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患者膝關節磨損退變非常嚴重,軟骨面已經完全磨損,后來關節間隙損壞嚴重,疼痛劇烈,或者功能范圍活動受影響非常嚴重時,一般會進行膝關節置換 術[1-3]。膝關節置換術是把股骨遠端的關節面和脛骨近端的關節面去掉,之后裝上人工合成的金屬假體,在股骨遠端假體和近端關節面假體之間再應用高分子、非常耐磨的聚乙烯材料將兩個假體連接起來[4]。由于手術治療以及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創傷,特別是在術中使用止血帶,患者在術后的康復階段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感。而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需要及時的進行康復訓練,部分患者因為疼痛的影響,導致不愿意或者害怕康復訓練,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5,6]。鑒于此,本文就不同鎮痛方法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效果及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觀察和對比,詳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共120 例,根據抽簽法分為A 組、B 組及C 組,每組40 例。其中A 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30∶10,年齡51~82 歲,平均年齡(66.54± 7.87)歲;B 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27∶13,年齡50~ 81 歲,平均年齡(65.13±7.24)歲;C 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25∶15,年齡50~83 歲,平均年齡(66.71±7.43)歲。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學術診斷標準,家屬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當中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各項身體指征的變化情況,對患者的動、靜脈穿刺置管測壓,統一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局部麻醉藥物使用鹽酸羅哌卡因,將麻醉平面的標準調整到T8~T10的范圍內。如果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心率以及血壓出現較大的被動,偏離正常值的狀況下,則需要馬上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患者注射藥物控制患者指標的變化,在整個的操作過程當中由同一組麻醉和醫生進行。
1.2.1 A 組 患者實施連續收肌管阻滯聯合關節周圍浸潤麻醉,取患者大腿收肌管位置,然后收肌管內縫匠下股動脈旁。在全身麻醉誘導之前需在神經刺激器引導下,在患者的兩側位置置入連續股神經阻滯導管,保持平臥體位,雙腿略微分開,腳尖呈外旋狀態。取患者的腹部橫紋位置股動脈抑制為穿刺點,皮膚和進針角度保持在30°,觀察患者的反應,調整低級電流的參數,在確認回抽無血的狀況下注入0.33%羅哌卡因 30 ml,最后進行縫合,妥善固定導管位置。
1.2.2 B 組 患者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取L2~3間隙放置硬膜外導管,予以2%利多卡因3~5 ml,在手術結束后連接一次性輸注泵,舒芬太尼以及羅哌卡因共 200 ml,頻率調整為5 ml/h,在患者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的12 h 之后可以拔除。
1.2.3 C 組 患者實施連續股神經阻滯聯合關節周圍浸潤組織麻醉,取患者腹股溝韌帶和股溝的褶皺之間,股骨動靜脈外側骨神經的周圍,在實施麻醉的過程中選擇平面內方式,從患者大腿外側進入,和皮膚呈30~45°,沿超聲束掃描平面向內側進針,然后在到達神經旁,在觀察到沒有出現回抽出血狀況時按照患者的臨床狀況注入適量生理鹽水,并且觀察藥效的發揮情況,再次注入0.5%的羅哌卡因共20 ml,最后在患者目標神經周邊的間隙置入硬膜外導管,最后將導管妥善固定。
1.2.4 疼痛管理 A 組、C 組患者在關節假體的位置注入0.5%的羅哌卡因共20 ml,然后在患者的關節位置實施浸潤組織,且將兩組患者神經阻滯后留置的導管連接鎮痛泵。B 組患者在手術的最后30 min 從硬膜外導管予以負荷量0.5%的羅哌卡因共20 ml,然后再次將硬膜外導管連接鎮痛泵,鎮痛泵的工作頻率調整為 3 ml/h,本次使用的鎮痛泵均由0.5%的羅哌卡因共 20 ml 組成,鎮痛泵保持在0.5 ml,固定時間30 min,持續鎮痛時間50 h。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三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總分10 分,1~3 分,代表疼痛比較輕微,患者可以忍受;4~6 分,代表患者的疼痛會影響睡眠,但是也可以忍受;7~10 分,代表患者有逐漸強烈的疼痛,不能忍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加明顯[7]。并且分析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使用膝關節手術患者評分表(KSS)進行評估,分別記錄患者術后1、3 個月的康復情況,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證明患者的預后康復情況越好[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三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個月,A 組 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B 組及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時間的發展A 組患者的膝關節恢復狀態整體較好;A 組患者術后的疼痛評分低于B 組及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1 三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B 組、C 組對比,aP<0.05
膝關節是人體下肢的大關節之一,膝關節骨關節病也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由于關節軟骨的磨損或者退變會導致關節疼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是在近代人工髖關節成功應用于患者后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新技術,其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關節病痛,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9,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三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個月,A 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B 組及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時間的發展A 組患者的膝關節恢復狀態整體較好;A 組患者術后的疼痛評分低于B 組及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連續收肌管阻滯聯合關節周圍浸潤麻醉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中,不但改善了患者的術后膝關節恢復狀態,并且患者的疼痛感明顯降低,進而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恢復狀況。收肌管阻滯聯合關節周圍浸潤麻醉在臨床應用當中效果較好,進而增強了患者術后康復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連續收肌管阻滯聯合關節周圍浸潤麻醉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中,患者的膝關節恢復狀態更佳,且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得到明顯的控制,值得臨床 推廣。