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曼 楊迎春 葉 苓 于 妍 李 平▲
1.安徽醫科大學空軍臨床學院,安徽合肥 230032;2.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門診部,北京 100142;3.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科,北京 100142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局部戰爭、地震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多發,可在短時間內出現大批量傷員,且傷情輕重不一、傷類復雜,而靜脈輸液是醫療救治中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1]。研究顯示,軍事行動中傷員死亡率隨傷后輸液救治時間延長而迅速增加,因此對應急醫療隊伍的快速救治能力提出極高的要求[2]。但突發事件環境復雜、醫療條件不佳、傷護配比嚴重不均、傷員自主配合能力差,頻繁無序的輸液巡視不僅占用護理人員大量的時間,影響傷員救治時效[3]。并且護士難以及時發現滴速異常、藥液外滲、輸液中斷等問題,導致急性肺水腫、靜脈炎、局部組織壞死等輸液不良反應,影響患者輸液安全[4-5]。因此,現代化的護理裝備是救治任務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在傷員救治過程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6-7]。但目前,各醫療機構使用的監控設備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供單人使用的儀器,如注射泵、輸液泵、簡易輸液報警器等,護士無法獲取全部患者輸液信息[8-10];二是監控網絡系統,需在護士站建立主控電腦端,體積龐大、連線多,或是基于手機、手表聯網等移動通信技術,不適用于戰傷急救、抗震救災等衛勤保障環境[6,11-18]。因此,課題組研制了野戰靜脈輸液監測裝置,以應對野戰救災等應急救援環境下批量傷員的輸液管理。已在多個基層部隊醫院試用,使用人員反饋監測裝置的功用性高。現在??撇》块_展推廣試驗,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1 月北京某三甲綜合性醫院消化科病房住院輸液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病情平穩,非危重、監護、手術、化療的輸液患者;年齡18~75 歲,有自主行為意識,入院后輸液天數為2~8 d,每日連續輸液瓶次≥2;患者本人及家屬知情同意。最后納入214 例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0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靜脈輸液監測裝置的關鍵技術和工作原理“野戰靜脈輸液監測裝置”融合了3 種技術:紅外光電檢測技術、433 MHz 無線傳輸技術和嵌入式編程技術。紅外光電檢測技術:監測終端內置紅外光發射和接收裝置,紅外光發射器持續發射紅外線,而紅外光接收器與電路板連接,若有液滴阻擋,接收器與電路板連接的信號線會發生一個跳變,有液滴滴下,LED 指示燈亮,實現液滴信息采集[19-20]。433 MHz 無線傳輸技術:輸液監測系統主要采用433 MHz 無線自組網方案組建星型網絡,無需外置的中繼器和協調器,手持終端和多個終端節點之間自動構建組網進行數據交換傳輸。每個輸液床號對應1 個監測終端號,1 個手持終端可同時連接多個輸液監測終端,監測終端采集到的液滴信息通過無線收發模塊傳輸給手持終端,構建病區輸液網絡監測系統。嵌入式編程技術:嵌入式芯片與電路板連接,實現數據處理、信息讀寫和計算功能,護士通過手持終端觸摸顯示屏手動輸入床號、當前液體量等基本信息以及滴速上下限、預報時長等報警閾值,輸液監測開始后,手持終端自動接收所有監測終端傳輸的液滴信息,經數據處理、軟件計算后,顯示屏上實時顯示所有輸液患者的床號、當前液體量、當前滴速、已輸總量、已輸總時間、當前液體剩余液量和剩余時間、剩余總量和剩余總時間等,一旦出現輸液異常(滴速超出上下限、剩余時間≤預報時長),即通過蜂鳴器發出報警音。每分鐘滴速為瞬時滴速,軟件自動計算,隨信號接收頻率持續更新。
1.2.2 基本組成 一套靜脈輸液監測系統由1 個手持終端和多個輸液監測終端組成。手持終端主要由外殼、觸摸顯示屏、電路板(包含無線收發模塊、單片機)、蜂鳴器、鋰電池等組成,見圖1。監測終端由外殼、紅外光發射器、紅外光接收器、電路板(包含無線收發模塊)、LED 顯示燈、鋰電池等組成,見圖2。
圖1 手持終端外形圖
圖2 監測終端外形圖
1.2.3 基本性能指標 該裝置經第三方機構檢測,其性能指標如下。手持終端體積:140 mm×69 mm×29 mm;重量:230 g;監測終端體積:97 mm×85 mm×44 mm;重量:180 g;工作溫度:5~50℃;電池供應時間:360 min;信號覆蓋范圍直徑:170 m;展開、撤收時間:≤2 min;平均故障間隔時間≥240 h。
試驗組患者輸液前,護士將手持終端和監測終端聯網,在手持終端上輸入患者各項輸液參數(床號、輸液器型號、預報時長、報警上限、報警下限、當前液體量、液體總量),點擊“確定”鍵,連接輸液管和患者留置針,再將輸液監測終端安裝在茂菲式滴壺上,打開輸液器開關,即開始輸液監測。對照組應用人力監管模式,即護士通過主動巡視病房和患者按鈴呼叫獲取患者輸液情況。
