控制暈厥和清除腦干等。使用低溫治療儀實行MH治療,將新生兒置于輻射式搶救臺上,將暖箱電源和搶救臺關閉后使新生兒裸露身體,除去加溫設施。對患兒行體溫和心率監測處理,創建動靜脈通路,予以實驗室檢查。將直腸溫度探頭置入直腸中,深度為5cm,以測量體溫,探頭固定在大腿一側,選擇合適大小的冰毯覆蓋患兒身體。MH初始治療時使其體溫控制在可耐受范圍,而后維持治療。誘導MH治療后,在1至2h內使MH達到目標溫度,即肛溫33.5至34℃。醫護人員監測患兒的心率、肛溫和神志反應等指標,測定電解質、血糖、血小板等實驗室指標。A組的時間窗為發病6h內,B組的時間窗為6至12h。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20min、治療72h后和娩出7d后,利用aEEG檢查測定新生兒腦功能,1分為連續性平臺,無睡眠-覺醒周期,持續性癇性放電,時間超30min;2分為連續性低電壓,存在不成熟的睡眠-覺醒周期,30min內發病超1次;3分為爆發抑制,存在成熟的睡眠-覺醒周期,癇性放電單個發生;4分為不連續性的電壓,無癇性放電;5分為連續性的正常電壓。娩出7d與娩出28d,利用NBNA評價神經行為,含20項,均是0-2分,含被動肌張力(4項)、行為能力(6項)、原始反射(3項)、主動肌張力(4項)、一般反應(3項),總分40分,評分≤35分即神經行為異常。觀察糖代謝紊亂、嚴重栓塞、心動過緩、低鈣血癥、凝血功能障礙、皮膚異常、肝功受損和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隨訪6個月,觀察死亡和神經系統嚴重傷殘幾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經X 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腦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20min,兩組患兒的腦功能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A組患兒的腦功能評分高于B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娩出7d與28d,A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高于B組,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比較
A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低于B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的遠期療效比較
A組患者的遠期療效優于B組(P<0.05)。見表4。
3 討論
HIE是新生兒疾病的常見病型,主要治療方案為MH,其治療安全效益較高,具有較高的治療可行性。HIE伴有缺氧與缺血表現,在發病不同時期會表現出多種病理變化,且治療方案存在差異[2]。有研究指出,短期內實行MH治療可以改善預后,需要合理把控MH的治療時間窗。該病的發病過程含3個時期,第一階段為原發性細胞損傷時期,第二階段為窒息復蘇期,即能量恢復時期,第三階段為遲發性細胞損傷時期。疾病造成繼發性能量衰竭,最終導致神經凋亡多發生于第三階段,即發病6h左右。腦細胞對于缺氧和缺血的承受度有所差異,且缺血區域的空間以及時間具有異質性,因此對于時間窗的限制更為嚴苛[3]。本研究中,A組的治療時間窗為6h內,其神經行為評分和腦功能評分均優于B組,不良反應率(6.82%)低于B組(22.73%),死亡率(2.27%)低于B組(15.91%),神經系統嚴重傷殘率(4.55%)低于B組(18.18%)(P<0.05)。說明盡早實施MH治療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抑制不良預后情況。在MH治療期間,目標溫度是33.5至34℃,治療持續時間以72h為宜,若HIE病情為中重度,即使核心溫度應低于33.5℃,治療時間超72h也不會增強療效,甚至會導致不良反應,因此MH的治療時間無需太長,以72h以內為宜[4]。本研究選用全身亞低溫治療,其利用直腸溫度監測目標溫度,可以通過體內溫度測試實現最佳的目標溫度,因此不良反應較少。在治療期間,需要實時觀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及時發現其異常情況,并予以預見性處理,可以盡量取得較佳預后[5]。
綜上所述,MH對于HIE的治療效果較高,但我國的MH治療現狀不太樂觀,研究發現,HIE多收治于基層醫院,但大部分的基層醫院并不配備亞低溫治療儀,可能錯過最佳時間窗。基于此,近年來提出MH聯合神經保護物質治療,這是該病治療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譚凱秦,吳運芹,高喜容.不同時間窗全身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2021,36(4):26-31.
[2]張文明,李炎,黎熾旺.不同時間窗全身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探討[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2):48-50.
[3]黃珂,王團美,劉君.不同亞低溫時間窗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觀察[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17(4):18-21.
[4]胡冰.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采用不同時間窗亞低溫治療NBNA評分及安全性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20,41(9):104-107.
[5]李建波,吳文燊,杜邦,等.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亞低溫治療誘導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