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梅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近些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目前臨床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主要以快速溶解血栓為關鍵環節,以達到腦血管功能快速恢復的效果,減少對患者腦部組織造成不良影響,降低致殘率。尿激酶是臨床溶栓治療過程中的重要藥物,對半暗帶搶救具有理想效果[1,2]。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病6 h 內如果沒有禁忌證則可以進行靜脈溶栓治療[3]。經顱多普勒超聲可以監測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腦內主要動脈的血流實時變化情況,是無創監測腦內血流情況的重要技術[4],可以幫助判斷患者的臨床預后。本文主要研究在尿激酶溶栓過程中,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監測大腦中動脈血流情況進行臨床觀察,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4 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4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4~80 歲,平均年齡(51.89±14.03)歲。所有患者均為前循環梗死,最終經頭部核磁共振檢查均明確診斷。患者臨床資料均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獲得批準,所有病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必須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診斷標準[5];②年齡18~80 歲;③所有患者發病到溶栓治療時間均在6 h 內[6];④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及其家屬配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且顳窗透聲良好。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腦病的患者,如出血性腦卒中、外傷性腦損傷等[7];②入睡前正常,醒后發現已形成急性腦卒中的患者;③對尿激酶溶栓不耐受或家屬不同意應用尿激酶的患者[8];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9];⑤卒中前改良Rankin 評分量表(mRS)評分>2 分。
1.3 治療方法 靜脈溶栓應用尿激酶150 萬單位持續靜脈滴注30 min。溶栓治療后24 h 復查頭部CT,無出血給予阿司匹林300 mg,1 次/d;服用10 d 后,改為100 mg,1 次/d,長期服用。同時行頭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明確診斷。在溶栓前即開始給予床旁經顱多普勒超聲(德國DWL 公司,型號:MDX-1203 型,手持探頭:18-91412 型)監測,并將探頭頻率設置為2~5 MHz,增益設置為38~40,取樣容積設置為9~12,確保探頭朝向血流方向。由具有臨床經驗的專業技師或醫師經顳窗對缺血側大腦中動脈全長進行檢查。
1.4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溶栓前后MCA-Vp、MCAVm、PI、NIHSS 評分。①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監測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的MCA-Vp、MCA-Vm、PI等。②溶栓前后NIHSS 評分:統計所有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患者溶栓前的MCA-Vp 為(19.25±6.64)cm/s、MCA-Vm 為(10.31± 15.34)cm/s、PI 為(0.87±0.07),溶栓后即刻分別為(87.05±14.25)cm/s、(63.21±6.12)cm/s、(0.60±0.11);患者溶栓后即刻的MCA-Vp、MCA-Vm 高于溶栓前,PI 低于溶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溶栓前比較,aP<0.05
2.2 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患者溶栓后NIHSS 評分(7.04±2.10)分明顯低于溶栓前的(15.20± 3.0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溶栓前比較,aP<0.05
腦梗死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一旦造成殘疾,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研究認為,全世界每年大約數百萬的腦卒中患者發病,其中15%的患者在發病后會立刻死亡,10%的患者因神經功能完全恢復可以正常生活,有25%的患者康復以后存在輕微功能缺損,不會對整體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但有40%的患者存在中度以上的缺陷,嚴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有10%的患者因存在功能殘疾而不得不長時間的進行無質量生存。
臨床研究認為,腦梗死周圍組織結構的功能重組是確保患者預后恢復的基礎[10]。為患者及早進行溶栓治療是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重要手段,其中靜脈溶栓是超早期治療的第一步。臨床上目前靜脈溶栓治療藥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在臨床上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錨定的糖蛋白,它能夠和細胞外基質以及細胞表面大量蛋白進行作用,對促進組織的重塑、炎癥的緩解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臨床用于評價溶栓前血管情況的檢查方法主要是急診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經顱多普勒超聲 等,但是CTA、MRA 及DSA 費用昂貴,且檢查耗時,基層醫院不能及時完成,且可重復性差,并未被專家推薦用于溶栓前常規檢查。經顱多普勒超聲是一項無創傷性技術,具有安全、便攜的特點,可以在床旁操作,且可以重復檢查,持續性強,在評價血管方面與CTA及DSA 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在靜脈溶栓爭取時間的情況下有一定優越性。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進行持續血流監測。目前有研究表明,應用2 MHz 頻率的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促進溶栓治療的作用,并常將溶栓與超聲聯合應用[11-13],具體原理需進一步研究。
臨床研究認為,通過經顱超聲多普勒監測能更好的保證在用藥過程中對患者腦血流情況的了解,它可以對患者具體治療過程中的效果進行評價,因此在治療中可為相關治療工作的調整和改善提供依據,這樣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不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龐文沖等[14]的研究中選擇了5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 例;一組單純用藥尿激酶溶栓治療,另一組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持續監測,對所有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7.64±1.30)分低于對照組的(10.02±1.73)分,觀察組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47.60±4.75)分高于對照組的(40.15±4.6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達88.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為8.00%,進而說明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監測聯合靜脈溶栓對急性腦梗死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所取得的結果能夠為今后在臨床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指導用藥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溶栓過程中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持續監測,可以有效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監測,評價患者的血管再通狀況,對患者的下一步診治方案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可以為臨床的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