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呼吸衰竭屬于有著較為復雜病因的疾病,其中重癥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患者病程進展中會損傷肺換氣和呼氣功能從而病發。患者會呈現呼吸困難、喘息、昏迷、休克等癥狀,還會損傷心臟及其它器官功能,處理不當將危及生命健康[1]。另外,隨著身體機能減退,還容易繼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影響病情恢復,所以在改善通氣功能的同時,要做好康復護理工作,才能讓患者達到預期康復效果[2]。本院在實施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 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呼吸衰竭康復期患者,運用奇偶數列法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各51 例。試驗組患者年齡35~77 歲,平均年齡(52.36±8.22)歲,女23 例,男28例,原發疾病:7 例呼吸窘迫綜合征、12 例重癥哮喘、14例重癥肺炎、18例慢阻肺。參照組患者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2.16±7.62)歲,女21 例,男30 例,原發疾病:5 例呼吸窘迫綜合征、11 例重癥哮喘、15 例重癥肺炎、20 例慢阻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滿足呼吸衰竭診斷標準;不存在無創呼吸機治療禁忌證;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書面同意書。排除標準:昏迷及自主呼吸薄弱者;合并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康復護理,即:患者度過危險期、各項指標較穩定后,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和個人意愿,逐漸進行肌肉、關節等康復訓練,15 min/次,2 次/d。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早期床上康復護理 進行良肢擺放,如:半臥位、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等,同時協助患者被動活動肢體、翻身,期間力度要適中,動作要輕柔;隨著病情穩定,讓患者主動活動,逐漸擴大活動幅度和強度,防止帶來二次損傷。
1.2.2 早期床邊康復運動 包括床上坐位訓練和床邊坐位訓練。床上坐位訓練通過逐漸抬高床頭實現,床頭抬高角度從30~45°開始,每天根據恢復情況增加l0~20°,最高到90°,每次坐位訓練需堅持10~30 min,再逐漸將床頭放平,之后再開始起坐訓練,待患者適應后再開始進行床邊坐位訓練[3]。
1.2.3 早期離床康復訓練 訓練方式從床上訓練向椅子上訓練轉移,指導患者進行站起和坐下功能訓練。選用帶有支撐功能的座椅進行坐起訓練,這對良肢位康復具有很大的幫助,站里坐下訓練完成后開始向站立平衡訓練延伸。最后,進行平地行走適應訓練[4]。
1.2.4 手部精細動作訓練 ①捏皮球練習:將直徑6~8 cm 的皮球放入患者患側掌心,患者多次重復捏皮球動作;②取物練習:進行撿石頭(從撿大石頭到小石子)、拼拼圖、拿筆寫字等練習;③基本生活能力練習:如進行吃飯、穿脫衣服、洗臉、梳頭、使用廁紙等練習[5]。
1.2.5 吞咽功能練習及語言練習 吞咽功能練習需要在進食前幫助患者坐直接近90°,再進行喂食。需要幫助不能座位的患者將身體擺放至30°仰臥位,頭部前屈[6]。語言練習包括朗讀、口語表達和交流能力練習等。尤其是對口齒不清或失語的患者,幫助其積極進行語言康復練習,鼓勵表達,糾正發音,幫助患者提高語言能力。
1.2.6 呼吸功能訓練 讓患者經過訓練能有效控制呼吸,改善胸腔運動,增強通氣功能。①腹式呼吸訓練:兩只手放在患者兩側肋緣下,緩慢的經鼻吸氣,放松肩部,同時鼓起腹部,頂住肋緣下的雙手,屏氣2 s,緩慢呼氣,重復上述動作,共練習15 min,3 次/d[7]。②縮唇呼吸訓練:進食前呈坐姿,經鼻深吸氣,再經口慢慢呼出,默數7 個數,發“pu”聲,剩余氣體快速呼出,重復上述動作,共練習15 min,3次/d[8]。③立位呼吸操:患者保持平穩的呼吸,呈站立體位,雙腳與肩同寬,一側手臂伸直,一側手臂放在肩部,上身分別向左、右轉體,同時呼氣,轉回正面時吸氣,共計做15~20 次;之后兩側手臂都放在同側肩部,配合呼吸進行轉體運動15~20 次;雙臂伸直的同時吸氣,抱胸的同時呼氣,共計做15~20 次;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呼氣的同時壓迫胸部,盡量讓肺部氣體排出,之后雙臂緩慢的上抬,自然緩慢的吸氣,共計做10~20 次;雙臂交叉彎腰向前軀體,同時最大程度呼氣,身體緩慢直起,兩臂向外展開,同時最大程度吸氣,共計做15~20 次[9]。
1.2.7 心理康復護理 積極的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進行語言和非語言鼓勵、安撫;同時,講解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重視程度,自覺調整心態,積極配合各項訓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效果、pH、PaCO2、PaO2、SaO2、生活質量評分、康復護理滿意度。①康復護理效果判定標準:基本沒有呼吸困難、咳痰、咳嗽等癥狀,呼吸頻率、心率以及肺換氣功能指標恢復正常,則為顯效;臨床癥狀減輕,臨床指標有所改善,則為好轉;臨床癥狀、臨床指標都沒有明顯變化,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生活質量,共五個項目,分別為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隨著生活質量從低到高評分0~100 分。③對所有患者護理滿意度做調查,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總計100分,分為3個級別,即不滿意(0~60分)、比較滿意(61~89 分)、非常滿意(90~100 分)。總滿意度=(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康復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pH、PaO2、SaO2、PaCO2比較 試驗組患者pH、PaO2、SaO2均高于參照組,PaCO2低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H、PaO2、SaO2、PaCO2 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 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康復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滿意度比較[n(%)]
胸廓病變、肺血管疾病、肺組織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嚴重發展,會出現換氣或通氣功能障礙,影響正常氣體交換,最終造成呼吸衰 竭[10]。患者會引發代謝紊亂、生理功能障礙,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將實施機械通氣治療,不過為了減少相關并發癥,提高康復效果,需要同時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經過長期研究發現,早期康復護理是最為適合的一種模式,不僅符合當前護理標準,還具有前瞻性、規范性;在實施過程中,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幫助其盡早展開主動和被動運動,讓肌肉、神經、關節等部位得到鍛煉,抑制釋放應激激素,調節局部微循環,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促進各項功能恢復,增強生理功能康復效果。
本次研究,試驗組康復護理總有效率94.12%高于參照組的80.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pH、PaO2、SaO2均高于參照組,PaCO2低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康復護理滿意度96.08%高于參照組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展開早期康復護理能讓患者各方面功能都得到良好的鍛煉,促進肺功能恢復,提高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也讓患者對護理措施更加滿意。
總之,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康復效果,有進一步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