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巖
近年來,隨著放射線和CT 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檢測手段越來越完善,其具備分辨率高、掃描快速以及操作簡潔等特點,能夠更加清楚的顯示出病變位置及其具體情況,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的依據。肺動脈造影對肺段隔離癥檢出效果明顯,但同時也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1]。放射線檢查、CT 檢查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能夠清晰顯示出肺動脈供血情況,以此提高診斷準確率,同時還能顯現病灶處的狀態、形狀、密度及周圍組織的情況,其具有分辨性能強、操作方法簡便、檢測速度快等特點,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準確的影像依據[2]。對肺段隔離癥進行準確、安全的檢查,準確判斷疾病類型、組織病變程度及感染情況等,對患者進行CT 技術診斷能明確肺部感染狀態,可以有效地保證患者得到靶向治療,對其進行科學的參考和指導,準確的診斷病情,以免出現漏診、誤診現象。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6 月接受治療的60 例肺段隔離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16~70 歲;病程6 d~5 個月,平均病程(37.28±37.58)d。通過病理進行精準的檢驗以及影像學檢測均符合肺段隔離癥的診斷標準,其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咳痰、間斷咯血以及胸痛等。納入標準: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肺段隔離癥疾病診斷標準;呼吸頻率>30 次/min,氧合指數≤250 mm Hg (1 mm Hg=0.133 kPa)。排除標準:存在低氧血癥表現;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損傷者;存在基礎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放射線檢查 采取放射線對患者予以檢測,將X 射線波長調整達到0.08~0.31 ?,對患者肺部進行全方位掃描,控制照射劑量<100 R(1 R=2.58×10 C/kg),根據結果對X 射線調節劑量度照射以及調節時間和次數。①下葉后基底或內基底處出現類似圓形或橢圓形高密度影像,且腫塊周邊明顯,密度清晰可見,其囊性影像三角或不規則形較少,延伸與膈肌接觸;②合并感染,與支氣管相通時,形成含氣囊腔和液平現象,會出現肺膿腫的改變;③病灶邊緣出現清晰條索狀血管影和曲張的血管影;④部分病例中,無明顯病灶,少部分出現局部肺野透光度加強,對肺紋理異常趨勢。
1.2.2 CT 檢查 采用CT 掃描儀,型號為聯影北斗CT (uCT780),調整好電壓、相應電流以及層厚和層距。對患者進行平面掃描胸廓至其肺底部,在平掃后,提升CT 予以加強掃描。以100 ml 的碘海醇溶液為對比劑,將注射頻率調整為2.5~3.0 ml/s,對應延遲掃描時間為20~30 s,掃描結束后,將掃描結果的圖像上傳至工作站并對圖像進行重建以及整理。①肺組織出現不規則異常腫塊,部分囊腫含有液體或氣體;②肺組織出現大片斑狀變影;③局部肺血管供血異常;④囊腫和腫塊邊緣肺紋理異常;⑤ 同時存在異常發育與胃腸相通等情況;⑥加強掃描,與三維血管重新建立,對肺段隔離癥進行CT 掃描,清晰可見肺組織變化以及病灶位置、形狀以及狀態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肺段隔離癥的診斷準確率,并詳細探究肺部病灶的CT 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0 例患者經手術病理檢出實性病灶14 例、囊性病灶24 例、囊實性病灶22 例。放射線對實性病灶、囊性病灶、囊實性病灶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7.1%(8/14)、91.7%(22/24)、81.8%(18/22),CT 對 實 性病灶、囊性病灶、囊實性病灶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2.9%(13/14)、91.7%(22/24)、95.5%(21/22),CT 的 診 斷總準確率93.3%(56/60)高于放射線的80.0%(4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全部患者肺內腫塊均呈異常密度,有20 例圓形分布在左肺下葉后位置。其中10 例為大片狀,其邊界顯現不均勻,在體內可清晰的檢查到體積為8.5 cm×4.8 cm×2.9 cm 小片狀病灶。有8 例塊狀出現在右肺上右支氣管旁,同時分隔小帶狀物質,內部不均勻液體密度和部分隔離,并檢查到主動脈和血管相連。有10 例三角區密度分布不均。有 7 例右上肺片存在高密度影且不均勻。有8 例在右肺下出現葉外病灶,密度不均勻且明顯可見壁厚,也存在清晰空洞厚壁的狀況,若出現光滑的洞壁,并且洞壁外部周圍不清晰,右肺門或條索狀高密度造成影響。有6 例 病灶出現在右肺門周邊,為圓形,通過CT 檢查呈現密度均勻且邊緣清晰,加強再次掃描檢查,完成后,強化肺部邊緣掃描,血管影像異常,供血位置出現肋間動脈邊緣病灶,連接肋間動脈。有8 例嚴重感染者,空洞厚壁明顯在右下肺,并呈現典型液氣平面,增強掃描會加強周圍病灶顯示的效果。對肺段隔離癥運用CT 掃 描后,可明顯顯示肺組織改變的部位、大小及狀態等。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對肺段隔離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
肺段隔離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肺部組織存在先天性異常,使患者肺部呼吸功能明顯降低,會導致部分肺組織受到其他肺部組織脫離[3-6]。肺內畸形胸片示陰影致密,邊緣光滑,邊界清晰,呈圓形、準圓形、頁狀病變。鈣化灶是特征性病變,爆米花鈣化是患者的典型特征,占報道病例的3%~75%。按解剖可分為肺葉內型和肺葉外型兩種,主要表現為胸痛、咯血、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后果[7,8]。肺段隔離癥肺葉外型:①多位于左下葉后段,也可位于膈下或縱隔內,脊柱旁溝處好發;②腫塊影密度均勻呈軟組織密度影;③常合并其他畸形,30%合并左膈疝;④血管造影、CT 增強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顯示供血動脈來自腹主動脈、回流靜脈經下腔靜脈、門靜脈、奇靜脈或半奇靜脈,形成左至右。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X 線檢查和CT 檢查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可以清楚地顯示肺動脈的血供情況,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還可以揭示病變位置、形狀、大小、密度和周圍組織的主要特點,具有分辨率強、操作方法簡單、檢查速度快等特點,在臨床診斷中,可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作為參考依據。臨床診斷有兩種檢查方法:X 射線和CT 檢查,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螺旋CT 掃描屬于新型的檢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操作方便的優點,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可以同時觀測組織變化,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科學、合理的判定[9,10]。
綜上所述,在肺段隔離癥的臨床診斷中,CT 檢查的準確率高于放射線,可有效呈現肺部病灶的影像學特征,為預后治療提供科學及準確的數據作為影像參考,值得在臨床檢查診斷中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