①換液響鈴呼叫率指患者因輸液袋內液體即將滴盡或已經滴盡而按鈴呼叫的瓶次與輸液總瓶次之比[21]。②液體滴空率指患者輸液過程中,輸液袋和輸液管的茂菲氏滴壺內液體均滴盡,護士換液時,液面在輸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以下位置的瓶次與輸液總瓶次之比。茂菲氏滴壺內液體滴盡,患者因擔心空氣進入靜脈而焦慮,頻繁按鈴,護士換液時需增加一項輸液管排氣操作。若滴空長時間未處理,還會導致靜脈回血堵塞針頭,護士需使用生理鹽水加肝素鈉溶液溶解,甚至拔針重新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并增加了護士工作量和護患糾紛發生率[22]。③輸液管內回血率指患者輸液過程中,瓶內液體已輸完,或尚未輸完,但因手臂擺放位置不當所致的輸液管路不暢,患者或家屬未及時發現,最終導致輸液管內壓力≤輸液靜脈內壓力,靜脈血回流至輸液管。管內回血,患者則面臨留置針堵塞、靜脈血栓等風險。④單瓶液體平均換液耗時指從護士進入病房開始計時,至換液結束停止。換液耗時體現出野戰靜脈輸液監測裝置對患者輸液滴速、液體余量監測的準確性,準確性越高,則換液耗時越短。同時,換液耗時的縮短,說明護士工作效率提高[23]。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K-S 檢驗評估研究計量資料的正態性,若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改用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換液響鈴呼叫率、液體滴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換液響鈴呼叫率、液體滴空率比較[例(%)]
試驗組輸液管內回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輸液管內回血率比較[例(%)]
試驗組單瓶液體平均換液耗時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單瓶液體平均換液耗時比較[s,M(P25,P75)]
研究顯示,輸液速度與患者安全、藥物療效密切相關,滴速過快,易產生急性肺水腫、靜脈炎等輸液不良反應,尤其老年患者,心肺等器官功能下降,輸液時更需注意速度變化的影響[24-25]。而滴速過慢,則影響藥物療效,如頭孢類抗生素等,需在短時間內輸完,使體內血藥濃度快速達到峰值,起到抗炎作用。本研究中,試驗組液體滴空率低于對照組約5 倍,靜脈回血率低于對照組約3 倍。護士根據藥物性質、患者心肺承受力預先設置滴速上下限,輸液過程中,一旦輸液速度超過設置范圍或瓶內液體即將輸完,手持設備立即發出聲音報警,護士能在第一時間得知輸液異常,及時處理。避免液體過快或過慢輸入、滴空、靜脈回血以及滴速過慢致使管路堵塞等問題,有效預防急性肺水腫、輸液局部腫脹等輸液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患者的輸液安全。
在病區事務繁忙的輸液環境中,患者家屬因擔心按鈴后護士不能及時到達而提前按鈴,護士到達患者床旁時,發現瓶內剩余量較多,床旁等待液體輸完或選擇先行離開之后再返回?;蚺阕o按鈴呼叫時,患者瓶內液體已滴空,等待護士換液過程中產生回血或發生靜脈堵塞,護士趕到后需進行輸液器排氣或返回治療室抽取沖管液,甚至重新準備靜脈穿刺。上述情況均導致換液耗時增加,護士額外工作量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單瓶液體平均換液耗時低于對照組(P <0.05)。護士根據手持終端顯示的各床位當前液體剩余時間,主動、有序地安排工作,減少因液體滴空排氣、回血堵塞后沖管或再次靜脈穿刺等工作量,提高護士工作效率。
在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的醫療背景下,患者輸液過程中需要專人床旁看護。患者或家屬因擔心液體滴空或局部滲出而時刻關注液滴情況,加之病房內響鈴聲不斷,無法安心地休息,導致身心疲勞,不利于病情恢復。此外,患者睡眠不足和陪護人員的流動會增加病區內人員的交叉感染率。應用靜脈輸液監測裝置后患者和家屬不必時刻緊盯液滴的情況,試驗組換液響鈴呼叫率低于對照組3 倍多。由此可見,若病區所有患者均使用此裝置,無需專人時刻床旁看守液滴,可適量減少陪護人員。鈴聲的減少和陪護人員走動的減少均能降低環境噪音,利于患者休息,同時有助于院內感染防控。
該野戰靜脈輸液監測裝置,獨立便攜、無線自組網、信號覆蓋直徑170 m,低功耗,能在野戰、抗震救災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快速裝箱、隨身攜帶、展開即用。??撇》康膽迷囼炞C明,該裝置滴速、液量監測和報警功能準確性高,能提高患者輸液安全性,提高護士工作效率。該裝置若用于野戰救災等無病房紅燈呼叫系統、無專人看守的應急救援環境,更能體現其性能優勢,提高救援隊伍的衛勤保障能力。同時,該野戰靜脈輸液監測裝置可用于各級醫療機構常規輸液管理中,緩解護理人力不足的壓力,提升醫院護理服務水平。但由于本研究在某三甲醫院部分??撇》窟M行,同期輸液人數不多,未能進行同期大量患者輸液時裝置的應用研究,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裝置的臨床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